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九章1869年:拒铁路于国门之外

第九章1869年:拒铁路于国门之外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清帝国则成功地将铁路隔绝在了国门之外。

21年后,清帝国自己的铁路总公司,又沿着原路基铺设了一条新的淞沪 铁路。

1869年的世界正在飞速前行。那一年,苏伊士运河通航,门捷列夫制成元 素周期表,明治天皇将都城迁往东京,贯穿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也正式 通车。

故此,1863年7月,上海的27家洋行联合向江苏巡抚呈文,请求修筑自上海 到苏州的铁路。同年,英国工程师史蒂文森来华,在英国怡和洋行的支持下, 也向清廷提议修筑以汉口为中心的铁路网络。1865年,又有英商杜兰德在北京 宣武门外铺设小型铁路,试图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引起清廷中枢的兴趣。洋商 们期待通过铁路将更多的洋货销往清帝国内陆,再将更多的土货从清帝国内陆 运往欧美。

五、铁路开山架桥会使“山川之神不安",引来上天降下更多旱涝灾害。

五口通商之后,清帝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贸易联系。来华的洋商 们很快发现,清帝国交通建设落后,既无铁路,也无货轮,通商口岸吞吐货物 的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直接影响到进出口货物的总体量。

六、铁路会破坏“田庐坟墓”,会激怒民众引发民乱。*

从各个口岸寄来许多建议,一致认为在内地,除轮船航运外,还有必要添 设铁路和电报……但我也必须加一句,我和我在北京的同僚(他们是既热忱而 又持续不断地)所作的努力,并没有说服中国政府。]

李鸿章是第三类意见的代表人物。他承认铁路是个好东西,可惜的是“公 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资”,大清的官与民皆无财力自主修筑铁路。官与商 合作又容易发生隔阂闹出矛盾,同样很难成事。所以,不如’"待承平数十年之 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到那时国家有了钱,铁路就不必再由洋人来修,“中 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喙耳"。简言之,李鸿章的立场是铁路应

刘锡鸿针对铁路的反对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讨论持续了近三个月,结果是几乎无人同意修筑铁路。如左宗棠认为:铁 路是为火轮车服务的,我大清没有火轮车,自然用不着铁路这个东西。曾国藩 的看法是:修铁路必然破坏马车夫、人力车夫、轿夫与旅店的生意,这些人 没了生路,一定会闹事。总结起来,抵制的理由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破坏关隘 与风水,会对"民情"造成冲击;二是破坏传统的车、驴、旅店等行业,会对 "民生"造成冲击;三是不能让洋人来修路,那样只会让洋人得利并冲击大清 的财政收入。4

一、守国之道在于人和与地利,造铁路等于“自平其险”,自毁地利。

一再碰壁之后,洋商们将期望放在了 1868年的中英修约。只要修约后英商 被允许在清帝国修筑铁路,依据最惠国待遇条款,其他国家的商人也能获得相 同权利。清廷为了应付修约,也在1867年给各省将军督抚下发了文件征求意 见。其中一项重要讨论内’容,就是应不应该兴办"铜线铁路”(铜线即电报系 统)。陕甘总督左宗棠、两江总督曾国藩、湖广总督李鸿章、江西巡抚刘坤 一、山东巡抚丁宝桢、船政大臣沈葆桢、江苏巡抚李翰章等共计18人参与了 ^^寸论。

这些意见,得到了朝堂上李鸿藻、翁同解等人的激赏。清廷最后下旨"毋 庸再议”刘铭传的奏折,以不下结论只将事情搁置起来的方式,结束了这场高 层论辩。

1869年3月23日,英国亚华公使阿礼国给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写了一封 信。内中说,游说清廷引进铁路与电报的努力,截至目前已经全面失败了:

回到吴淞铁路。1877年10月,最后一笔赎路款交付完毕,吴淞铁路全权归 属清廷。145名淞沪地区的商民联名上书两江总督沈葆桢,请求保留铁路继续运 营。沈葆桢明白铁路是好东西,是"中国将来之利也”九,但他经过"反复玩 索”,觉得这条铁路的存在终归是有损国体。沈的考量是:允许洋人来运营肯

地方督抚集体决策抵制铁路

定有害;从洋人手里买下继续经营,本国又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还得寻求洋人 的帮忙,等于铁路仍控制在洋人手里,反不如将之拆毁。清帝国境内的第一条 铁路,遂就此灰飞烟灭。

二、大清乃堂堂圣朝,"生财•自有大道,岂效商贾所为”,建铁路带动商 业发展是可耻之事。

1866年,又有赫德向总理衙门呈递《局外旁观论》,威妥玛向总理衙门呈 递《新议略论》。两份文件均建议清廷修筑铁路。清廷将两份文件下发给部 分督抚与通商大臣讨论。湖广总督官文说,洋人表面上是想谋取更多的商业 利益,但很可能另怀有政治方面的隐秘图谋,"其隐而难窥者,则包藏祸心 也”。江苏巡抚刘坤一院,修了铁路后“我之隘阻尽失”,国防可能会崩溃。 两江总督马新贻说,铁路有利于夷人“任便往来",将使得大清境内处处“皆 有该夷之兵,皆有该夷之民",然后处处都有冲突,祸患无穷。3

三、铁路虽便于朝廷对地方实施监察,但真正有效的监察方式“在精神不 在足迹”,要靠对官员实施精神洗礼。

但洋商的利益未必符合清廷的利益。总理衙门担忧修了铁路之后,中国的 山川险阻将失去效用,“洋人可以任便往来” 2,等同于门户大开自毁国防。于 是上述提议全部遭到拒绝,宣武门外的小铁路也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毁。

四、铁路利于民众出游,利于商贾获利,但也会“增奢侈",扩张人的 欲望。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