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十三章1873年:同治皇帝放弃跪拜礼

第十三章1873年:同治皇帝放弃跪拜礼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给同治皇帝汇报时,奕祈等人将谈判形成的各种文件,比如记录谈判情 形的《照会》和《节略》等,一并呈递了上去,其中也包括李鸿章那道极具决 断力的回奏。

二、使臣觐见的时候,"不敢首先论及事务。国主若肯首先问及,应听主 张”,也就是在觐见的时候不许提任何实质性的要求,如果皇帝先提起来,听 着就好了。如果使臣"逮然奏称,国主亦可以礼却谢",皇帝可以直接拒绝讨 论各国使臣在觐见时提出的任何实质性要求。

可是,在1872年,即将大婚的同治皇帝已没有办法复制乾隆皇帝的“妙 计”,也没有办法再现嘉庆皇帝的强硬。他的父亲咸丰皇帝在“庚申之变"里 被英法联军赶出紫禁城,仓皇逃亡热河并最终死在了那里。清帝国早已没有以 武力驱逐英国驻华使团的实力。更何况《天津条约》里,已有中英两国地位平 等的明文规定。加上"最惠国待遇"的存在,该规定意味着所有与清廷建交 的欧美国家,都已通过条约的形式获得了以近代平等礼仪觐见清帝国皇帝的 权利。

三、大清在觐见礼仪上如果可以“通融改易",那么外国也必须对本国之 礼“酌议变更",这样才算公平。而且"中外礼节不同,碍于国体之处,不得 勉强",如果大清不愿意,外国不可以武力相逼。各国公使须附加一项声明, 说跪拜是不可能的,但愿将三鞠躬的礼节增为五鞠躬。总理衙门也同时声明: 不跪拜不符合大清礼节,具体怎么办,"应候大皇帝谕旨",意思是这个核心 问题总理衙门不能也不愿做主,最后得留给同治皇帝圣裁。

这种"妙计” 一直持续到马戛尔尼使团觐见完乾隆离开中国。英方文献说 马戛尔尼使团以英式单腿下跪的礼节谒见了中国皇帝;中方文献则记载使团正 使"行礼如仪"。口 23年后,英国再次派出阿美士德使团来华。使团的副使正 是当年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小斯当东。清廷负责接洽的官员向小斯当东询问 马戛尔尼使团当年觐见乾隆皇帝时使用何种礼仪,小斯当东回答说"所有礼节 虽经目睹,实系年幼不记得",又说马戛尔尼回国后告诉英国国王"系依照本 国(英国)礼节行礼"。报告送到嘉庆皇帝面前,这位比父亲乾隆更重视“天 朝上国”体面的皇帝,愤怒于使团只肯“脱帽三次,鞠躬九次",在报告上写 下了 "所言甚属欺诳" "支吾可恶"的朱批,然后将使团赶出了中国。"

四、只有带着国书且初次来华的外国使臣,才可以要求觐见皇帝。觐见之 前要就礼节言词做一番演习。在哪里觐见,在什么时候觐见,得听皇帝的安 排。以后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使节来华,都得按这回的觐见礼节办,不能再有 变化。

与那些"天朝上国"的迷恋者与怀念者不同,李鸿章清晰地知晓自己所处

1873年2月23日,年满18岁的同治帝正式宣布亲政。次日,英、法、俄、 美、德五国公使,集体向总理衙门递交照会,要求觐见同治皇帝以表祝贺。所 有的托辞都已失效,以恭亲王奕诉为首的总理衙门大臣,只好联名给各国公使 回函,说将会前往使馆与五国公使面商此事。

的时代,是一个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大变局需要大转型,觐见之礼的变化, 不过是这转型中的微末之事。他早已无意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结。所以,在回 奏的末尾,他告诉皇帝,早在同治六年( 1867 ),自己就已明白"此事终在必 行,而礼节不能强遵”,这次回奏也仍持同样的意见。

但事情终于还是来到了拖无可拖的那一天。

李鸿章的这道回奏对奕圻是极大的支持,对同治皇帝则形如浇了一盆 凉水。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乾隆给英王的)敕谕中塞进一些对英王陛下致敬的 语句;因为皇帝对待我们欧洲的国王们就像对待他们属国的小王一样,而这些小 王只不过是皇帝的奴才而已。<sup>11</sup>

五、觐见之事不能经常搞,“迟早恭候谕旨遵行,不能一人随时请觐", 什么时候安排觐见得听皇帝的,各国使臣不可随时请求觐见。•大清将来如果派 使臣带着国书去各国,你们的君主接见或者不接见,“仍听各国之便”,全由’ 你们说了算,我们不做强求;同样,我们的使臣也有请求接见或者不请求接见

此后,在乾隆的严密关注下,清廷组织起一支由外国来华传教士构成的翻译团 队,专门按照清廷的意志来"翻译”(或谓篡改)马戛尔尼使团送来的文书, 并将乾隆给英王的救谕翻译为英文。1。因清廷对翻译内容实施严格管控和审查, 翻译团队成员、法国传教士贺清泰(Louis Antoine de Poirot)只能在给马戛尔尼 的信函中无奈说道:

的自主权,你们不能干涉。对这部分规定,各国公使都不满意,但总理衙门坚 持不肯让步。<sup>22</sup>

为了忠实传达信息,马戛尔尼使团在组建时即致力于物色翻译人才。他们 找到了两名中国出身的神父--周保罗与李雅各。二人不懂英语,只会拉丁语 和意大利语。好在使团内有优秀的拉丁语人才,可以由使团先把文件从英文翻 译成拉丁语和意大利语,再由神父翻译成中文。周保罗在使团抵达澳门后辞职 而去,剩下的李雅各与略通中文的小斯当东(使团副使之子,时年12岁),虽 不能拟出符合大清官场礼仪的文书,但将英方的真实意图用中文表达出来,大 体还可以做到。乾隆最早见到的中文礼品清单,就是使团自己翻译出来的,因 里面有"遣钦差来朝"等字句,乾隆读到后大为不满,下旨给军机大臣说:' “该国遣使人贡,安得谓之钦差!”这么写岂不是"以英吉利与天朝均敌”?

恭亲王战战兢兢做汇报

1873年6月14日,在辩论往返了三个月之久后,总理衙门终于下定决心为谈 判做个了结。奕诉一干人等努力为同治皇帝争得了如下权利:

清廷干脆做出了空前绝后的失礼之事,不但不邀请各国公使,还要求他们不要 在婚礼当天出门。清廷担心的,是各国公使在婚礼上不跪拜同治皇帝,仅行鞠 躬礼,会让参加婚礼的群臣惊愕莫名,严重冲击皇帝在本国臣民前的体面。为 了保住这种旧式的、面向被统治者的小体面,清廷宁愿干出空前绝后的失礼之 事,宁愿放弃新式的、面向国际社会的大体面。

一、皇帝在接见时"或坐或立自便,或赐茶酒,或别有荣典,均为君恩, 自非(使臣)必、应讨请"。也就是皇帝接见使臣的时候怎么舒服怎么来,各国 使臣不能用规章制度来约束皇帝。

清廷唯一能做的只剩拖延。所以咸丰宁愿死在承德也不肯回京、,决不给各 国驻华公使觐见的机会J所以,咸丰死后,清廷又以同治皇帝年幼、太后乃妇 道人家为由,长期将各国公使拒之于紫禁城外。到了 1872年,同治皇帝大婚,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