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863年:赫德执掌大清海关
二,海关内部引入独立的监察制度。赫德抛弃传统的中式记账法,引入英 国当时最先进的会计、审计、统计制度。这套制度,当时在英国也才实行了十 年左右。这个制度引进之后,在海关内部做假账就变得很困难了。
除了没有上述基础条件(也意识不到需要创造这些条件),清廷当时还面 临另一项困难,那就是征收关税是一项技术活,但当时清廷没有人才,没有能 力将征收关税一事落到实处。这也是关税长期无法成为清廷核心财源的重要原( 因之一。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南京条约》及其后的相关附属条约中,设立了
三,海关外部存在独立的"监督力量"。清廷的权力部门(包括中央朝廷 与各省督抚)与列强在华使领馆(按条约,海关部分收入需用来偿还对列强的 赔款),都对海关关税的收人与去向密切关注。1900年之后,民族危机加重, 民族主义日益高涨,民间舆论将洋人执掌中国海关视为耻辱,也时刻盯着海关 有无丑闻。<sup>25</sup>
海关档案也是一个佐证。据统计,1854年至1870年,内班职员181名,有81 人因考核不合格而去职,其中涉及贪腐者,仅1人而已。到
(这些人)是国家的耻辱,也是公众的祸害。他们和诚实的人们争夺商业 机会,并且把往来通商的权益变成欺诈和逞凶的手段……同中国官厅在海关方 面有直接关系的外国商人们,创出了 一整套走私的方法和种种偷漏国税的诡 计,而这些中国官厅都是多少有些唯利是图和贪污腐化的。中国法律和条约规 定一概被置之不理,有时是一伙人用强力破坏港口章程,但更常见的是本地官 厅和外国人之间的行贿串通。帝国税收被这两种方法欺蒙偷漏;对外贸易已经 腐蚀败坏,成为一种冒险和欺诈的勾当了。6
简言之,自晚清到民国,洋人管理下的中国海关,在廉洁方面确实有着很 好的口碑。这种廉洁口碑,是由英国人赫德在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半个世纪 (1863—1908)里实现的。
虽然制定了税则,也确立了税率,但清廷的海关机构缺乏监管,腐败问 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与旧时代相同,新时代的海关官吏们对偷税漏税视若 无睹,还与那些不老实的商人勾结取利。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Rutherford Alcock)观察到,在19世纪50年代,上海已成为各国无赖冒险家的乐园:
其实,赫德维系中国海关廉洁的办法并不复杂。说白了不过两条:一是独 立的监督机制;二是人性化的薪酬福利体系。
有流传的说法称,“英国人赫德控制下的晚清中国海关基本上杜绝了贪 腐,是大清帝国唯一没有贪污腐败的衙门"。为完全没有贪污腐败,当然是夸 张的说法。不过,自19世纪60年代起,晚清海关确实长期对外维持着廉洁的 形象。 ,
第一条规定外国商船到埠,其申报必须通过该国领事,再由受托人向清廷 海关申请开仓卸货的许可文件。也就是外国领事虽不再负责缉私,但仍须介入 海关货物的申报工作。这种捆绑显示了清廷的不甘,但对外国领事而言并无实 际约束作用,无法驱使他们为清廷海关做事。第九条规定海关官吏有权稽查来 往于港口的驳船小艇,有权勒令这些船只停靠到海关码头接受卸货检查。第十 条规定海关查获的任何走私货物,"不论其属于何人或何旗号,一概没收入 官”。这两条规定,清晰宣告清廷海关将加大针对走私的打击力度。i°
聘用洋人管理海关的来龙去脉,已如前文所述。这当中其实也包括对清廉 的期待。具体执行此事的总理衙门大臣文祥,曾对英国代表威妥玛如此说道:
作为补救,上海道台公布了一套新的海关章程,共计十条。其中比较重要 的是第一条、第九条、第十条。
"中国人不行,因为显然他们都不按照实征数目呈报。"他还拿上海道台薛焕 举例,指责他“近三年来根本没有报过一篇(上海海关的)账”。-
这种"领事保关制度"没能维持太长时间。
独立的监督机制,包含了如下内容:
所谓"领事保关制度",简单说来就是英国商人的船只到达清帝国港口 后,须先向英国领事呈报相关文件,再由领事发文通知清廷海关。卸货时由领 事通知清廷海关一起查验,然后照章纳税。实际上等于将防范偷税漏税和打击 走私这一技术活交给了英国领事馆来做。1843年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里明 文规定,英国方面的“管事官"必须对"英国在各港口来往之商人”严加约 束,“倘访闻有偷漏走私之案,该管事官即时通报中华地方官,以便本地方官捉 拿"二换言之,英国驻华领事不但要监督来华英商防止他们偷税漏税,还有责任 向中方提供偷税漏税的情报。
一,架构上,海关独立于清廷其他部门,与腐败的清廷官场隔离。总税务 司赫德向清帝国高层直接汇报,海关内部只听赫德之命。各海关的主要管理职 位不用华人,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洋人不怕清廷地方官的干预和施压。
一种"领事保关制度",或叫作"领事管制贸易制度”。
据此,英国政府宣布:鉴于“中国当局并没有意思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中国 关税,自不能期待英国政府单独承担这项义务","英国政府认为有必要终止 将来英国领事当局为保障中国税收所作的一切干预”8。1851年8月,英国驻 上海领事阿礼国照会上海道台吴健彰:“本口英国领事自即日起停止为保障 中国关税的一切手续。阁下……不必指望领事提供任何非法行为或走私的情 报。"9换言之就是:为了保护本国商人的利益,英国驻华领事不愿意继续替 清廷监管本国商人的关税缴纳,不愿意继续为清廷提供关税征收方面的技术支 持,也不愿意继续替清廷去打击本国商人的走私活动。
文祥的指责不是虚言。在聘用洋人管理海关之前,关税是“承包”给地方 的,地方只管缴足中央的定额,定额之外横征暴敛的数额,从来无人知晓。时 人估计,中央拿到的定额,不到地方实际横征暴敛总额的十分之一。洋人入主 海关之后,降低了税率,砍掉了大量不合理税目,关税收入却跃居中央财政收 人的第二位。1910年的年税收入总额高达3450余万两海关银,而在1861年,这 个数字只有区区500万两。•收入的激增,与机构的廉洁机制有极大关系。
上海走私的盛行,既然是由于中国当局的玩忽或腐败,那么就没有理由要 求英国领事当局履行原属于中国当局的那部分职责。而且其他各国领事当局, 既然不以同样方法预闻其事,管理他们本国的臣民或公民的买卖行为,则英国 领事当局为保障中国收税而出面干涉,势必要将上海口岸的大部分贸易都送 到其他国家的臣民和公民手里,因为他们的买卖行为完全不受领事的管制,他 们能够和中国当局勾结串通,大肆偷漏中国的税收,这样英国商人自无法与之 竞争。7
洋人执掌海关后,对华人员工多有歧视。比如以洋员垄断管理层,同职级 洋员薪资远高于华员,洋员职级晋升速度也比华员快很多……1900年后,民族 主义情绪高涨,这些歧视政策屡遭舆论批评,海关内部华员也多次发起有组织 的抗争。但在清廉这个问题上,当时内外舆论基本上都是认可的,比如1933年 《申报月刊》刊文抨击海关歧视华员,却也承认:“海关为客卿管理之最大成 绩,即税收确实奉公,人良廉洁自持,几鲜营私舞弊之恶习。”段受歧视的华 员,也留有多种口述回忆资料。这些资料显示,他们"(虽然)经历了自主前 后的海关,却对外人代管并无恶感,并一致认为海关优良制度的建立,系因吸 收了各国精华……同时这些早一两代的人士,常撇开行政权的归属不谈,从效 率和纪律着眼,认为洋人掌权的时代,优于国人(指国民政府时代)当家"。23
"领事保关制度"崩溃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法国分别与清廷签订的条 约里,没有"监督本国商人不得偷税漏税"的相应条款。这直接导致美国商人 与法国商人的走私活动不会受到本国领事的干预。英国商人遂被置于一种相当 不利的地位。他们群起向英国政府抗议,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在曾任 英国外交大臣的巴麦尊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