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九章1869年:拒铁路于国门之外

第九章1869年:拒铁路于国门之外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冯燃光等人商谈如何处理此事。

卫三畏的立场,多多少少受到了美国前驻华公使蒲安臣的影响。

路过天津时,梅辉立拜会了李鸿章,向李介绍了一番铁路对清帝国的好 处,然后又提到吴淞铁路关系到许多洋商的利益,"若令停办,必闹大事”上 希望清廷承认吴淞铁路这个既成事实,并建议按国际惯例从铁路收益中分成, 十年后再由清廷出资购回自主经营。李鸿章的回复是:英商以谎言欺瞒偷梁换 柱,实在太藐视中国;继续让洋人经营铁路是对“国体”的伤害,会引起舆论 不满,且有可能刺激其他洋商照行效仿。目前可行的处理办法,是洋商将造铁 路成本如实算出来“由中国承买" \让中国商人认股经营。在给冯竣光的书信 中,李鸿章还说,清帝国乃"自主之国",修筑铁路这件事必须自己来,“断 不能由人强勉” 2。。这一立场,与他1867年参加总理衙门组织的铁路问题讨论时 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先是在1868年7月,美国驻华代办卫三畏将曾国藩的反对意见,也就是"修 铁路必然破坏马车夫、人力车夫、轿夫与旅店的生意,这些人没了生路定会闹 事”的说法,完整翻译转述给美国国务院。在文件中,卫三畏也提供了自己 的意见。他说:那些靠沉重体力劳动谋生的"船夫、车夫等亿兆中国人",如 果生计忽然被轮船或铁路所夺,跌入走投无路的困境,确实很有可能变成社会 的不稳定因素,会“成为他们的统治者的严重灾害和真正的危险"。他提醒美 国政府必须明白一点:对清廷来说,在当下修筑铁路"是否安全确实是一个问 题”。卫三畏希望美国政府慎重考虑此事。9

遗憾的是,该年并未发生他们所期望的结果,清廷的铁路政策没有任何变 化。于是,部分急不可耐的洋商,铤而走险实施了偷天换日之术。

类似的“体谅”与"放弃"(从主权角度来看,这种"体谅"与"放弃” 无疑都是不平等的),也见于中英修约谈判中的其他问题。除了铁路和电报, 英国商人还希望通过修约得到在清帝国内地居留、设立货栈的权力。清廷对此 持强烈抵制立场。双方僵持不下之际,总税务司赫德给阿礼国送去一封密信。 赫德在密信里告诉阿礼国:清廷不会在"内地居留和设栈问题"上退让,因为 清廷在担忧两件事:

该年,怡和洋行组织的"吴淞道路公司",通过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麦华 陀,向上海道台沈秉成申请购买了上海至吴淞间一段长9.25公里、宽约15码的土 地。他们在申请时宣称要‘在这段土地上修筑一条普通马路,实际上要建的却是 铁路。洋商们乐观地认为:只要吴淞铁路修了起来,清廷见识到它的便利,最 后是可以得到认可的;即便不认可,清廷在处理此事时也必须衡量与英国之间 的外交关系,洋商们有很大机会强迫清廷承认这个既成事实。<sup>17</sup>

这意味着,基于"对清廷实际国情的体谅",美英两国放弃了以外交手段 强行将铁路与电报引入中国的做法。

1874年,铁路正式着手修建。1876年1月,路基筑好,开始铺设铁轨;"吴 淞道路公司”也改组为在伦敦注册的"吴淞铁路有限公司"。至此,洋商们要 修筑的是铁路而非马路的秘密曝光了。为避免地方官府的阻挠,工程队伍加 快了铺设铁轨的速度,不到一个月就铺完了全程的四分之三。随后,机车升火 鸣笛开始试运行。清帝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就这样以非法手段将生米煮成了 熟饭。

经过长达一年的艰难谈判,总理衙门终于成功地将铁路与电报拒于大清的 国门之外Q 、

又铜线铁路两事,另经臣等历次舌战,甫关其口……而节略后开款目五 条,亦并未提及铜线铁路之事。<sup>15</sup>

鉴于清廷已呈现出的开放迹象,阿礼国与英国政府将建设铁路的希望寄托 在了未来,寄托在更深层次的改革上。阿礼国说:“对于英国来说,保全中华

基于这种"谅解",修约谈判进入1869年后,铁路与电报问题已大体退出 谈判内容。最后拟定的《中英新修条约》里,没有了关于铁路修筑的任何内 容。1869年2月,奕诉代表总理衙门就修约之事向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做情况汇 报,其中不无得意地写道:

帝国使其不致瓦解,才是最合乎自己利益的。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 立,是合乎英国长远利益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唯一可行的是宽容政策以及逐 渐的改革。" 16英国政府先是指示阿礼国说,铁路的修筑权不如留待以后与法 国、比利时等国一同争取;然后又放弃了批准《中英新修条约》,决定将所有 问题延缓到同治皇帝成年亲政之时,也就是将希望寄托在1872年。

任何总的计划,都应该由中国人自己着手进行。”"

清廷的反应非常强烈。此时的上海道已从沈秉成换成了冯燃光。冯在筑路 工程接近尾声时察觉了洋商们的偷天换日。他对英方提出抗议,并向两江总督 沈葆桢做了汇报。沈葆桢一面命令冯燃光与英方继续交涉,一面将事情上报 给了总理衙门。总理衙门随即向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发出照会;要他下令停办 铁路。

大略同期,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也接到了英国外交部的指令。该指令认 为:英国商人要求在清帝国内地修筑铁路,且希望将这一诉求写入中英修约之 中,这种策略是有问题的。随后,阿礼国告诉英国在华商人:只有使清廷“感 觉自己是自由的,不受列强和它们的外交及领事人员的令人愤慨的干预” 气 才 有可能达成在清帝国修筑铁路的目的。他还说:"关于铁路和电报,不能作为 一种条约的权利来提出要求,开始应该以实验的方式介绍进来,关于这方面的

1876年4月,威妥玛派了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 )前往上海,与

此时的蒲安臣正率领清廷的首个外交使团在美国访问。他代表清廷与美国 签订了《蒲安臣条约》。内中规定:美国不认同"无故干预、代谋别国内治之 事”,美国不干预、过问中国的内政,"即如电线、铁路各等机法,于何时、 照何法、因何情欲行制造,总由中国皇帝自主酌度办理"。美国所能做的是: 如果清廷需要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帮助,美国愿派出"精炼工师”。清廷方面则 有义务保护这些美国人的生命安全,并给他们提供公平的酬劳。1。同年9月,美 国政府训令其驻华外交官:可以"劝告和诱导”清廷对外开放内河航运并建设 铁路与电报,但“不能用危及中国现政府的稳定或内部的和平与安谧那样的紧 张手段来压迫行事"",也就是不允许其驻华使节以武力或其他手段威慑清廷开 放铁路与电报建设。

随后,阿礼国在"内地居留和设栈问题"上选择了让步。

拆掉清帝国境内第一条铁路

二是因为最惠国待遇的存在,清廷与英国之间的谈判,其实相当于清廷与 全部有约国之间的谈判。一直赋予英国商人在内地居住和设栈的权利,即相当 于赋予全部有约国商人这种权利。为了维护统治稳定,清廷不会轻易同意这 件事。m

外国商人们也把希望寄托在了 1872年。

一是洋人拥有治外法权,允许他们进入内地居住,意味着清廷治下的内地 民众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外国人可以不遵守大清律令。这会带来很恶劣的影 响,会损害政府与官员们的威信。而这种威信是清廷维持统治的重要基础。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