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861年:改革始于人事更迭
奕仁19岁继承皇位,本年刚好30岁,正值年富力强。自登基以来,除镇压 太平天国外,咸丰皇帝还有一件念念不忘的事情,那就是为父亲道光皇帝雪 耻一一道光时代的"英夷得志",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 局,在咸丰皇帝看来是不可接受的耻辱。
冯桂芬去世两年后,1876年,他的后人终于决定出版《显志堂稿》。但也 只敢收录《校邠庐抗议》中较为“温和"的不足半数的内容。1883年,冯桂芬 去世九年后,《校邠庐抗议》才第一次有了正式刻本。1885年前后,完整本 (经冯生前删改过)才正式面世。1889年,该书经由帝师翁同就之手,呈递到 光绪皇帝的书桌上2\翁同解向光绪推荐此书,正是看中了冯桂芬以中国传统政 治理念来包装改革主张的立场,他很欣赏该书“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
此时执掌清帝国最高权柄的,是咸丰皇帝奕芒。
以诸国富强之术"的内容形态。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于1861年1月,一般简称为"总理衙门”。在它之 前,负责办理洋务的中央机关叫作“抚夷局”,是一个临时性机构。从“抚 夷”到“总理各国事务”,机构名称的转变,透露出"中央王朝"的外交心态 发生了微妙变化。
但清军已然战败,咸丰皇帝的指示无法得到贯彻。中英《天津条约》第三 款里,白纸黑字规定:“英国乃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觐见大 清皇帝时,必须使用英国使节谒见其他国家元首的统一礼节。"鉴于条约具有 "最惠国待遇"性质,这实际上意味着所有西方国家均将依约以鞠躬礼仪觐见 清朝皇帝。
岖艰难。<sup>24</sup>
咸丰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即位的第六年,“英 夷”与"法夷”又卷土重来。在这内忧外患之中,八旗军队一触即溃,充分展 示出无能与腐朽。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江南半壁摇摇欲坠,逼得咸丰皇帝 不得不重用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与左宗棠等一众汉族官员去组织团练武 装。1858年,英法联军兵临城下,又逼得咸丰皇帝不得不接受《天津条约》。 他维持天朝荣光的最后手段,只剩下觐见礼仪。为保住这最后的"体面”,他 向前方负责谈判的官员下达指示,要求条约中必须规定西方使节来华后,“一 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家眷” L他绝不接受西方使节在觐见时 以鞠躬礼代替跪拜礼,那是清帝国最紧要的颜面,是清廷“天下共主”这一身 份最关键的标志。
冯的这种不安,也曾被李鸿章窥见(冯后来长期在李鸿章幕府做事,为李 主持上海广方言馆)。1861年,李致信曾国藩,提到"沪中深识外情而又不过 软媚者难得其选,容留心访察……冯敬亭(景亭)亦知洋情而胆不足” <sup>25</sup>-~~所 谓"知洋情而胆不足",即是指冯桂芬对时代的认知已超越了绝大多数人,但 他不敢将这种认知做广泛的公开传播。
遗憾的是,咸丰皇帝并无切实的力量来支撑自己的强硬路线。
冯桂芬将自己对时代的深刻认知藏了起来,他确实是一个“胆不足"之 人。但大时代如此,不容冯不怯懦—•事实上,即便到了 1898年戊戌变法期 间,大环境的改善程度也仍有限。光绪皇帝曾命人将《校邠庐抗议》印刷两千 本,发给朝中官员阅读,限众人在十日内就书中内容回复意见,具体谈谈哪些 可行,哪些不可行,理由是什么。于是,针对冯桂芬书中改革人事取用制度的 主张,礼部左侍郎徐承煜(徐桐之子)义正词严地写下了四个字的评语:“实 属荒谬!""
咸丰皇帝至死不回京
《校邠庐抗议》写成于1861年,与总理衙门的诞生同年。可惜的是,这部 优秀的改革著作,自始至终都没有能够与主持晚清改革的总理衙门形成共鸣。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该书的作者冯桂芬,与该书最早、最有权势的读者之 一曾国藩,均选择了将之尘封。这种"怯懦"行为的背后,潜藏着他们对时代 环境的深切认知。
清帝国的命运,同样处在关键的转折点上。上一年“庚申之变” \京城陷 落,皇帝北逃,是清廷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为了应对占据北京城的英法 联军,清廷在1861年被迫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与世界各国对接的专门 机构。同年,北逃的咸丰皇帝在忧惧不安之中,死于承德避暑山庄。
1861年,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美国正深陷南北内战的泥潭。
冯在1861年将自己的书稿寄给曾国藩,央求曾为其写序,其实也与“胆不 足”有关。他知道自己的书稿大概率会引来知识界铺天盖地的批评,所以希望 借曾国藩这棵大树荫庇一下。曾国藩对此也了然于胸,所以才在日记里说冯桂 芬的主张虽好,却"多难见之施行”。冯走得比时代快,时代还远没有开化到 可以接受冯的改革意见的程度。
取而代之的政坛红人,是那些敢于对外讲硬话、挥拳头的主战派人物。如 1841在台湾与英国人发生武力冲突,本已因病回籍的姚莹,被咸丰皇帝重新起 用升任广西按察使3 ; 1849年在广州拒绝英国人的入城要求,组织团练试图与英 国人以武力相抗的广东巡抚叶名琛,也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重用,擢升为两广 总督,授体仁阁大学士工
为了消除不安,冯桂芬除了向曾国藩央求序言、删去书稿中的某些文字 外,还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用传统政治理念来包装整部《校邠庐抗议》。用 冯自己的话说,便是要在"不畔(叛)于三代圣人之法"的前提下,“参以杂 家” "孱以夷说” <sup>26</sup>,来为清帝国寻找一条合适的自强之路。最终,他将自己的 改革理念,包装成了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sup>27</sup>,具体 来说,便是采西学、制洋器与改科举。
为了复兴中央王朝"以夏制夷”的昔日荣光,咸丰皇帝甫一上台便对外改 走强硬路线。于是,那些在道光时代因主张议和而受重用的官僚,在咸丰初年 纷纷下台。如浙江宁绍台道咸龄,被开缺的罪名是“惟夷首之言是听”;闽浙 总督刘韵珂与福建巡抚徐继畲,被免职的罪名是“委曲以顺夷情”;朝中重臣 穆彰阿与耆英被革(降)职时,咸丰皇帝亲笔撰写他们的罪状,说他们"抑民 奉夷",打压民意迎合洋人。2
即便如此,冯桂芬仍是惴惴不安。最终,他选择了将自己这部著作埋藏起 来,不在生前出版。他的好友,曾担任过苏州知府的吴云后来说,“同人咸促 馒版,先生卒秘匿不出” 28。朋友们都劝冯桂芬将《校邠庐抗议》正式出版,但 直到1874年冯桂芬去世,他都没有接受这项建议。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校 邠庐抗议》这样一部优秀的改革著作,只有抄本在民间流传,影响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