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十二章1872年:种子播下后迟早会发芽

第十二章1872年:种子播下后迟早会发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长期以来,一直是李鸿章孤军奋战支持幼童留美这项事业。1870年,曾国 藩将留美幼童计划包裹在其他事务中向朝廷提及后,是李鸿章再次致信曾国 藩,敦促他须为此事专门上奏,“断不可事由中废”。1874年,派出第三批留 美幼童时,朝堂上充斥着开销过大的质疑,许多人主张不再派遣,也是李鸿章 顶住了压力。1877年,美国物价大涨,留美幼童请求添拨经费,也是李鸿章上 奏坚定表态:"此举为造就人才,渐图自强至计,关系甚大……断无惜费中止 之理。” 62如今,他的孤军奋战失败了。

曾国藩对容阂的第一印象其实不错。他在给郭嵩煮的信中说,"其人(容 阂)久处泰西,深得要领""。在另一封给桂超万的信函中,曾国藩还提到,此 次会见后他赋予容渴一项任务:“顷有洋商容光照来皖,言及硼炮之利,亦令 赴沪试办,渐次习其作法,或可有成。" I8两人在谈话中提到一种叫作“硼炮" 的武器,曾国藩希望容阂回上海后,可以把这种武器搞出来。但研制武器非容 闵所长;曾国藩以"洋商"称呼容阂,也意味着他未被纳入曾的幕府。这大约 是容阂1862年回到上海之后,仍继续在洋行从事茶叶生意的主要缘故。

事情捅到慈禧与同治皇帝面前,也就脱出了李鸿章的控制。为不致前功尽 弃,李鸿章回复总理衙门,建议采取"半撤半留"的办法来善后。即裁撤出洋 肄业局,撤回学生;已进入大学和毕业在即的学生,可由驻美使馆暂时代为管 理,等毕业后再令回国。为说服朝廷同意"半留",李在回复里搬出了美国前 总统格兰特和几位美国大学校长,说他们"皆谓(留美)学生颇有长进,半途 中辍殊属可惜,且于美国颜面有损” 6。。挟洋自重提醒朝廷注意外交影响。

1863年9月,容阂抵达安庆,由此正式进入以曾国藩、李鸿章为核心的湘 淮军关系网中。为了巩固在幕府里的地位,当曾国藩询问眼下的改革该从何处 着手时,容阂没有提自己最熟悉也最想启动的留学教育,而是迎合曾国藩的想 法,回答应优先设立机器厂,而且应该是那种可以造出更多种类机器的机器 厂。于是,一个月后,容闵带着曾国藩和李鸿章筹集来的6.8万两白银返回美 国。两年后,他给曾带回100余种近代机器设备。正是这些机器,奠定了江南制 造局的雏形。

李鸿章的回复无法扭转局面。总理衙门听取了四位出洋肄业局正监督的意 见。陈兰彬、区谓良、容增祥与吴嘉善一致声称幼童荒废了 “中学"。于是 乎,曾被视为强国工具的留美幼童在总理衙门眼里成了 "外洋长技尚未周知, 彼族之浇风早经习染”的无用之物。此时正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排华运动,也 让李鸿章挟洋自重的策略失去了效果。最后由恭亲王奕诉拍板,做出了撤回所 有留美幼童的决策。他上奏朝廷说:

最晚八月一定启程。

臣等以为,与其逐渐撤还,莫若概行停止,较为直截。'

1881年初,已是清廷驻美国兼西班牙、秘鲁公使的陈兰彬回奏说,姓区的 总办经常十多天不来出洋肄业局办公这种事,或许是有的,因为他带了两名侍 妾住在别处。姓黄的帮办洋.人习气太重,早已被调离出洋肄业局。末了,陈兰 彬援引了一段现任出洋肄业局总办吴嘉善的意见,称吴早在去年底就已向自己 提出“亟应将局裁撤",主张中止幼童们的学业,将他们全部撤回国内。理由 是幼童们"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 饬,亦觉防范难周"--儒书读得太少,太容易被洋人同化,太容易染上他们 的恶习,无论怎么纠正防范都没有用。不过,吴嘉善也担忧有人不愿回国,可 能会中途逃脱,另生枝节。

再后来,他访问了太年天国。虽然失望而归,但这些失望,并不足以让他 像曾国藩那般,因为痛恨太平天国的“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 就转身变成清廷的坚定支持者。容阂的理解是:之所以会有太平天国,“恶 根实种于满洲政府之政治,最大之真因,为行政机关之腐败,政以贿成。上下 官吏,即无人不中贿赂之毒……官吏既人人欲饱其贪囊,遂日以愚弄人民为能 事。于是所谓政府者,乃完全成一极大之欺诈机关矣"。25

陈兰彬还说,吴嘉善主持出洋肄业局的日常工作,他既然有这样的建议, 可见将来多半是“利少弊多”。若依照吴嘉善的建议,将学生全部撤回国内, 一个个严加甄别挑选,其中略好一点的可以分派到各衙门充当翻译,差一些的 可以派往天津、上海的机器局、水雷局学门技艺,也算多少还有些用处。毕竟 这些学生的洋文不错,对制造之事也有一些了解。末了,陈兰彬又说:出洋肄 业局一直是向南、北洋大臣汇报。此次究竟要不要撤回全部学生,按规矩也应 由出洋肄业局写文件给南、北洋大臣请求定夺。我只是把留美学生的状况如实 汇报,“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幻

流砥柱最殷切的希望,是留学生们能够学到欧美国家第一手的强国技术,进而 复兴儒家文明,让清帝国实现富强。但容闵要的不是什么儒家道统的复兴,而 是"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将老朽的清帝国改造为一个"少 年新中国”。清廷的有无与儒家文化的存废,从来不在他的考虑之内。当他在 1855年的那个夏天;亲眼见证儒学出身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如何疯狂屠杀广东民 众,以致"刑场四围二千码以内,空气恶劣如毒雾"后,就已不再相信传统文 化可以孕育出近代文明。

此时的北洋大臣是李鸿章。当年力主促成幼童赴美留学的主要人物里,曾 国藩已于首批幼童出国的那年去世,丁日昌已回籍养病,只有李鸿章仍在官 场。慈禧将陈兰彬的奏折交给总理衙门讨论,总理衙门转而又去征求李鸿章的 意见。 ‘

两个月后,容阂收到张斯桂的第二封邀请信。信中还附有数学家李善兰的 私函。李在信中说,曾国藩有意对容闵委以重任,劝他速速前往安庆,还举了 华萌芳、徐寿两名学者已被曾国藩延揽的例子。至此,容闵方知邀请是真,并 非陷阱,遂答复称"数月后准来安庆” 2;但曾国藩有些等不及了。他创办的安 庆军械所已经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1862年底),也造出了中国第一条木 壳小火轮"黄鹄号"( 1863年1月底)。接下来要做的,是生产出更多的坚船利 炮。而要达成这个目标,首要之务是寻到一个熟悉海外情形的人帮助他购入一 批先进的机器。他迫切需要容阂来承担这个角色。所以,1863年7月,容闵又收 到张斯桂的第三封邀请信和李善兰的第二封私函。两封信里明确说,曾国藩希 望他放弃商业转入政界,在他的幕府里做事。容阂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回信说

恭亲王如此决断,与留美幼童皆是汉人有很直接的关系。自1861年启动改 革以来,他一直怀着浓厚的满人本位意识,觉得八旗子弟才是最可信赖的统治 基础。所以,他不愿意让汉人进入同文馆学外语,也不愿意选派绿营将士去 欧洲学习军事技术,还一度希望留美幼童全部自满人占绝对多数的同文馆里选 拔。他担忧汉人学好了外语,学得了军事技术与制造技术之后,便会与洋人联

张斯桂是浙江宁波人,比容闵大了 11岁,五口通商之后即留心洋务,曾为 丁魅良翻译的《万国公法》作序,后来曾任职清廷的驻日副使。但容阂与张斯 桂交往不深,不敢太过信任他。鉴于自己拜访过天京,且常年在太平军控制区 域内从事商业活动,之前去安庆投石问路又无结果,容阂一度担忧自己受怀疑 被当成太平军的奸细,此信是想I匡骗自己投入罗网。故此,他在回信中说,非 常感谢总督的邀请,但此刻正值新茶上市抽身不开,“他日总当晋谒” 2。。日后 有机会定去拜见云云,其实是委婉拒绝。

手,反过来挑战满人的统治秩序。可想而知,当恭亲王得知留美幼童“荒废中 学”,穿西装、进教会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感受。

转机出现在次年旧历五六月份的某日,容阂突然收到一位叫作张斯桂的友 人自安庆寄来的信函。张在信中说,自己如今正为曾国藩做事,此信是奉了曾 的指示邀请容阂前往安庆,曾国藩亟欲与他一见。

其实,曾国藩并不清楚容阂的梦想是什么。这位饱受理学浸淫的清帝国中

陈兰彬成功地将李鸿章架到了火炉上炙烤。自升任为清廷驻美国兼西班 牙、秘鲁公使后,他早已不愿继续维系留美幼童这项事业。1879年夏,李鸿章

时间来到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清廷命曾国藩、丁日昌北上善后。丁以 电报召来容阂,请他充当翻译参与其事。丁日昌趁机将容阂的"派遣幼童出国 留学计划”向曾国藩提出,并建议由陈兰彬和容阂来主持此事。23曾国藩被天津 教案弄得焦头烂额,既痛感左右人才匮乏,也深觉自己陷入“谤讥纷纷,举国 欲杀"的困境,主因在于国力(尤其是武力)不强,遂答应与李鸿章联名上奏 建议此事。兴奋的丁日昌在半夜将容阂从睡梦中叫醒,告诉他事将有成。容阂 闻言,“乃喜而不寐,竟夜开眼如夜鹰,觉此身飘飘然,如凌云步虚” <sup>24</sup> o '

致电陈兰彬,希望他协调好人事关系,务必让幼童留美一事善始善终时陈兰 彬便无动于衷。后来,第四任正监督吴嘉善与容阂关系破裂,与幼童们水火难 容。为报复也为脱身,吴嘉善正式向李鸿章提议撤回留美幼童。李鸿章又两次 致电陈兰彬,要他与吴嘉善妥善处理。结果陈兰彬却与吴嘉善互相推诿,大搞 内江。吴嘉善说自己主张裁掉出洋肄业局,留美幼童可以直接由清廷驻美公使 馆管理;陈兰彬则对总理衙门说自己决不答应这样办,驻美公使馆绝不接留美 幼童这个烫手山芋。59这一次,陈兰彬更是抓住机会,向慈禧提出了将幼童全 部撤回国内的建议--慈禧原本没有这种想法,她只是下令遣返那些入了教的 学生。

回国后,容阂得曾国藩支持,在江南制造局设立了一所兵工学校,聊充 "以教育使中国走向文明富强"这一梦想的安慰。1868年前后,容阂前往苏州 拜访时任江苏巡抚的好友丁日昌,对他讲述了向欧美派遣留学生的想法。丁日 昌对此很感兴趣,建议容阂写成文字,由他代递给总理衙门。丁日昌似乎寄望 于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会同意这一建议。于是容闵写了一份包含四项内容的改革 建议:一是组建一家纯由华人股份构成的轮船公司;二是选派出众的青年出洋 留学,先选取12—14岁的幼童120人来做尝试,分作4批,每年派出30人,留学 期限为15年;三是政府应兴办采矿业;四是禁止教会干涉词讼。容在自传里解 释说,第一、三、四条其实都是“陪衬”,自己真正想要推动的是第二件事, 但清朝官员处理文件喜欢搞中庸之道,有批准也有驳回,与其只写一件事不如 多写两件做陪衬,既方便官员们有准有驳,也增加了留学计划通过的概率。遗 憾的是,建议递上去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回应。容阂只得频繁骚扰丁日昌, 要他时常记得再向总理衙门和曾国藩推销自己的留学计划。22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