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十二章1872年:种子播下后迟早会发芽

第十二章1872年:种子播下后迟早会发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中国幼童们与食宿一同的美国家庭及中学、大学同学们建立深厚之友 谊。……最重要的是,美国老师及监护人,那种“家长式的爱护” (Parental Treatment),使幼童们久久铭感不忘。‘6

然而,奕诉的这番隐秘用意很快就落空了。1871年的中国仍是一个以读 “夷书"为耻辱的时代。所以,即便全部出洋费用由朝廷包办,同文馆内也几 乎无人愿意报名前往大洋彼岸留学。无奈之下,招生范围只得扩展到曾、李最 初拟定的东南沿海。而且即便如此,招生工作也不太顺利。一位幼童后来回 忆说:

容阂非常积极地安排一切。早在幼童出发的半年前,他就已开始筹划安排 幼童在美国的衣食住行。他还写信给时任耶鲁大学校长诺亚•波特(Noah Ports ) , 向他报告幼童留美计划已正式实施,请求诺亚-波特将该计划转告耶鲁 大学的前校长西奥多。吴尔玺(Theodore Dwight Woolsey )、詹姆斯。哈德利教 授(James Hadley )和托马斯•塔彻教授(Thomas Anthony Thacher )等人,向 他们咨询何种教育方法最适合幼童。诺亚•波特接到来信后,与康涅狄格州的 教育委员长诺斯罗普(B.G.Northrop)取得了联系,寻求后者的帮助。

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身中面圆白,徽州府婺源县人氏。

稍后,容阂又先于幼童一个月出发,以便从容安排各项事务。他抵达美国

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国之日,听从中 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后,先去耶鲁大学拜访詹姆斯-哈德利教授,因为他是一位语言学者,容闵想 听取他对幼童英语学习方面的意见。哈德利教授将康州教育委员长诺斯罗普介 绍给了容阂。诺斯罗普提议将第一批30名幼童,每两三人为一组寄居在美国家 庭中,以便迅速学好英文,熟悉美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能获得家庭关怀,不 至于产生心理上的不适。耶鲁大学校长诺亚•波特也持相似的看法。

情。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幼童首先是朝廷的幼童,然后 才是他们父母的幼童,最后才属于幼童自己。这是清帝国常年灌输给读书人的价 值观,是"大清自有体制"的一部分,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没人觉得清廷应 该在合同里写明对幼童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从清廷的角度,让幼童家庭签署这样一份生死合同,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

推动幼童出国留学的曾国藩与李鸿章,大概也是这样认为的。曾国藩在奏 折里说,自己的精力日衰,身体越来越糟糕,以后恐怕很难再对朝廷有什么贡 献。唯一的期望就是用余生在"海防制器"这类事情上,为朝廷打下一点基 础,不如派遣幼童出去留学,将这些基础留给未来的将帅之才,让他们有所凭 借去与洋人一争雌雄。4]李鸿章则说,等这些留学生十五年之后回国,"不过 三十岁上下,年力方强,正可及时报效”媪,恰可用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来为 朝廷做贡献。总理衙门也说,幼童们此行的任务是“取彼之所长,以补我之所 短,,心,这些十来岁的孩子身上寄托着清帝国的光明未来,他们首先得是朝廷的 强国工具,然后才能属于他们自己。

在这张合同里,只有幼童对朝廷的责任,"学习技艺,回国之日,听从中 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无一字言及朝廷对幼童的义务。• “倘有疾病 生死,各安天命" 一句,更是将清廷应尽的保育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

但容闵不这样认为「他有一个隐秘的愿望,希望将这些幼童培养成近代中 国的第一批自由人,不止人身自由,还有精神自由。

具结人詹兴洪今愿具甘结事

容阂接受了这项极为关键的建议。诺斯罗普随即着手招募愿意接待幼童的 家庭。康州河谷两岸的医生、教师与牧师家庭给出了热烈的回应。在同年10月1 日出具的报告书中,诺斯罗普说他已接到了 122个家庭的主动报名,可以立即接 纳244名中国留学生。第一批幼童只有30人,这踊跃的热情给了容阂很大的选择 空间。诺斯罗普又给幼童寄居的家庭与家庭办的私人学校写了一封信,指示他 们必须先教导幼童流利地使用英文,再教他们地理与算术的基本知识,同时也 要让幼童继续学习中文,注意培养他们坚忍、节俭、忠孝的中国美德,还要引 导幼童养成经常洗澡的个人卫生习惯。诺斯罗普希望幼童所在的美国寄宿家庭 是严格而温暖的。"

无奈之下,容闵只得前往家乡南屏村,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又去香港的 英国学校招揽。经多方努力之后,终于凑足了第一批30名幼童。这批孩子里没 有八旗子弟,没有高官后代。按计划,他们此去将在美国待足长达15年的漫长 时光,近乎生死莫测。故清廷与幼童家庭一律签署了 "生死合同” o幼童詹天 佑的父亲詹兴洪所签合同内容如下4。 :

在寄宿家庭居住半年之后,英语听、读、写合格的幼童会被送至正规中学 继续接受教育(不合格者会送返寄宿家庭),然后再升至大学。至1880年,已 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入读容阂的母校耶鲁大学。幼童 温秉忠后来回忆说:

当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拜访各住户,看 哪一家父母愿意把他们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有 的人申请了,可是后来当地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 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因此报名的人又撤销。<sup>39</sup>

詹兴洪笔(押)

是体制有病,非人品问题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自上海出发,正式前往美国。此后又 连续派出3年,共计有留美幼童120名。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16岁,平均年 龄12岁。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打

曾祖文贤,祖世鸾,父兴洪。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