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丁剑北文集 > 朗宁夫人诗意是这样写就得

朗宁夫人诗意是这样写就得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亲密的知友。它们为我而奏的音乐

我不想听到还有比这更美的。”

生不如死。形容那时她的生活状态,也再恰当不过了。

勃朗宁夫人在一首诗中这样写到:

“真是这样吗?如果我死了,你可会

失落一些生趣、由于失去了我?

阳光照着你,你会觉得它带一丝寒意

为着潮湿的黄土已盖没了我的脸?

苍白,不配给你当偎依的枕头。

走吧!尽把它踏在脚下,作垫石。”

——勃朗宁夫人

十四岁时,她骑马摔坏了脊椎,从此,她开始躺在床上。“我仿佛站在人世的边缘,什么都完了。有一段时间看来,我从此无法再跨出房门一步。”

紧接着,母亲去世,至亲的弟弟溺水死在河里,更可悲的是,她靠着枕头,只要临窗一望,便可看见那淹没骨肉的河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段日子,屋内是一片死气沉沉,卧床的她快要发疯时,偶尔不自主的凭窗一望,便又可看见埋伏在窗外的死神。这种残忍也许无法述及,当常人遇到一系列挫折时,他们通常会走到郊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即所谓的“散散”心。然而于她来讲,她能做的只是硬生生的躺在那,忍受着死亡以各种形式的恫吓,她的心非但不“散”反而在这个阴暗的房间,在那条举目可望的死河流面前,被最大可能的“聚焦”了。这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眼睛永远面对着一个无限接近眸子的针尖,你却不能眨眼,你好容易吧,闭上了眼,却又在心里看见那针尖正穿透你的心房

好吧,那我就抛开了

死的梦幻,重新捧起来那生命。”

这句“好吧,那我就抛开了死的梦幻,重新捧起来那生命”作为勃朗宁夫人对痴情恋人的一种回报,也许正告诉了我们,在没有爱情的岁月里,她为了活下去,已然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一套自足的信仰体系。这种信仰基本的教义便是:死亡是梦幻般欢乐的,生命是痛苦的。这信仰,一定是根深蒂固的,一定是容不得半丝怀疑的,一定是被勃朗宁夫人在病床上用各种理由与幻想证明了无数次的,而一旦推翻,便顷刻间让她失去活着的勇气的。否则“重新捧起来那生命”于她来说,便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便不再算得一种巨大的牺牲与奉献,可以拿出献在恋人的脚下了。

“是幻想——并不是男友还是女伴

多少年来,跟我生活在一起,做我的

身体的残疾,至爱的离去,死亡的纠缠。可以看出,前二者的发生在一定意义上正起到了凸显强调后者的作用。这也许就是她的诗歌里,总是充斥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充斥着死亡意象的原因。

活着,却只相信死亡。形容那时的她,最恰当不过了。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如果不能忍受一种痛苦,便转而会爱上这种痛苦。他说,自虐现象的产生就在于此。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