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七章1867年:改革先驱发挥人生余热

第七章1867年:改革先驱发挥人生余热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种要求,他们的回复说:《海国图志》不难查禁,但消灭谣言的最佳办法是 "自修”,若自己“无可议”,又何须担心外界诽谤。33

今人谈及晚清"开眼看世界"的先驱,通常第一个会想到魏源和他的《海 国图志》,而非徐继畲与他的《瀛寰志略》。

点出这种区别,当然不是要苛责《海国图志》。魏源与他的著作自有其不 朽的历史价值。只不过,同为"开眼看世界”,《海国图志》确实有许多不如 《瀛寰志略》的地方,后者对文明的体察与叙述更为客观也更为理性,不但在 努力"开眼看世界",也在努力“正眼看世界”。

《瀛寰志略》远胜《海国图志》

遗憾的是,时代愿意"开眼”,却未必愿意"正眼”。徐继畲带给清帝国 知识界一个全新的世界--被视为海外蛮夷的最尔小邦,已是地球上大部分陆 地与海洋的主人;号称中央帝国的大清却只统治着亚洲大陆的一小半,这亚洲 又只是世界四大洲(当时的划分)之一而已。新知识、新世界,很自然地带来 了新问题:

但徐继畲在京师同文馆的改革几乎没有进展。他试图贯彻恭亲王的期望, 将同文馆从一所单纯学习英、法、俄三国语言的翻译人才培训学校,转型为一 所可以传授国际法、世界地理和西方天文历史知识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2,可 惜的是,这种期望在招生阶段就碰了壁,引来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朝野舆论的 集体攻击。结果是,恭亲王在朝堂上赢了与倭仁的论战,清帝国知识界的主流 舆论却与倭仁站在了一起。京师同文馆始终无法招到合格的学生3。。

最能体现魏源这种文化优越感的,是《海国图志》里的“夷狄" 一词。魏 源说,自己编纂此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夷人之所长仅在技术层 面,文化礼教万万不及中国;基于这种理念,他在书中考证认定“西洋教”乃 是杂学,其教义最初抄袭的是佛教,后来又抄袭了儒学:

唯一的"幸运”,是徐继畲这一次并没有被深度卷入舆论旋涡。年过七 旬、老而多病的他,只昼在发挥人生的余热,充当改革的风向标,已非改革的 启动者。所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已失去了批判的价值。那位对《瀛寰志 略》极为不满的李慈铭,因同文馆改革而在日记里痛骂总理衙门,说他们是在 "以中华之儒臣而为丑夷之学子”,提到老迈的徐继畲时却已不屑展开,仅云 "至于继畲,盖不足责尔" o <sup>31</sup>

比如,魏源接受了 “大地如球"的新学说,不再坚持“天圆地方”的传统 认知,《海国图志》里也载有来自欧洲的新式半球图。但他拒绝按新式地图将 地球划分为欧、亚、美、非、澳五大洲(南北美洲合一,缺南极洲),反援 引佛典“考据"称地球只有四个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与北俱庐 洲。亚欧非是南赡部洲,美洲是西牛贺洲,东胜神洲与北俱庐洲在北极之海与 南极之海,还未被发现。他还论证说,南赡部洲是"四洲之冠”,中国是南赡 部洲中最尊贵的"东方人主”,印度是"南方象主",蒙古是“北方马主”, 西洋是"西方宝主”。他们全都不如“东方人主”尊贵。3这种牵强附会的考据 背后,隐约可见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

从昔日《瀛寰志略》刚刚出版“即腾非议",到如今主持京师同文馆却 “不足责尔”,中间隔着二十余年的时光。这漫长的时光,已将“热血未寒, 寸心不死"的徐继畲,蹉鸵成了批判者眼中不值得批判的无用之人。无力于 时局的他也只能“日唏嘘,不自得” <sup>32</sup> o 1869年,眼见同文馆仍难有起色,徐 继畲终于决定放弃,以年老多病为由辞职返乡。四年后,徐悄然去世,享年 七十八岁Q

蒲安臣向徐继畲赠送华盛顿像,是国际社会对晚清改革的一次正面回应。 徐继畲进入总理衙门并出任同文馆总管大臣,则是晚清改革史上的一桩风向标 式的事件。正如美国传教士丁盛良所观察到的那般:徐的复出是清廷在释放改 革信号,是一个“好的迹象” 2。

在这个星球之上,中国的真实地位究竟在哪里?中国如何适应它在西方地 图上发现的那些国家构成的国际新秩序?为什么中国这样拥有古代真理的大 国,在有效的体制和军事力量上,却落在西方小国的后面? <sup>34</sup>

蒲安臣在赠像仪式上做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先是赞誉徐继畲以难得的世 界眼光撰写出版了地理专著《瀛寰志略》,感谢他在书中将美国首任总统华盛 顿"置于其他一切伟人之首”,并介绍说,正是为了感激这种赞誉,现任美国 总统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才特意请艺术家为徐继畲绘制了一幅华 盛顿画像。最后,蒲安臣安慰徐继畲,请他不要在意从前那些因开眼看世界而 "遭到罢黜”的悲伤岁月,毕竟现在"开明的政府已经把你安置在国家元首身 边(指自1865年起在总理衙门担任行走)……你已经被委任为一个事业机构的 首脑(指自1867年起担任同文馆总管大臣)" \

每一个问题,都深深地触及清帝国知识界根深蒂固的自信心,引发他们心 理上的抵制与排斥。不愿回答,也不愿解决问题时,最好的办法便是解决掉那 个提出问题的人。时代不喜欢徐继畲打开的那个世界,不愿承认那个世界是真 的,所以时代主动将徐继畲和他的《瀛寰志略》淘汰出局了。

1867年10月22日,即将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美国政府,将一幅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画像,赠予清廷官员徐继畲。

这两个同时开眼看世界的同龄人,看到的世界是大不相同的。

耐人寻味的是,徐继畲留下的那本《瀛寰志略》,虽然国内反响以负面居 多,引起的国际关注却相当正面。日本在1859年和1861年两次翻刻该书;如本 文开篇所述,该书还直接促成了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在1867年决定赠给徐 继畲一幅华盛顿画像。

畲的生卒年是1795—1873年,魏只比徐大了一岁。

魏源的《海国图志》引发的国际观感,则是另一重景象。1895年,以慕维 廉为首的二十名来华传教士,联名写了一封抗议信给总理衙门,请其转交给光 绪皇帝。信中称,现在民间的教民冲突如此之多,与“新刻之《经世文续编》 及《海国图志》等书”有很密切的关系,书中有许多污蔑、诋毁之语,比如说 传教士用人的眼睛炼银之类,读书人信以为真,再编成"俚词,“在底层民众当 中流行,许多人"误怀义忿",生出种种缺乏事实依据的愤怒。他们希望光绪 皇帝下旨将《海国图志》等书中的不实文章“铲除禁止"。总理衙门拒绝响应

其实,《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这两本著作,几乎同时完成于19世纪 40年代。前者的成书时间是1842年(50卷本)、1847-1848年(60卷本)、19 世纪5 0年代(100卷本);后者的初稿完成于1844年,初刻本问世是在1848年。 两书作者魏源与徐继畲也相当于同龄人,魏源的生卒年是1794—1857年,徐继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