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861年:改革始于人事更迭
在指示的末尾,咸丰还说,“设该夷固执前说,不知悔悟,唯有与之决 战”。但决战并不存在。谈判失败后,咸丰皇帝匆忙逃往热河。英法联军攻入 京城,烧毁了圆明园。
那时节,思想圈流行的前沿理念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引 入洋人的坚船利炮及其制作方法(《海国图志》成书比《校邠庐抗议》早了五 年)。但冯桂芬见到了器械和技术之外,更深层次的制度方面的东西。据冯总 结,清廷有四件大事因制度落后而不如夷人:
礼节,跪拜如仪,方可允行;设或不能,只宜按照米(美)、俄两国之例,将 国书赍至京师,交钦差大臣呈进,俟接受后,给予玺书,亦与亲递无异。6
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3
国体所存,万难允许。该王大臣可与约定,如欲亲递国书,必须按照中国
了北京城。眼见连京城陷落也撼动不了咸丰皇帝对跪拜礼仪的坚持,英、法两 国也暂时让步,不再执意让公使入觐"亲递国书”。但咸丰皇帝仍然伤心欲 绝,因为洋人终究还是用鞠躬礼面见了皇弟恭亲王奕访。他在诏书里将此事定 性为清帝国的重大耻辱:
曾国藩读了书稿后,在日记中写道:该书可算“名儒之论”,但“多难见 之施行"。2]他赞同书中的许多主张,但又觉得大多数主张在现实中不具备可行 性。所以,曾国藩没给冯桂芬回信,也没给他的书稿写序。
英法联军无意推翻清廷。他们自从新条约里收获不菲利益后不久,便退出
直到1864年,湘军攻入天京(南京),曾国藩才终于致信冯桂芬说:辛酉 年(1861)收到你寄来的书稿和信件。我读了书稿,感觉非常好,里面的内容 "足以通难解之结,释古今之纷",可以说是一本忧虑时局、究极世变的好 书。但"顾如国藩之陋,奚足弁言简端” ? --我曾国藩学识浅陋,实在是不 配为这本书作序。好几次提笔想要写序,最后都放下没能写成,一直拖到今天 也没给你回复。我对这本书的心态,也从一开始的"矜慎"变成了 "内疚"。 曾国藩还说:自从书稿寄存在自己这里,“传抄日广,京师及长沙均有友人写 去副本",自己虽不能为冯桂芬的大作写序,但天下之大,必有贤哲可以体察 到冯的良苦用心,"尊论必为世所取法”,书中的思想与意见,定会得到世人 的认同。22稍后,冯桂芬应邀前往南京与曾国藩相见。二人相谈甚欢,曾国藩将 书稿还给冯,且断言日后东南之事“不出君一书”,东南沿海的那些新问题必 可在冯的著作中寻到解决办法。 ’
在没有电报的时代,从请旨到批复,靠驿马传递一来一回需时很长。曾国 藩的盘算是用时间来消磨掉进退两难的境地,静待局势发生变化。事情的发展 也果然如此。袁甲三部从安徽凤阳一带出发北上,花了两个多月抵达勤王前线 时,恭亲王奕祈早已奉新的谕旨,正在以外交手段收拾残局。
人才选拔不如人,是科举制度有问题;经济发展不如人,是政策路线有问题; 君民关系不如人,是清帝国的权力架构有问题(冯主张扩张乡绅的政治权利, 这显然与清廷自康雍乾时代以来长期坚持的打压乡绅政策背道而驰);名实相 符不如人,是清帝国的风俗文化与道德水准有问题。
咸丰皇帝也正是这样做的。1860年,英法联军因换约纠纷自天津攻人通 州,再次兵临城下。联军提出八项议和条件,咸丰表态可以全部应允,"万难 允许”的只有国书须“亲呈大皇帝御览”这一条。他责令负责谈判的怡亲王载 垣坚决抵制该条: ' •、
这种比魏源走得更远的见识,让冯桂芬颇为不安。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 《校邠庐抗议》稿本。该稿本先由他人缮录,冯再在稿本上做删改和批注。由 这些删改与批注,可以见到冯桂芬那深深的不安。比如,稿本里原有一段称赞 “夷狄”的文字:"及见诸夷书,米利坚以总统领治国,传贤不传子,由百姓 各以所推姓名投垣中,视所推最多者立之,其余小统领皆然。国以富强,其势 骏装凌俄英法之上,谁谓夷狄无人哉! "冯桂芬将这些文字全部删掉了,还在 上面添加批注说"末句似不足为典"。"传贤不传子”里的“贤"与“子”, 也被涂抹得几乎辨认不出来。陈旭麓如此评价冯的这种行为:
至此,可用的对策只剩回避--夷人不肯跪拜,大清也没有力量强迫他们 跪拜,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大清皇帝与夷人国家的使节直接会面。
就已删去的这段话来看,可见冯桂芬读过一些译书,也知道一些西方的事 物,但……他不能也不敢进一步去探索一些新事物……所谓"不足为典",正 是他……采取回避态度的遁词;但也可说明当时的人们,要前进一步是那么崎
即便激赏到这般程度,曾国藩还是没有给冯桂芬的书稿写序。所谓学识浅 陋不配写序当然只是托词,真正的原因是曾国藩担忧书中的内容会给自己引来
曾国藩接旨后,陷入两难境地。他的军队正与太平军在安庆进行关键一 战,僵持不下,派兵北上缓不济急,不过是在做无用功,且有可能毁了安庆的 战局;不派兵北上,又会招来皇帝的猜忌。曾国藩最后听取了李鸿章的"按兵 请旨”之策,一面按兵不动,仅命鲍超赴京交由胜保指挥;一面上奏说“自徽 州至京五千余里,部队速程,须三个月乃可赶到",而洋人距离都城不过数十 里,仅靠鲍超率两三千军队北上很可能远水救不了近火,而如果进入长达数月 的相持状态,那仅靠鲍超的数千人也不足以勤王,所以请旨由自己或湖北巡抚 胡林翼率大军北上。8
麻烦。
出逃的第三天,咸丰下诏,命曾国藩、袁甲三、庆廉、苗沛霖等人率部北 上勤王。皇帝在谕旨里说:八旗出身的将领胜保出了个主意,称夷人“以火器 见长,若我军能奋身扑进,兵刃相接,贼之枪炮,近无所施,必能大捷”,但 蒙古与八旗兵丁已没有"奋身击刺”的能力,只有川、楚两地的兵勇可以"俯 身猱进"与夷人近身肉搏。所以他下旨让曾国藩与袁甲三"各选川、楚精勇 二三千名",分别由鲍超、张得胜率领北上;让庆廉从彝勇、川勇、楚勇里 “挑选得力者数千名",由黄德魁、赵喜义率领北上;让苗沛霖从安徽的苗练 中挑选“数千名",派妥当之人率领北上。7皇帝惶惶不可终日,亟盼众军速来 勤王。故此不但在谕旨里写明了各支勤王军队的数量,也指定了各支勤王军队 的指挥官。
冯桂芬是林则徐的门生。受林影响,冯在治学上重视"经世",很关注现 实问题。《校邠庐抗议》成稿于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城、咸丰皇帝仓皇逃亡热河 之际。冯当时正因太平军攻陷苏州而避难于上海租界。感时伤世,书的主旨不 止于愤慨"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试图为摆脱这种困境提供改革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