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七章1867年:改革先驱发挥人生余热

第七章1867年:改革先驱发挥人生余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隐居乡里的徐继畲,常年窝在教馆里不出门,朋友来访不回拜,旧同事来 信不回复,朝廷的邸报也懒得借阅2\这种主动与世隔绝,既是为了避祸,也与 心寒有关。可是,心虽已寒,血却仍热,在写给昔日好友福建按察使的保慎斋 的一封书信中,徐继畲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对于《海国图志》,李慈铭的评价却是“奇书"。他不但赞誉魏源能主动

《瀛寰志略》甫一出版流传,即遭到时人的非议。

撰文“以抉天主教之妄" ,,还惋惜慨叹《海国图志》出版后,朝廷的政策没有 相应跟进23。

有"死不瞑目"四字念念不能忘

李慈铭的这种褒贬,在咸丰时代的知识界颇具代表性。同治光绪时代“开 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王韬,在回顾咸丰时代时有过这样一段总结:“时在咸 丰初元,国家方讳言洋务,若于官场言及之,必以为其人非丧心病狂必不至 是" 24。咸丰皇帝不喜欢洋务,满脑子都是"以夏制夷",要跟洋人决一死战。 所以那个时代的知识界和官场,鲜少有人愿意公开谈论洋务;谁说洋务,谁就 会被视为脑子有病,谁的仕途命运就不可能好。

"回首生平,一钱不值” 2。,几乎没能攒下什么资产。耗费心血写就的《瀛寰志 略》,也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无法得到再版的机会。1858年,徐在给友人的 书信中回首往事,无奈地写道:"弟在闽藩任内,偶著《瀛寰志略》一书,甫 经付梓,即腾诽议。…

狼藉。此案一出,遂被一众官员联名弹劾。在给兄长的书信中,徐如此描述 当日遭遇:"初参弟为抚驭无方,继又参弟为袒护属员、包庇汉奸……吠影吠 声,轰然交作。”19弹劾引发了道光皇帝震怒,徐被降职以示惩戒。咸丰皇帝上 台后又追查历史问题,将徐彻底罢职。1852年底,徐继畲回到老家山西,以乡 绅身份帮办地方团练。1856年,徐重操旧业在平遥书院做起了塾师,靠着每年 约600两银子的束脩收入维持全家八口人的生计。徐自我调侃称自己为官多年却

相比之下,魏源与《海国图志》的命运就要平坦多了。

1850年,英国人在福州向僧人租赁房屋,引起士绅反对,发生了后世称作 “神光寺事件”的外交纠纷。徐继畲时任福建巡抚,已因《瀛寰志略》而声名

虽不免也有人拿着“夷夏之防”之类的大帽子批判魏源,但《海国图志》 整体上是能获得清帝国主流知识群体认同的。这种认同,主要缘于《海国图 志》在文化制度层面对“夷狄”采取了坚定的蔑视和批判立场。

直接交流无疑会胜过所有的间接听闻。一个负责具体涉外事务的实干派官 员,基于现实工作需要而展开的资料搜集与整理,要比文化人在书斋中做的资 料汇编更客观也更理性。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也正是这种客观 与理性,给徐继畲与他的《瀛寰志略》带来了迥异于魏源与《海国图志》的 命运。

处在这样一种时代风气之中,徐继畲对自己的丢官归隐,反生出了一种异 样的自我安慰:

他既不拘束,又很友好,表现得恰如其分。很明显,他已经获得了相当多 的知识。他了解世界各国状况的愿望,远比倾听天国的真理热切得多。他画的 地图还不够准确,他不仅查对经纬度以便标出确切的地理位置,更把目标放在 搜集关于各国的一般性知识上--版图的大小、政治上的重要性和商务关系, 特别是同中国的商务关系。他对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考察比对其他国家更为认真 仔细。<sup>15</sup>

方今时事艰难,中外皆无从措手,幸以微罪归田,未必非塞翁之福。25

徐继畲是一个孜孜于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人。雅裨理在日记中如此描述徐 继畲的这种状态:

这些弹劾与非议,严重影响了徐继畲的仕途。 '.・

比如李慈铭同时读过《瀛寰志略》与《海国图志》。他对前者的评价是: 作者太过“轻信夷书",动不动就用“雄武贤明"这样的词来形容华盛顿这些 “泰西诸夷酋”,且作者身为封疆大吏却写出这种书来,若被外国人看到,实 在有伤国体。对徐继畲的遭遇,李慈铭拍手叫好,以"宜哉"两字做结:

《瀛寰志略》最大的不幸,是它完成得太早了。1848年,初刻本问世时, 清帝国朝野几乎找不到徐继畲的知音。1858年,也就是《瀛寰志略》出版后的 第十个年头,后来的改革先驱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书信中仍旧批评这本书, 说它"颇张大英夷",长英国人的志气,灭中国人的威风。那时节的曾国藩对 大英帝国仍抱持着一种盲目的轻视,觉得"英夷土固不广,其来中国者人数无 几”,不但领土不如大清广阔,人口也远比大清要少,不过是"欲恃虚声以慑 我上国" 18。他觉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正好助纣为虐,充当了替英夷虚张声 势的角色。

阅徐松龛太仆继畲《瀛寰志略》……其用心可谓勤,文笔亦简净。但轻信 夷书,动辄铺张扬厉。泰西诸夷酋,皆加以雄武贤明之目。佛英两国,后先令 辟,辉耀简编,几如圣贤之君六七作。又如日共主、日周京、日宸居、日王 气、日太平、日京师。且动以三代亳岐洛邑为比。于华盛顿,赞其以三尺剑取 国而不私所有,直为寰宇第一流人。于英吉利,尤称其雄富强大,谓其版宇直 接前后藏。似一意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况以封疆重臣著书宣 示,为域外观,何不检至是耶?其褫职也以疆事,而或言此书实先入罪案,谓 其夸张外夷。宜哉! I? ;

有人从书中摘出"(日耳曼)殆西土王气之所钟欤” 一句,将"西土”二 字略去,攻击徐继畲妄称王气已不在大清。有人摘出他称赞华盛顿的言辞,说 他"故意不当叙述文,而混为议论,含有赞成之意”,是想要挑战爱新觉罗的 皇权。16 一位叫作史策先的御史攻击道:这本书对于外部世界的风土人情说得 很详细,但“立言多有不得体处”,比如说英吉利是“强大之国",说四海之 内没有该国舰船无法抵达之处,实在是"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史 策先还说,自己“初见此书即拟上章劾之”,第一次读到就很生气,想要写奏 章弹劾作者徐继畲,只是听闻已有同僚上奏举报,且徐的书已被勒令毁版才 作罢4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