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十二章1872年:种子播下后迟早会发芽

第十二章1872年:种子播下后迟早会发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重新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幼童们就背负起了 “叛徒"的罪名。他们背 叛了清帝国的传统文化,背叛了清帝国的意识形态,他们是“思想犯",是 "假洋鬼子",是有害于社会的人,是无益于国家的人6J他们是危险的种子, 必须受苦,必须接受监管,必须接受再教育,必须"改邪归正”。

痛苦是一致的,选择也相差无几。鲁迅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 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 5。容阂也希望在未 来:“在予个人而论,尤不应存此悲观……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 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拿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 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6

1879年,吴嘉善将幼童们招到清廷驻华盛顿的公使馆接受训话。学生们谒 见吴时不行拜跪之礼。吴的僚属金某大怒,斥责“各生适异忘本;目无师长, 固无论其学难期成材,即成亦不能为中国用" 65 (如此这般忘本,学成了也不可

同年8月,容阂离开香港前往上海,在海关找了一份翻译工作。那时的中 国海关已开始雇佣洋人实施"外籍税务监督制度"。容闵拥有美国国籍和耶鲁 学位,却因肤色仍被当成中国人受到歧视,所以只干了三个月就辞掉了这份工 作。之后是频繁的就业和失业9。

能为我大清所用)。随后,吴嘉善向李鸿章打小报告,指责幼童背叛了中国传

各府州县,凡通(会)匪者格杀勿论,前后杀十数万人"1。的野蛮暴行。容阂听 闻到的数据是"所杀者凡七万五千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冤死者。他还跑了一 趟刑场,见到"流血成渠,无首之尸纵横遍地……地上之土,吸血既饱,皆作 赭色。余血盈科而进,汇为污池”。这地狱景象给了他极深的刺激,觉得如此 这般的残暴不但当代世界“无事可与比拟”,即便是古代的暴君尼禄王与惨烈 的法国大革命,"杀人亦无如是之多"。自刑场归来后,容阂“神志懊丧,胸 中烦闷万状",一度产生了投奔太平天国推翻清廷的念头。<sup>H</sup>

统文化。吴还说,这些幼童即便成材,对国家也毫无益处,他们不可能承担起 朝廷寄托的“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礼之道” 66的重任。

1881年6月28日,总理衙门下令全体留美幼童及相关官员尽速回国。随后, 幼童分三批启程,被集体遣返。

时,曾国藩会一言不发地盯着别人看,直到将人看出紧张情绪。客人走后,曾 会依据客人的反应,记下他的优缺点。

去国十载,归来已是"叛徒"

容闵并不知道,这是曾国藩独特的相人之术。《清史稿》里说,曾国藩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I6—会客

留美幼童的成长会突破清廷的预计,是必然之事。

1854年11月,容阂自美国启程返华,次年4月抵达香港。他在这里花费了四 个月的时间试图成为一名律师,但没能成功。其间发生了两广总督叶名琛“檄

终止学业半途回国的幼童们深感痛苦。离国十年,很多人已从儿童长成了 青年,但在祖国等待他们的不是荣耀,而是羞辱和排斥。幼童黄开甲说,他希 望自己学成归来时有热烈的人群和温暖的双臂,"当我们溯江而上遥望上海 时,曾幻想着热烈的欢迎在等着我们,那熟悉的人潮,和祖国伸出温暖的手臂 拥抱我们……想象中的欢迎,使我们越发激动"。但现实无比凄凉:

毕业后成为一名传教士,是容阂的学业资助者们(比如他就读的中学孟松 学校(Monson Academy )的校董)对他的殷切期望。拒绝成为传教士,意味着 将失去那些慈善基金,也意味着他很难得到中国教会组织的帮助。但容阂深感 宗教“未必即为造福中国独一无二之事业”)终于还是放弃了做传教士。毕竟 中国素无宗教传统,基督教教义也未与中国文化融合,无法成为整合中国世俗 社会的思想资源。 :

船头划开扬子江平静而黄色的水波,当靠码头时,那船舷碰岸的巨响,才 惊醒我们"乌托邦式"的幻梦。人潮围绕,但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 我们这失望的一群……为防我们脱逃,一队中国水兵,押送我们去上海道台衙 门后面的"求知书院"。求知书院已关闭十年了,迷信的人们相信此处常有幽 魂出现,惊恐的中国同胞言之凿凿,大门十年未开启,墙壁剥落,地板肮脏, 石阶满布青苔,门窗均已潮湿腐烂。当你跨进门槛,立刻霉气熏鼻,这些阴暗 似乎象征我们的命运。入夜,我们可以清楚看见那潮气由地上砖缝中冉冉升 起,使我们衣衫尽湿,一种昏沉袭罩着我们,这种侮辱刺痛着每个人的心。而 令人最可怖的是那些在留学监督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我们学未成而强迫 返华。如同狗之吠月,我们无能为力。望着布满蛛网的墙壁,使人昏昏欲睡。 而手臂接触到的潮湿,正是我们的被褥。我们的床就是两条板凳上摆一块木 板,这种简陋的安排,美其名曰是对我们的招待。67

所谓让后来者"享此同等之利益",即希望将自己受过的近代文明教育传 人清帝国。容阂说,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始于大学第四学年尚未结束之际〈这 大约不是虚言。容闵1854年自耶鲁大学毕业时引起了美国舆论的关注。特韦契 耳牧师(Joseph H. Twichell)特意前来与容阂交流。牧师后来在1878年的一次演 讲中披露说,容阂当时已“断定自己当传教士并非上策,他隐约猜想有些别的 事情等着他去做”。<sup>8</sup>

离开天京之后,容阂将目光转向太平军的大敌曾国藩。1861年,他一边做 着为洋行奔走茶叶买卖的生计,一边通过友人左孟星给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 文写了推荐信。次年五月,他来到安庆投石问路,首次拜访了曾国藩。m容阂后 来回忆说,这第一次相见,曾国藩用一种特殊的气势弄得他心里发毛、坐立不 安:“寒暄数语后,总督命予坐其前。含笑不语者约数分钟。予察其笑容,知 其心甚忻慰。总督又以锐利之眼光,将予自顶及踵,仔细估量,似欲察予外貌 有异常人否。最后乃双眸炯炯,直射予面,若特别注意于予之二目者。予自信 此时虽不至忸怩,然亦颇觉坐立不安。” ” ..

因为在清廷的设计里,他们只是强国的工具;但在现实中,他们却是一个 个活生生的人。为了让这些强国工具服帖,清廷派去监督他们的官员陈兰彬与 吴嘉善等,一再对幼童强调朝廷派他们出洋的本意"是令尔等学外国功夫,不 是令尔等忘本国规矩" 63 一 "外国功夫"是工具,是学怎么造船造枪造炮; "本国规矩”是价值观,是四书五经、《国朝律例》和《圣谕广训|》,是在指 定时间遥向大清皇帝磕头。然而,幼童们进入的是美国的新式学校,不是中国 的传统私塾,他们"终日饱吸自由空气……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侔" ', 他们打棒球、踢足球,穿西装、剪发辫,入社团、进教堂,在在皆是自由的空 气,皆与《圣谕广训》之类的东西背道而驰。

"义爵"是太平天国"王"以下的最高爵位,但据被俘的昭王黄文英供称,“天 京事变”后的四五年间,洪秀全一共封了2700多个王\洪仁舟给容闵的“义 爵”恐怕也没有多少含金量。

这自由的空气,对陈兰彬与吴嘉善等人来说,却犹如梦魇。

生计奔波之余,那个"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念头仍时常冒出 来。1860年11月,宏闵终于得到一个契机可以前往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南 京)。在天京城,他见到了干王洪仁牙,向他提出了七点改革建议,其中一项 是为政府聘请有专业能力的顾问。但洪仁轩有职无权,天国的未来也不乐观。 在天京停留了约一个月后,容闵拒绝了洪仁轩送来的“义爵”官印,悄然离开。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