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下)
===============
19)后金骑兵能杀上觉华岛去,那就说明海面已经封冻了,利用水师的优势全无,这可怪不了水军,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再当水军了,而这个后果完全是袁大人没有在封冻之前撤退造成的,所以这个后果证明了高第下令撤退的正确性,同时也没有否定孙承宗的战略战术,相反证明在这种条件下守宁远是错误的,因为无法事实孙承宗为宁远设计的战略战术。
=================
孙承宗的战略战术中有天冷冰封时,放弃宁远觉华这一条吗?孙承宗只讲过“拒敌门庭之中,与拒诸门庭外,势既辨。我促敌二百里外,敌促我二百里中,势又辨。盖广宁,我远而敌近;宁远,我近而敌远。我不进逼敌,敌将进而逼我。今日即不能恢辽左,而宁远、觉华终不可弃”。袁崇焕正是遵照了孙承宗的战略构想。天启六年正月,觉华岛附近海面的急速冻结是任何人都难以提前预料到的。而如果袁崇焕遵照高第的命令放弃关外,不坚守宁远,那么就等于放任努尔哈赤轻易拆毁孙承宗花费了三年之力构筑的宁远防线,全盘放弃孙承宗在辽东三年的成绩。天启五年十月,孙承宗刚刚因为阉党顷轧而离任,接任的高第就主动放弃孙承宗耗尽心力修筑的锦州诸城,这还叫做“没有否定孙承宗的战略战术”?在辽事上,高第阎鸣泰王之臣等代表的阉党,从来都和孙承宗袁崇焕代表的东林党背道而驰。****大佬为了彻底否认袁崇焕,所以非要牵强附会的把袁崇焕所有前任的战术构想装到一个篮子里,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
20)小白,一艘海船能搬运动物资,不是开船的人能搬运得了的,在海河不封冻的情况下,开船走人非常方便,大门海河一封冻,怎么利用船只运输?你连这种常识都没有还扯什么扯?
不撤退物资和船只,只让军队和百姓撤那倒是容易,可袁大人不让啊,宁远离觉华才十几里路,那可不远啊
再说,大凌河在什么地方?宁远离沈阳600里,锦州离沈阳400里,大凌河在沈阳和锦州之间,又近了一步,这“大凌河城”离沈阳的距离,能和远在朝鲜且靠近汉城的黄州比吗?那是多远~!?
由此可见,袁大人浪费了那次的机会是非常之难得的……
=====================
****大佬在无可辨白之时,又开始玩弄转移话题的绝招。
第18问是针对****大佬大肆吹嘘孙承宗“肯定”建立了一支两栖作战部队,能运用却月阵水路结合战无不胜。生造出明末历史上从未存在过的这样一支部队,这样一种战术,其目的只是为了推论袁崇焕“浪费”了孙承宗的杰出构思。
另外,你应该去思考一下袁大人是不是人格分裂了,明明是因为他不下令不撤退导致的悲剧,可他居然有脸皮为“觉华岛”的军民写悼词……
================
你的原文是“到次年(1626年)正月海面封冻想撤往后方也难了”,现在又偷偷换成用船撤退。天冷冰冻的还用船撤退?真要撤退的话人抗马载不行吗?毛文龙天启六年的塘报中说,到当年三月为止,由于天寒冰冻,东江已经八个月没有粮饷输送。显然,十月高第下令撤退的时候,海路已经冻结,觉华岛同样无法用船撤退。
另外,按照你对袁崇焕人格分裂的判断逻辑,带领抗日的毛蒋都是没资格悼念烈士和死难百姓的。
21)你从来不看地图,也看不懂地图,所以跟你扯地图完全是对不起人家制地图之人的辛苦劳动。
对此,我置疑如果有这样一支部队和“无敌”的战术存在,崇祯四年八月孙承宗亲自指挥的大凌河救援战中为何却没有使用?明末辽东气候异常寒冷,一年中有半年是无法行船的。难得大凌河之战是发生在八月,没有冰冻的不便,战事又发生在大凌河畔,孙承宗为何没有使出****大佬所“肯定存在”的“绝招”来?
结果,对明清历史明显无知的****大佬,居然把“大凌河之战”胡扯到了天启七年(1627年)的丁卯之役,简直让人啼笑皆非。接着又胡扯宁远、锦州、沈阳、大凌河、黄州等之类地名,不知所谓。而且这些地方的距离也搞的乱七八糟:“宁远离沈阳600里,锦州离沈阳400里,大凌河在沈阳和锦州之间,又近了一步”。真实的地理是,宁远至沈阳至少800里,锦州至沈阳至少600里,大凌河城紧挨锦州,至沈阳的距离也是至少600里。
皇太极的空城计原本与本条问题是无关的。但是既然被****大佬胡扯出来了,那就顺便说一下。
天启七年皇太极派遣阿敏率军三万征朝,顺便侵剿毛文龙。(三万这个数字可查看《朝鲜李朝实录》。明朝由于前线的毛文龙虚报敌情,所以有五六万、八万、十万三种说法,但是毛文龙虚报敌情、谎报军功是家常便饭,将其所写的《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和满清、朝鲜历次记录相对照,几乎从来没有未夸大的时候,这次当然也是如此。朝鲜作为亲身参战方,且被阿敏打的凄惨无比,当然没有必要缩小遇敌人数。因此阿敏征朝兵力只可能比三万少,绝不可能更多。由于满清方面没有丁卯出兵数的记录,因此目前史学界都是以三万这个数字为准。)此时后金总兵力约有七八万,前一年宁远大战努尔哈赤的发兵数就有五六万,因此皇太极留守沈阳的兵力至少还有四五万之多。当然比起全族兵力驻防,此时沈阳的防务当然是略为薄弱了一些。可是袁崇焕此时身为辽东巡抚,所辖仅有宁锦七万兵,即使倾巢而出取沈阳,也无胜算。更何况朝鲜的战事在正月二十六日阿敏攻克平壤后就已经基本结束,之后阿敏部队留驻朝鲜只是为了威吓朝鲜以便在定盟时多捞些好处罢了。袁崇焕接到朝鲜命令出兵的时候就已经是三月,此时出兵对朝鲜战事已经无济于事,而且随时存在被阿敏部队回师前后夹击的危险。事实上,如果朝廷真的下定决心,从蓟镇和山海关调集大军集结到锦州,并协同蒙古察哈尔部一起兵发沈阳的话,对于近半数军队在外的后金来说,还是存在一定威胁的。但是毛文龙的谎报却让朝廷误判敌情,以为仅宁锦的兵力就足够犁庭捣穴——毛文龙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谎报征朝军有八万之众;又为了尽快减除自己的危机,谎报沈阳留守兵力不到一万(到四月更谎报皇太极将留守兵力还派出部分增援朝鲜)。因此,真正使得这次可能的机会被浪费的,正是****大佬口中英勇无敌的毛大将军。
以上是皇太极空城计发生的前后历史背景,这一事件具体发生时间是三月初八。此时阿敏征朝大局已定,和朝鲜的谈判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但是后金国内开始流言四起。因为百姓不知道具体的军力分配,只看到阿敏大军在外,所以担心国内空虚挡不住明朝和蒙古可能的攻击。三月初二,后金的地方官杀了一名岳姓生员,理由就是此人上奏大军在外有危险,建议和明朝谈和并交还俘虏来的辽民。对于这种国内形势,皇太极当然会有所警觉,民心慌乱不是好事,而且一旦这种消息被袁崇焕探得并据此出兵,后金只能以半数兵力作战总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因此,三月初八皇太极带着一票大臣大摇大摆顺着辽河,从沈阳一路巡视到三岔河(即与锦州明军之间的警戒线),其中很多“巡视”的兵营实际上是空的。这就是满清史书中吹捧的皇太极“空城计”的由来,意指他学了三国里孔明的计谋。皇太极不知道的是,由于毛文龙的虚报,明朝北京的决策机构远远低估了沈阳的真实兵力,因此仅拨付给袁崇焕宁锦七万兵力就催促其出兵,根本无法对沈阳造成致命的威胁。但是“空城计”首先要达到的目的不是为了惑敌,而是安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皇太极的假动作还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