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容颜
大舅大学毕业在兰州工作、成家,多次接外婆去他那里享福,外婆执意不肯,她说不习惯城里的生活,还是农村呆着畅快,再说她还得给合意(我的小舅)娶媳妇过日子呢。
给小舅成家后,小妗子三天两头摔碟子摔碗,说大儿子在城里都不管老人,我们在农村凭什么要管,这个日子没法过,得分家,小舅一听也是,就叫了我母亲,给大舅打电话说明事项后就分了家另过,分家时说好他每月给外婆提供五斤面,我母亲现在住城里,每月也得给点钱,五块十块的就自己看着给了,至于我大舅呢就该多给点了,每月怎么着也不得给三十块吧,达成口头协议后,外婆就自己过了。
起初外婆也不孤单,隔三叉五有孙子得让她照看,所以每月的生活费其实也都花到孙子们身上,而大舅给的生活费用远远不止三十块钱,给五十也用完了,给一百也用完了,都是小舅教唆自己的孩子从奶奶那里要走,外婆心里也明白,她知道小舅的日子也艰难,就借着孩子顺手把钱给了小舅。
外婆死了。
她终于没能迈过八十四岁的坎儿,在距春节只有九天的时间,死了,死在她简陋的小屋里,跟前一个人都没有。
丧事办得很体面,有大戏,有歌舞,有乐鼓队,有电影,有焰火,沸腾了这个两千多人口的小村庄。
村里人说,三老婆守了半辈子寡,死了这么洋火的也够了。
外婆四十六岁那年,外公就死了。
外公在世的时候,不太爱说话,脑子反应也迟钝,怯于到人前头去,只喜欢一个人默默地在地里干活。在家的时候,外婆吩咐干什么活就干什么活。
外婆经常告诫她未成年的三个孩子——我的母亲、大舅和小舅,不许他们顶撞他们的父亲,也不许有任何不尊重他们父亲瞧不上他们父亲的言行举止。
她忙家忙地,拉扯着三个儿女,在母亲该出嫁的时候嫁了母亲。小舅不爱上学,初中没毕业就回家务农了。
大舅上高三那阵子,每天晚上埋头苦学至半夜,外婆就在炕上做针线活静静地陪着他,估摸着有四五个钟头的时候,她就下炕给大舅弄吃的端到跟前,轻唤着大舅的小名“和生,吃点儿再学”听着大舅应声后方才离去,再不说半句多余的话。
后来大舅考上了兰大,是那个小村子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在老乡们的赞叹声中,外婆依旧家里地里勤俭操持,依旧说话简洁干脆,全没有女人爱唠叨的习惯,这是她的三个儿女及周围熟悉她的人的一致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