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一章1861年:改革始于人事更迭

第一章1861年:改革始于人事更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随书稿一同寄来的还有一封信。冯桂芬在信中说,他感谢曾国藩欲招揽自 己进入幕府的美意,但自己身体衰弱,“疡生于项”,缠绵病榻无法启程。等 病好之后,定会乘坐“飞轮"前去拜谒。此次寄信,冯桂芬奉上一部《校邠庐 抗议》初稿。他说这是自己养病期间整理幸存旧作编辑而成,如果曾国藩读了 之后“不以为巨谬",觉得这书多少有些价值,“敢乞赐之弁言",希望曾能 为这本书写篇序言。如此,自己也算是“托青云而显",会感到非常荣幸。2。

前任皇帝及其八人核心班底被连根拔起,奕祈与慈安、慈禧两太后成了最 高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人事的巨大更迭,让清帝国的内政与外交都有了改弦更 张的空间。奕诉主持下的总理衙门,也就很自然地成了晚清改革的中枢。

奕诉艰难创设总理衙门

不过,这只是若干年后回顾往事时,才会赋予总理衙门的一种历史意义。 对那些活跃于1861年的当事人而言,总理衙门的成立不过是一次迫不得已的屈 辱性让步。那时节,从庙堂到民间,鲜少有人胆敢明言要向洋人学习,“以 夏制夷"才是最主流的声音--冯桂芬的故事,有助于我们具象地体察到这 一点。

1860年12月,恭亲王奕诉终于自英、法两国公使处取得了不再要求入宫觐 见皇帝的保证。但咸丰对保证心存疑虑,坚持留在承德避暑山庄,不肯回京。 新条约已经生效,核心利益已经到手,英、法两国也无意激化与咸丰皇帝的冲 突。1861年1月9日,英国政府训令其驻华公使,让他不必再向清廷提出面见皇 帝亲呈国书的要求,只需清廷承认其为英国政府的代表即可。随后,其他国家 也采取了相似的处理方式。

冯桂芬深埋改革主张

接到咸丰的批复,奕诉又回奏说:“通商"之事,上海、天津等地都设有 专员负责办理,在京城再设衙门没有必要;而且"该夷虽惟利是图,而外貌总 以官体自居,不再自认通商,防我轻视”。洋人们认为自己代表的是本国政 府,不是民间商人,我们设“通商衙门”,他们肯定不愿前来对接。所以“拟

如此这般,咸丰只能批复同意。但他在批复中,将新机构的名字改成了 "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增入"通商"二字,实有限制新机构权力范围 的用意。奕诉的奏折里说威妥玛对撤军有很深的疑虑,又说威妥玛对新机构 很感兴趣且很愿意与新机构打交道,还“断不敢另有枝节"。这些话,既让 咸丰感到新机构不能不设,也让他感觉到新机构存在挟洋自重、尾大不掉的 危险。

节去通商二字,嗣后各处行文,亦不同此二字,免致该夷有所借口”。这其实 是再次抬出洋人来压制咸丰。看了奕遍的回奏,咸丰只好再次批复“依议”。<sup>18</sup>

奕诉在奏折里说:之前各国之事,都是由外省督抚上报,然后汇总到军机 处。近年来外国事务繁多,尤其是外国公使驻京之后,若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 来对接,“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16。奕诉还说,英使威妥玛来京, 声称很担心英军自天津撤走后条约的落实会出问题,“臣等相机开导,以释其 疑”。拿什么开导、劝说威妥玛放下疑虑?就是向他透露口风,说清廷计划 "设立总理外国事务衙门专办外国事务”。奕诉告诉咸丰,威妥玛听到这个消 息非常高兴,“该公使闻之,甚为欣悦,以为向来广东不办,推之上海,上海 不办,不得已而来京。如能设立专办外国事务地方,则数十年求之不得,天朝 既不漠视,外国断不敢另有枝节等语”"。

“通商”二字虽去,咸丰防范总理衙门权力过大的戒心仍在。于是,当奕 诉奏请"事宜机密者,即令各该大臣、将军、督抚、府尹一面具奏,一面径咨 总理衙门",希望遇上重大机密事件时,流程上一面奏报皇帝,一面提交到总 理衙门寻求咨询。咸丰的批复却是"各省机密事件,应照例奏而不咨,如事关 总理衙门者,即由军机处随时录送知照,亦甚便捷,着毋庸由各口先行咨报总 理衙门,以归划一”。咸丰驳回了奕诉的建议,命各省继续按惯例只向皇帝奏 报机密事件,不必送总理衙门寻求咨询,只在需要总理衙门参与时,再由军机 处抄录知会。2

若不能将亲递国书二层消弭,祸将未艾。即或暂时允许,作为罢论,回銮 后,复自津至京,要挟无已,朕唯尔等是问。<sup>,0</sup>

1861年,坐镇安庆的曾国藩,收到了一部自上海寄来的书稿。

英法联军走了之后,咸丰皇帝仍不愿返回北京。他担心洋人只是暂时退 去,洋使节欲以鞠躬之礼谒见自己并亲递国书的念头并没有打消。在诏书里, 皇帝勒令一线负责谈判的大臣想办法彻底断绝这种可能性。皇帝威胁说,如果 銮驾回京后洋人又跑来要求觐见,那就别怪他追究谈判大臣们的责任:

寄书者正是冯桂芬。他是江苏吴县人,生于1809年,1840年科考一甲二名 进士,也就是俗称的“榜眼” o授职翰林院编修,后返乡办理团练。冯比曾大 两岁,早年做京官时,二人似已相识。

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 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9

原本,英法联军初来时,奕]斤与其兄咸丰皇帝一样,也是主战派阵营里的 一员。可惜现实无情,清军一触即溃且开门纳敌,联军几乎未损一兵一卒就进 了北京城,留给奕诉的只有城下之盟。签《北京条约》时,奕诉的内心非常忐 忑,担忧"目前之所失既多,日后之贻害无已”"。但联军"以万余众入城,而 仍换约而去,全城无恙” %竟能依照条约主动退出京城,又让他颇有一些意 外。在给咸丰的汇报奏折里,他说这些洋人"渐觉驯顺""“志在通商” \并 无夺取清帝国政权的野心,“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九“驯顺、驯服”这 些字眼,自然是在迎合咸丰的立场。不再坚持消灭洋人,则显示奕诉对条约外 交多少已有了一些正面看法,这也是他主张设立新机构来处理洋务的一个重要 原因。

咸丰的批复目的明确。他不让总理衙门与地方督抚直接对接,不赋予总理 衙门在重大政务上以决策权,只允许它成为一个建议者和执行者,是因为他不 能容忍皇权被总理衙门瓜分。

洋人们也可以不再执着于觐见咸丰,但他们已经认识到'•'夷"字带有侮辱 性含义,已不再愿意与"抚夷局”之类的机构交涉。负责办理善后事宜的奕诉 等人,只好上奏请求另设新机构来处理这些事。总理衙门遂应运而生。

皇权对总理衙门的庆制没能维持太久。1861年8月,咸丰皇帝病死在热河, 成功践行了自己"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的诺言。他生前留下的人事布 局—-肃顺、载垣、端华等八名顾命大臣,很快被恭亲王奕诉联手慈安、慈禧 两宫太后,以秘密政变的形式突袭逮捕。肃顺被直接处决,载垣、端华被勒令 自尽,余者或被革职或被充军。

皇帝可以躲在热河,但外交仍需有人去办。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