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九章1869年:拒铁路于国门之外

第九章1869年:拒铁路于国门之外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被李鸿章驳斥的那些反对意见,集中见于刘锡鸿的奏折。

该修,但只能自己修,不能交给洋人修;现在自己没钱修,所以宁可不修,宁 可推迟几十年等有钱了再修。他还给总理衙门出了一个主意,用来婉拒洋人的 诉求:

刘锡鸿曾随郭嵩煮出使欧洲,见识过铁路的好处。但他是一个善于将“个 人真实看法”与"公开言论表达"完全区分开来的政治生物。他可以在私下里 认同郭嵩煮对欧洲国家政体的赞誉,也会在公开奏折里将郭批得一文不值。他 可以依据亲身体验在私下里认同铁路的便利,也会在公开奏折里摇身一变为激 烈的反铁路者。

当然,也不是完圣没有冲突。据《申报》报道,在1876年秋,有男女老少 八九百人拦住了正在行驶的火车,原因是"前日机车中之火星飞入该处附近之 草屋上",将铁路边的一栋茅草屋给烧掉了。这些人要求铁路公司予以赔偿。26 显而易见,这种冲突只是对自身具体利益的维护.,不能算对铁路的敌视与排 斥。此外还有一起士兵卧轨自杀事件。当时的舆论怀疑卧轨者“受地方官吏唆 使”,理由是调查发现这名死者既没有财产也没有亲友,还有现场目击者称, 此人"当时向火车而行:司机鸣放汽笛后即离开轨道,迨火车行近其身只六码 时,忽又跨入铁道内致惨死” <sup>27</sup>,似乎是在刻意寻死。这则疑案也不足以证实底 层民众对铁路怀有普遍的抵制情绪。也就是说,所谓“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 这种说法,与其说是一个事实,不如说是清廷高层在谈判中使用的一种借口。

此时,距离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已过去40余年,伦敦已在运行大都 会地铁。美国、法国、德国与俄国的铁路建设均已持续了30年之久。这一年, 美国的铁路通车里程已达到46844英里<sup>8</sup>。

底层民众没有集体站出来反对铁路的修筑,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 情。首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受过教育,不清楚铁路为何物,无力预测自 己的命运将因铁路的出现而发生怎样的改变。其次,即便他们意识到了铁路将 给自己造成某种冲击,受清廷统治、长期散沙化的他们,也无力发起什么有效 的抗议活动,除非有官府和士绅出来组织这类活动。

李鸿章的意见被采纳了。总理衙门大臣文祥稍后即对英国人说,"我们给 予使节(指出使欧美各国的蒲安臣使团)的唯一训令,是不让西洋强迫我们建 设铁路和电报,我们只希望这些事情由我们自己来提倡" J所谓由自己来提 倡,按李鸿章的办法就是短期内不搞,等过个几十年有了钱再说。

其实,改革的真正阻力从来不在江湖,而在庙堂。1880年末,刘铭传上奏 请求自主修建铁路,又引爆了一场高层论辩。刘在奏折里说,造铁路对国防有 巨大的好处,铁路网可以让全国"声势联络,血脉贯通",可以"转运枪炮, 朝发夕至”,使国家拥有迅速集结兵力与物资的能力,可以造就"十八省合为 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的效果。如此,兵力与财力将集中到中央手里, 不但有助于消除内部割据,也有助于抵御外侮。28

与英方会谈期间,冯蛟光也提出了吴淞铁路必须由中国人自主经营的要 求。梅辉立质疑这种处理办法的可行性,理由是中国并没有经营铁路的人才, “必致废坏"。梅还强调,吴淞铁路是各国商人集体投资的项目,且以英国的 怡和洋行为首,如果清廷将铁路买回去,然后“雇令他国洋人承办",对英国 与怡和洋行来说实在太丢脸,是不能接受的事情。梅主张由怡和洋行继续“代 中国承办”铁路的经营。2]

这个趋向开放的形象,在1868—1869年的中英修约过程中,给了清廷不小 的帮助。

冯燃光不接受这种处理方式。他强硬表态称:若铁路再不停止运营,他 "将卧铁辙中听其轧死” 22,将去亲自卧轨,冒着让火车轧死的危险也要阻止 火车的通行。这种激进态度给了威妥玛与梅辉立口实,他们在李鸿章面前将冯 慢光形容为疯子,要求李直接介入此事的交涉。这场交涉从1876年4月一直持续 到同年10月,最后以双方签订《收买吴淞铁路条款》告终。条款规定:清廷出 资28.5万两白银买断吴淞铁路,一年内付清;其间铁路暂由洋商经营,允许搭载 乘客。

渐在国际上树立起一种正努力走向更加开放的好形象。这其中,又以蒲安臣使 团的宣传最为有力。

交涉过程中,“民众担心铁路破坏风水"之类说辞,常见于清廷官员的奏 折与函电。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与地方州县官员都提到过这一点。不过, 这种说辞与事实未必合桦。火车正式通车的那一天,《申报》派了记者去铁路 现场采访,该记者在现场没有见到抗议活动,"惟见铁路两旁观者云集,欲搭 坐者繁杂不可计数……坐车者尽面带喜色,旁观亦皆喝彩”。23《泰晤士报》

据吴永《庚子西狩丛谈5记载,曾国藩在1870年问李鸿章有何应对洋人的 办法,李的回复是"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 6。他 1868年提供给朝廷的这段主意,大概也可以算是一种"痞子腔”。

李鸿章上奏支持刘铭传的建议。他在奏折里说,铁路有九大好处,包括沟

大意是:如果洋人非要将修筑铁路一事写进条约里,还声称他们可以劝导 百姓接受铁路并保障铁路的安全,那么我们也可以跟他们讲,有一项规定也必 须写进条约:如果有百姓群起抗争拆毁铁路,不能要求大清官府去抓捕百姓来 治罪,也不能要求我大清提供赔偿。

通南北物流,利于军队运输,有助巩固京师,便于荒年调配救灾物资等。耐人 寻味的是,在这份长达数千字的奏折里,李鸿章针对修造铁路会破坏国防、破 坏风水、引起民众不满等反对意见,逐一进行了驳斥29——他可能已经忘了, 在1868年的时候,自己也曾用这些反对意见抵制过洋人修筑铁路的请求。李鸿 章或许从来没有真信过这些反对意见,但清帝国有很多士绅和底层百姓深信不 疑。在造就这种深信不疑的过程中,19世纪60年代的李鸿章也出过力。

换约时若再议及,只有仍执前说,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 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官不能治其罪,亦不能责令赔偿,致激民 变。彼若以自能劝导防守为词,强欲增入约内。我则必以百姓抗争拆毁,官不 能治罪赔偿等语载入约内。.彼族最多疑虑,自当废然思返。5

因总理衙门实施的种种改革,包括创办同文馆、派斌椿率队出洋、重新起 用徐继畲,以及请美国人蒲安臣率外交使团出访欧美,清廷在19世纪60年代渐

1876年5月间发表的一封驻沪记者通讯,也提到预想中的大规模民众反对事件并 未出现:“几里路已经完叠铺好了石植……整个乡间洋溢着乐趣。邻近村镇每 日有成千居民蜂拥而来观看工程的进行,并议论各种事情。" 24

李鸿章的"痞子腔”最后并没有用上。 •

这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铁路刚刚建好,对车驴栈店的冲击还没有生 效,洋商们为示好沿线民众又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雇佣当地居民做工时工资 高达每人每天200文;比如收购土地时选择以高价成交以避免纠纷;比如对沿线 居民的祖坟细加勘察力求避免破坏……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减少民间阻力。25

基于开放形象的体谅与放弃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