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七章1867年:改革先驱发挥人生余热

第七章1867年:改革先驱发挥人生余热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盖西方之教惟有佛书,欧罗巴人取其意而变幻之,犹未能甚离其本。厥后 (利玛窦等传教士)既入中国,习见儒书,则因缘假借以文其说,乃渐至蔓衍 支离,不可究诘,自以为超出三教上矣。4

《瀛寰志略》也极少使用"夷” “胡” “狄”这类带有文化贬损含义的 词。这是徐继畲不断修正自身认知后产生的结果。该书的早期手稿《瀛寰考 略》里,原本存在许多“夷”字,如"英吉利”一节2429个字中就有21个 “夷”字。经修订后更名为《瀛寰志略》出版时,英吉利一节增至7620个字, “夷"字却被全部删除。徐继畲有意识地使用了 "泰西” "西洋" "西国”这 类中性词,来取代晚清知识界惯用的“夷狄"。那时的清帝国官场惯用“夷 酋”来称呼外国来华官员,徐继畲也有意识地将之改成了 “英官”这类中 性词。9

1861年,因洋人不肯跪拜而誓死不肯接见外国公使的咸丰皇帝,终于死在 了承德避暑山庄。与之一同死亡的,还有他那“以夏制夷"与洋人决战的政治 理想。恭亲王奕诉与总理衙门启动了改革,徐继畲也重新进入朝廷的视野。 1865年,徐奉旨抱病入京,成了 “总理衙门行走”。

管徐也说过"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7这样的话。但他没有像魏源那般主动撰写 长文去论证这一点。据徐与友人张穆的通信,他写下这种句子的目的,是希望 规避一些不必要的现实风险--张穆收到《瀛寰志略》书稿后写信劝徐,要他 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收进书中且放在卷首,因为这幅地图以中国为世界中 心。张穆告诫徐:千万不要忘记明代徐光启、李之藻的历史教训,他们当年没 有这样做,"遂负谤至今”:直到今天仍遭到清帝国知识分子的鄙夷与批判。 徐采纳了张穆的建议,在卷首放了一张"拱极朝宗"、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 地图。

此刻的徐已是年逾七旬的老翁。奕诉看中的,已非他的具体办事能力,而 是希望通过起用他来向外界传递一种改革信号。当然,除了给朝廷充当改革风 向标,徐也可以为核心决策层提供知识与智力方面的支持--曾几何时,《瀛 寰志略》让徐继畲成了清帝国知识界人人唾弃的臭狗屎;如今,总理衙门不 但要重新起用他,还决定重印《瀛寰志略》,将之定为京师同文馆的教科书 之-

徐继畲的《瀛寰志略》里,没有这么多基于盲目优越感而产生的偏见。尽

1844年之前,魏源长期给人做幕僚帮办。1844年,魏源中举之后,也只做 过知县、知州。他欠缺与洋务的直接接触,编纂《海国图志》也主要是在做一 种资料汇编类工作。徐继畲则不然。1843年时,徐已是福建布政使,以朝廷专 员的身份负责办理厦门、福州两个开放口岸的对外通商事宜。直接负责办理涉 外事务的官员,自然需要了便外部世界究竟是何种模样,《瀛寰志略》一书正 是基于这种需要而搜集资料撰写出来的。此外,与魏源埋头于大量似是而非的 中文材料不同,徐继畲与雅裨理(David Abeel,美国人)、李太郭(Geoige Tradescant Lay,英国人)、阿礼国(时任英国驻福州领事)等来华外国人士有 密切交往。徐不断向他们求教、索取外部世界的资料与信息,并做交叉求证。 当然,这并不是说魏源与外国人士毫无接触,只不过与徐继畲相比,他与外部 世界的直接接触实在是太过有限了。<sup>14</sup>

乃以获咎之故,转得置身事外,偃息林泉,局外之人多以塞翁失马相庆。 弟每闻此言,寸心如割。伏念气力衰残,不任金革……惟此热血未寒,寸心不 死,心中有欲吐之数言,关系安危大计……欲效一喙之忠,竟无上达之路…… (写至此,不觉失声大恸。)午夜思之,往往椎心泣血。邸报从不敢借看,一 看即展转终夜,目不交睫……故惟以批改课文、学吟诗句为消遣之具……而不 知其心头眼底,有"死不暝目"四字念念不能忘也。因阁下尽瘁岩疆,得尽臣 子之分,又系知我之人,触动满怀心事,故不禁挥泪一吐……闽中故人如有问 弟者,祈亦以此信示之,俾知垂死孤臣,所恨不在饥寒也。<sup>27</sup>

《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存在这样的区别,主因大概是魏源与徐继畲 的人生履历大不相同。

可见,以“塞翁失马"作自我安慰,不过是一种给旁人看、迎合旁人的姿 态。不愿借阅邸报,也只是不想勾起内心对时局的焦虑。隐居中的徐继畲失去了

这种心态,也见于徐继畲对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盛赞。在《瀛寰志略》 第九卷《北亚墨利加米利坚合众国》中,徐继畲说,华盛顿"不僭位号,不传 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 “,实在是伟大,像极了中国传说中才有的天下为公; 他还说,该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 实在是古今未有的制度,很神奇I3。魏源的百卷本《海国图志》,摘抄转录了 《瀛寰志略》对美国的介绍,却删除了徐称赞华盛顿这一节。这种删除或许并 非刻意为之,但它至少说明,魏源对徐的这段论述缺乏共鸣。

为了让徐继畲的见识在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1867年2月,在奕诉的支持 下,朝廷又任命徐继畲为"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与该任命相配套,奕诉刚 刚发起了一项改革,要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二馆,招收科举正途出身者 入馆学习。奕诉很希望由徐继畲来主持此事。毕竟,徐正是一位科举正途出身 做到封疆大吏,同时又热衷西学和洋务之人。

闻夷市中国铅百斤,可煎纹银八斤,其余九十二斤仍可卖还原价,唯其银 必华人睛点之乃可,西洋人之晴,不济事也。<sup>6</sup> -

总理衙门的推荐让《瀛寰志略》的影响力略有扩张。在1858年责备徐继畲 “长英国志气,灭中国威风”的曾国藩,于1867年重新读起《瀛寰志略》。据 曾国藩的日记,从该年旧历十月起,他花了很多时间在这本书上:初六“阅 《瀛寰志略》十六叶“,初七“阅《瀛寰志略》三十六叶”,初八“阅《瀛 寰志略》廿叶“,初九“阅《瀛寰志略》十四叶",初十“阅《瀛寰志略》 十九叶",十一日“阅《瀛寰志略》十六叶",十二日“阅《瀛寰志略》十三 叶”,十三日“阅《瀛寰志略》,' <sup>28</sup>……曾国藩的这场阅读持续了数月之 久,是真当成知识在吸胆 足马观花随便一翻。

此外,他还援引中文世界的各种道听途说,将来华传教士的活动描述为以 邪术惑人。说教民入教前要吞吃一枚药丸,日后若泄露邪术,就会排泄出一个 “女形寸许、眉目如生” 5的东西。又说传教士会拿小刀挖取教徒的眼睛,用来 炼银:

时代变了,曾厂 ,由变了。

谏言渠道,空有一腔超越时代的见识,心境中全是"死不瞑目”四字。

与魏源执着于将基督教论证为抄袭佛教与儒教的杂学不同,徐继畲对基督 教没有太多抵触情绪。在比较过佛教、基督教与儒学后,徐继畲说:儒学自 然是好东西;佛教“以慈悲为主”也是好东西;那摩西十诫"虽浅近而尚无 怪说”,同样是好东西;西教讲神迹,但"无恶于天下”,主旨是“劝人为 善”,与摩西十诫差不多,当然也是好东西。徐受了几十年的儒学教育,对儒 学有很深的文化自信,所以他又说:传教士来中国“特欲行其教于中华,未免 不知分量”,想用基督教取代儒学未免太过不自量力。"简单概括起来,魏源的 文化心态是"你的东西虽好,却都是从我这里抄过去的次品",徐继畲的文化 心态则是"我愿意承认你的东西很好,也自信我的东西不错"。

开眼看世界不够,得正眼看世界

附带一提,“夷"字在晚清正式被弃用的时间是1858年。中英两国于该年 签订《天津条约》,内中第五十一款规定:此后公文言及英国官民时一律“不 得提书夷字”1。。这是魏源去世的第二年,《瀛寰志略》出版后的第十年。可见 徐继畲是一个远远走在时代前面的人。

好在,时代终于有了一些变化。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