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十二章1872年:种子播下后迟早会发芽

第十二章1872年:种子播下后迟早会发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慈禧下令调查这些事情的真伪。如果对官员的指控属实,那就将官员撤 职;如果确有学生入了耶稣教,就将其遣返回国。

容阂毫无兴趣复兴清廷应个巨大的欺诈机关,他梦想着有那么一天:

举目四顾,这些正监督为了应对积毁销骨的舆论压力,除了通过责备无权 无势的容阂来卸责,以此证明自己仍与主流舆论站在一起,他们还能责备谁?

早在1863年,广东南海人桂文灿就向总理衙门递过条陈,说日本已派幼童 前往欧洲学习制造船炮火药之法,以十年为期。清廷也有必要效仿。纵使不派 人去到外国,"亦可在内地学习讲求”。恭亲王的答复是:日本对外派遣留 学生的事,总理衙门早已知道,还了解到他们之前派了官员出去专门考察这个 事。直接派人出去留学确实比购买外国船炮,再由外国派人来教要好,但“此

恭亲王不再支持汉人留学

其实,容阂并不是第一个向清廷提议外派留学生的人。

1880年底,有御史上奏弹劾出洋肄业局。朝廷接到弹劾后下达上谕,表达 了对留美幼童与监管官员的极大不满: :

曾国藩当然知道陈兰彬所面临的舆论环境,之所以立场鲜明地否定陈兰彬 的做法,是因为他要"两害相权取其轻",较之幼童们的"中学"修养出现缺 失,清帝国在近代技术(元其是近代军事技术)上的全面落后,才是更要命、 更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位理学名臣当然不会反对自己所服膺的经史子集,只是 他远比陈兰彬更了解现实,更有忧患意识。他要陈兰彬放弃中文课程,好让幼 童们"专学洋学",其实是希望陈兰彬更有担当一点Q

此外,曾也同样担忧朝野舆论环境不会允许外派留学生。所以他在1870年 10月10日上奏时,将外派留学生的建议用心良苦地包裹在“奏请朝廷允许调陈 兰彬随自己前往两江”这样一个诉求之中。曾先在奏折里大力褒奖陈兰彬如 何“智深勇沉”,然后以丁日昌对自己提过派学生出国留学的主张,且力荐陈 兰彬和容阂来主持为例,以“证明”陈兰彬确实是个人才。围绕这个例子,曾 “顺势"说了这样一番话:“外国技术之精”远远超出大清,外国学校开设的 种种课程都与造船练兵有关,俄罗斯的巨炮大船之所以与英法各国一样厉害, 是因为他们的"国主”和"世子"曾亲自前往西方留学。虽然说了这么一大通 外派留学生的好处,可奏折的末尾,曾并不请求朝廷准许外派留学生,只请求, 朝廷允许自己将陈兰彬(陈此时的官职是刑部主事)带往江南。可他同时又留

如此,便相当于给陈兰彬出了一道难题。为了仕途,他不愿得罪曾国藩与 李鸿章,不能推掉留美幼童正监督的差事;同样为了仕途,他也不愿因幼童 “荒废中学"而成为朝野舆论集中批判的对象。可是曾国藩又不希望他开设 "中学课程"占掉幼童学习西学的时间。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一面出台严苛 的《留学局谕告》,试图通过定期将学生召来出洋肄业局、带领他们诵读《圣 谕广训》、举行远程跪拜大清皇帝的仪式,简单粗暴地灌输忠君爱国思想;另 一面则竭力干涉学生去教堂参加礼拜,干涉学生改穿西装,不许他们剪掉辫 子……这类事情频繁发生,以致幼童们给出洋肄业局起了个绰号,叫作“地狱 之屋"。

早在1865年,薛福成就已劝说过曾国藩,请他效仿俄国招收一批聪明伶俐 的学生,派往欧美各国“习其语言文字,考其学问机器"。29曾的反应是“阅 毕,嘉赏无已” 3。,但激赏之后并没有进一步的举措。没有举措的原因,自然也 是苦于没有人才——薛提建议的时间是闰五月,容阂要到这年十月份才能带着 机器自美国返回。

容阂后来在自传里责备陈兰彬,说他"生平胆小如鼠,既极细微之事,亦 不敢担任何责任” <sup>52</sup>,又说他“平素对于留学事务,感情极恶。既彼身所曾任之 监督职务,亦久存厌恶之心” 53,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细节观察。陈兰彬见识过

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有人奏……出洋学生近来多入耶稣教,帮办翻译黄姓暗诱学生进教,总办

在1 872年幼童正式出国之前,容阂将这个梦想深埋在心底,不对任何 人说。

区姓十数日不到局,学生等毫无管束,抛荒本业等语。朝廷不惜重帑,设立船 政局,并派员管带幼童出洋,原期制造轮船精坚合式,成就人材,以裨实用。 若如所奏种种弊端,尚复成何事体! 56

中国教育普及,人人咸解公权、私权之意义,尔时无论何人,有敢侵害其 权利者,必有胆力起而自卫矣! 26

容阂也不是第一个向曾国藩提议外派留学生的人。

朝野舆论积毁销骨的威力,连奕诉、曾国藩这样的人物都抵挡不住。他不想在 幼童留美这件事情中栽大跟头,他要的是全身而退,自然不会有什么担当。幼 童留学正监督这个职务,对他来说已成为烫手山芋,当然会被他厌恶。陈兰彬 后来终于得到机会推掉出洋肄业局的职务,成为清廷驻美国的外交官员,便几 乎不再过问留美幼童的事务。容渴还说,陈兰彬虽然厌恶自己,但"未至形诸 词色” 5: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李鸿章说得明白,陈兰彬带幼童去美国, 若没有容阂的帮助,“必致迷于所往,寸步难行”"。现实需要陈兰彬压抑住对 容阂的不满。

奕诉的话不是托辞,他没必要对桂文灿这样一个小小“拣选知县”用这种 心机。1863年的总理衙门确实找不到合适的可办留学事务的人才。还得再过三 年,奕诉才能找着机会,趁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回英国结婚的便利,派出清廷 的第一个海外考察团。而且,当时的舆论环境也不允许总理衙门对外派出留学 生。1865年,奕祈就派八旗兵出洋学习机器制造技术一事与李鸿章密商,李回 信说派人出洋留学是"将来必有之举",同时又说“鸿章盖尝默存此见,未敢 倡为是论"如。李鸿章选择将想法存在心中,不愿公开提出来,当然也是因为 舆论环境太恶劣了。不要说留学,1867年奕诉仅在同文馆里奏请设置天文、算 学二馆,仍遭到朝中政治官僚的集体抨击。此外还有一件难办的事情:外派留 学生是外交事务,须与留学地所在国家订立相关条约,没有条约就办不了这件 事。当时的总理衙门还只是迫于形势勉强接纳条约外交,对条约外交的实质和 运作并不明白,所以也确实无力顾及留学事务。

容阂在美国长大,对清廷朝野的舆论生态缺乏了解,也很少能站在清廷官 场游戏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他观察到了陈兰彬那些意味深长的行为举措, 却不能准确理解它们背后的利害关系,只好在自传里单纯责备陈兰彬的个人品 行。殊不知,问题不在陈兰彬的品行有问题,而是清廷的体制有毛病--出洋 肄业局前后四任正监督,陈兰彬、区停良、容增祥与吴嘉善,都与容阂发生过 矛盾,都曾指责容阂一味偏重西学,指责他袒护幼童将他们引上了所谓圣贤之 道的对立面。此外,容阂在幼童事务上也有许多隐忍。比如多名幼童因偏离所 谓的圣贤之道被出洋肄业局终止学业遣返,容阂反对无效后选择了接受;比如 容渴的侄子因信仰了耶稣教而被剥夺留学资格,容阂也选择自己出钱助其留在 美国完成学业。以上种种,既不是容阂与幼童们的运气差到了极点,所以遇到 的每一任正监督人品都不好;也不是容阂的隐忍还不够,所以每一任正监督都 受不了他。而是有病的体制,驱使着这些正监督们必须如此这般去责备容阂。

项人员,急切实难其选",总理衙门目前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做这件事。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