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十三章1873年:同治皇帝放弃跪拜礼

第十三章1873年:同治皇帝放弃跪拜礼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显而易见,这是一封以彼此地位平等为基础书写的外交文件。但经清廷官 员翻译后鼓捣出来的版本,却变成了下级对上级毕恭毕敬的呈文,许多关键 语句被大幅篡改(有些甚至没有翻译)。于是,乾隆看到的奏议稿就变成了 这样:

英王陛下奉天承运,事事以仁慈为怀。践祚以后,除随时注意保障自己本 土的和平和安全,促进自己臣民的幸福、智慧和道德而外,并在可能范围内设 法促使全人类同受其惠。在这种崇高精神的指导下,英国的军事威力虽然远及 世界各方,但在取得胜利之后,英王陛下对于战败的敌人也在最公平的条件下 给以同享和平的幸福。除了在一切方面超越前代增进自己臣民的繁荣幸福外, 陛下几次派遣本国最优秀学者组织远航旅行,作地理上的发现和探讨。<sup>5</sup>

觐见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皇帝坐于紫光阁的“大内坛之座”。各国公使从 左门人殿,抵达宝座前方,向同治皇帝鞠躬一次;前进数步,再鞠躬一次;进至 宝座之足下,第三次鞠躬。然后各据其位,由俄国公使“读一演说辞”,站在他 身后的翻译负责将之译为中文。演说完毕,各国公使前进一步,将国书放在宝座 下的黄桌之上,再鞠躬一次。同治皇帝微微欠身向前,以示接受国书。恭亲王跪 在内坛的地上,与同治皇帝细声说话。同治皇帝命他转告各国公使,说国书已经

由马戛尔尼转递的英王乔治三世给乾隆的信函,同样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原信的开篇部分,若忠实于原文,其翻译应该是这样的:

收下。于是恭亲王起身走下台阶,来到各国公使面前,复述了皇帝的话。然后再 次上坛跪下,耳听皇帝的细语。听毕起身下坛,向各国公使转述皇帝对各国君王 总统的问候,以及对彼此间外交和睦顺利的期望。至此,觐见仪式结束,各国公 使再鞠躬,然后退出(因崇厚上一年赴法国就天津教案之事呈递国书,法国公使 再次上前呈递了法方的回文)。25

"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 “恳想求" "施恩” “赏见” "包管”这类语句 字眼的增入,自是为天朝上国的"体面”增色不少。乾隆读了也是颇为高兴, 自觉“成功"收获了英国国王的崇拜、敬仰与诚惶诚恐。

在翻译上做手脚这一 "妙计”,乾隆皇帝其实是知道的,甚至可以说受到 了乾隆皇帝的鼓励。

奕诉告诉同治皇帝,各国公使此次态度言辞都还算恭顺,没有露出什么要 挟之意,但他们这次究竟会不会因要求觐见失败而像咸丰十年那样诉诸武力, 自己“究亦未敢谓有把握「,所以,“允其请于要挟之时而力不能杜,与允其 请于恭顺之际而体尚无伤,此中得失之机,不待智者而决”,与其等他们启 动武力威胁然后我们再同意觐见,不如现在趁他们言辞恭顺就同意算了。同 时,奕诉还请求将总理衙门呈递的文件与李鸿章的奏折,全部发给群臣阅看 商议。23

严格说起来,这已经不能算是"粉饰”和"修改",实在是一种重写。原 信开篇是在以一种克制而自豪的笔调,向乾隆介绍大英帝国的伟业。重写后的 版本,却完全变成英国国王在吹捧"中国大皇帝"。更要命的是,原信的末尾 说,使团此次来华是希望两国建立一种平等的外交关系:"英国现在正与世界 各国和平共处,因此英王陛下认为,现在适逢其时来谋求中英两大文明帝国之 间的友好往来。" 7经中国官员之手后的新版本,却变成了英国前来朝拜瞻仰大 清:“如今闻得各处惟中国大皇帝管的地方一切风俗礼法比别处更高,至精至 妙,实在是头一处,各处也都赞美心服的,故此越发想念着来向化输诚。" 8如 此这般颠倒文意,不免让人生出一种感慨:"要是世界上没有英文、法文、拉 丁文、西班牙文、葡萄芽文等文字,或者发生了什么天灾人祸将这些文字记录 的史料全部毁灭了,必定会有一批史学家根据清朝官方的记载考证出在18世纪 末年英国向清朝'称臣纳贡’的事实,作为大清帝国的声威已经超越欧亚大陆 和英吉利海峡的证据,同时也可证明英国必定已内外交困,国势衰弱,所以不 得不远航万里来归顺输诚,以寻求清朝的庇护了。" 9

奕诉这样做,既是在给同治皇帝施压并剖析利害,也是在为自己和总理衙 门谋求全身而退。慈禧与同治皇帝明白此中玄机,所以未将此问题下放到朝堂 公开讨论,当天即颁布谕旨,允许各国使臣觐见。

尽心出力,又能长进生•发,交通精妙。本国早有心要差人来,皆因本境周围地 方俱不平安,耽搁多时。如今把四面的仇敌都平服了,本境平安,造了多少大 船,差了多少明白的人漂洋到各处。6

1873年的这次觐见,是一次双方均不满意的妥协。

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今本国王命本国官员公举辅国大臣吗嘎尔尼 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赏见此人,我国王即十分欢喜,包管英吉利国人与 天朝国人永远相好。此人即日扬帆前往天津,带有进贡贵重物件,内有大件品 物,路上难行,由水路到京不致损坏,并冀早日到京。另有差船护送同行。总 求大人代我国王奏明天朝大皇帝施恩,准此船到天津或就近地方湾泊。我惟有 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4

欧美舆论认为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伦敦新闻画报》1873年9月13日的 一篇报道说,"到目前为止……西方世界主要列强的代表在觐见中国皇帝时已 经不必磕头。然而在仔细审视觐见礼仪的细节时,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令人 不快的东西,它们反映出中国人不想承认'洋鬼子'的地位要高于'朝贡者'

英吉利国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呈天朝大人,恭请钧安。我本国国 王,管有牙兰也密屯、佛兰西、爱伦等三处地方,发船来广州、贸易。闻得天朝 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 称,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本国的人来广州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

(这是对所有到北京宫廷来的外国使节们的称呼)” o <sup>26</sup>

洋人被皇帝的天威“吓坏了”

英吉利国王热沃尔日敬奏中国大皇帝万万岁。热沃尔日第三世蒙天主恩, 英吉利国大红毛及佛部西依拜尔呢雅国海主,恭维大皇帝万万岁,应该坐殿 万万年;本国知道中国地方甚大,管的百姓甚多,大皇帝心里长把天下的事 情、各处的人民时时照管。不但中国地方,连外国地方都要保护他。他们又都 心里悦服,内外安宁。各样学问各样技艺,大皇帝恩典,都照管他们,叫他们

1873年6月29日,清晨6点钟,俄国公使倭良嘎哩、美国公使镂斐迪、英国 公使威妥玛、法国公使热福里、荷兰公使费果弥,由德国驻华使馆的璧斯玛充 当翻译(德国公使李福斯回国,璧斯玛兼任德国代表),依次进入紫光阁24 (以 抵达北京的时间为顺序),以平等国家代表的身份,觐见了同治皇帝。

显而易见,这些文字的主旨是向乾隆介绍"日不落帝国"开拓殖民地的巨 大成就。可是,经清廷官员粉饰修改之后,呈送给乾隆阅读的版本却变成了 这样:

此时,距离马戛尔尼使华,已过去了整整8.0年。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