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十二章1872年:种子播下后迟早会发芽

第十二章1872年:种子播下后迟早会发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曾纪泽与薛福成都是洋务派官员,薛福成还比容闵更早向曾国藩提议派遣 学生出国留学。他们这样的人,尚且对留美幼童如此忧心忡忡,其余清流人士 和政治官僚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陈兰彬既被曾国藩指定为留美幼童的正监 督,又很在意自己翰林的高贵身份,自然是绝不希望幼童"荒废中学"被洋人 同化,绝不希望自己卷进舆论旋涡,落一个被朝野士大夫集体唾骂的结局。所 以他才要给幼童们拟定一套以经史为主要内容的中文课程,强迫他们花大量时 间去学习。所以他才会干涉学生做礼拜,干涉学生踢足球,干涉学生穿西服。

了个尾巴,说陈兰彬这个人"素有远志,每与议及此事(外派留学生),辄复 雄心激发,乐与有成",说陈兰彬是个很有志向之人,很乐意负责主持外派留 学生一事。如果朝廷允许陈兰彬前往江南负责操练轮船接触洋务,“将来肄业 西洋各事,必能实力讲求,悉心规画”,将来真要外派留学生时,陈兰彬一定 有能力尽心尽力参与筹划。'

陈兰彬当然也清楚这一点。但他不甘心自己的翰林身份只是摆设,更不愿 意拿翰林身份去做抵挡舆论压力的牺牲品。所以,他在美国以自己的学识为幼 童们设计了一套中文课程。除白天在美国学校上课外,幼童们剩下的时间,自 下午五点至晚上九点,包括周末在内,都得拿来学这套由经史、会典与律例组 成的中文课程。曾国藩知晓后很不满意,于1871年4月20日写信给陈兰彬,希望 他取消中文课程,好让幼童们能专心于西学:

李鸿章在奏折里说:1871年春,美国公使(可能是指镂斐迪)来天津时, 自己曾与他面商是否可以按《蒲安臣条约》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该公使回答 说,只要收到朝廷递交的相关文件,“即转致本国,妥为照力、”。稍后,英国 公使威妥玛也来到天津,询问我是否有计划向美国派遣留学生,•我实话相告 后,威妥玛相当赞同,“亦谓先赴美国学习,英国大书院极多,将来亦可随便 派往”,他还说英国的好学校很多,很欢迎中国也派学生去英国留学。紧接

第以西法精奥,必须专心致志,始克有成。汉文之通否,重在挑选之际先 行面试一二,以决去留,此后只宜专学洋学。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 未可因兼课汉文而转荒洋业也。49

曾国藩与李鸿章也注意到了《蒲安臣条约》里的留学条款。

接到曾国藩的来信,陈兰彬想必很不开心。他很清楚清帝国内部此时的舆 论氛围。比如,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就很担忧幼童们的价值观会被洋人带坏, 曾劝说父亲不要派幼童去美国留学:"美国君臣上下不分等差。幼童未读中国 圣贤书,遽令远赴异域,专事西学,上之不过为美邦增添士民:下之为各埠洋 行增添通事、买办之属耳,于国家无大益也。" 5。

这种“家长式的爱护”,与清廷出洋肄业局(专为留学生设的机构)对幼 童们实施的"地狱式管理”,形成一种非常鲜明的对比。容阂后来回忆说,出 洋肄业局正监督陈兰彬经常在一些小问题小细节上与留学生们过不去。学生在 学期中间与假期里有费用方面的需求,陈兰彬要干涉阻挠;学生析随寄宿家庭 去参加教堂的礼拜,陈兰彬要干涉阻挠;学生们玩美式游戏,参加美式运动, 改穿西装,陈兰彬都要干涉阻挠。副监督容阂夹在中间做调停,帮学生辩护两

总理衙门基本采纳了曾国藩与李鸿章设计的留学章程。如每年派出幼童30 名,4年共计派出120名;幼童到美国后进入军政、船政学校学习,留学时间 十五年等。唯一遭到修改的地方是幼童来源。曾、李二人主张是派人去上海、 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挑选年龄在13岁至20岁内的聪慧幼童,标准是 “曾经读中国书数年,其亲属情愿送往西国肄业” %。总理衙门不同意这种办 法,将之改为自各处同文馆里挑选,学生们只要愿意去,"不分满汉弟子,择 其质地端谨、文理优长者一律送往"。"奕圻如此修改的用心,仍是希望优先 扶植满人子弟成才,以巩固爱新觉罗氏的江山。因为当时的京师同文馆、广州 同文馆等处,均是典型的旗人学堂,优先招收旗人,馆内学生以八旗子弟为绝 大多数;只有上海广方言馆在招生时不分满汉。会只从同文馆,里挑学生出国留 学,“不分满汉弟子"的口号喊得再响亮,挑人的结果也只会是满人子弟占大 多数。

句,就会被陈兰彬疑忌为偏袒学生。47

略言之,幼童留美计划能在1871年获得清廷的批准,是多重时代背景交织 下的产物,绝非偶然。首先,天津教案带来了 “庚申之变”可能重演的巨大恐 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目标,全盘压倒了朝中清流与政治官僚的反对 之声。其次,《蒲安臣条约》生效,为清廷执行此事扫清了外交上的障碍。再 次,容阂这几年的作为,尤其是耗时两年前往美国采办机器,让他得到曾国藩 与李鸿章的信任,被视务落实此事的可靠人选。以容阂为副,来处理幼童在美 国的具体事务;以陈兰彬(上海广方言馆总办)为正,负责管控幼童群体的中 文学习,使其成长不逾越清廷的规矩,在曾国藩与李鸿章看来,是一种很好的 搭配。方

陈兰彬与容阂之间的冲突早已注定,无法避免。

只是事情不如容阂预想中顺利。总理衙门接到《蒲安臣条约》的文本后, 虽然对内容没有异议,但决定延缓批准,理由是"蒲安臣初至美国,即与议 约,将来至他国时,或不免再有此举" ",希望以此来约束蒲安臣,使其不至 于代表清廷与其他欧美国家签订更多的条约。结果,《蒲安臣条约》一直拖到 1869年11月份才正式批准生效。在这段时间里,容阂提交的留学计划当然也不 可能得到批准(不过也没有驳回)。容阂不了解这一背景,于是在自传里将计 划受挫错误地归因为总理衙门大臣文祥恰好离职守丧。

再比如,陈兰彬的好友薛福成也很担忧幼童们会被洋人污染。他告诫过陈

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个重大利好消息,那就是中美之间于1868年7月签订了 《蒲安臣条约》,其中第七条规定:中国人欲前往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可 以享受最惠国待遇;美国人欲前往中国"大小官学”学习,也可以享受最惠国 待遇。这意味着清廷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获得了外交许可和国际法依据。正是这 个消息,直接促使容阂拟定了那份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改革建议,且鼓动好友 丁日昌将之呈递给总理衙门O

兰彬:“童子志识未定,去中国礼仪之乡,远适海外饕利朋淫腥膻之地,岁月 渐渍,将与俱化。归而挟其所有,以夸耀中国,则弊博而用鲜。” 5]大意是,幼 童们还没有固定的价值观,到了美国那种追名逐利的腥膻之地,恐怕很容易被 洋人同化;他们被同化后再学成归来,对国家的危害要大于帮助。

这道奏折百转千回、欲言又止,实是曾国藩对朝廷的一种试探。类似的试 探,在1871年初还有过一次九 当两次试探均未引发朝野的反对舆论后,曾国藩 才与李鸿章联名,于1872年8月正式上奏建议朝廷外派留学生,并就具体如何操 作、资金从何而来等给出了详细方案。

将外派留学生与"和好大局"挂钩,显示了这位年近五十的北洋大臣心思 缜密,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清廷中枢欲竭力想要避免"庚申之变”重演的心 态。此时,崇厚率领的赴法道歉使团正因种种刁难,尚未得到机会向法国政府 正式呈递国书,"天津教案"引发的震荡还没有完全平息。

曾国藩与李鸿章之所以看中陈兰彬,要用他做正监督,只让实际负责办事 的容阂做副监督,是因为陈兰彬既随曾国藩办过洋务,又是翰林出身。曾、李 二人希望他的洋务经历有助于幼童在美国学到真技术,更希望他的翰林身份可 以为幼童留美抵挡一些舆论阻力。参与推动幼童留美的江苏巡抚丁日昌,曾特 意向容阂解释过这一点:

此固外国人所深愿,似与和好大局有益无损。"

君所主张,与中国旧.学说显然反对。时政府又甚守旧,以个人身当其冲, 恐不足以抵抗反动力,或竟事败而垂成。故欲利用陈兰彬之翰林资格,得旧学 派人共事,可以稍杀阻力也。邹

着,李鸿章笔锋一转,将此事提升了一个高度: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