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议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
=====================
在这个问题里,我其实已经把****大佬的错误计算方法给揪出来了。这个计算依据是他自己在天涯给出的,而我在天涯就已经纠正过。可是他至今还在用这个错误的数据来诬蔑袁崇焕,只能说明其人不择手段和人品低劣。
现在,****大佬又开始提出了新的糊弄方法,“480万辽饷、180万折色、120万内库,还有铠甲、火炮等,算到一起是多少了?比人家打了七年还多,这些又怎么分到云贵川去了?山海关有‘四万人’,真厉害啊,那我请问山海关守将赵率教他是缺心眼儿啊,他有四万人不用,只带了四千人去增援遵化,结果因为兵少而全军覆没……”
既然此人还要信口雌黄,那么就再次扒下他的内裤让他去裸奔吧。《崇祯长编》卷15:“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今又三月,该银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两。”这是崇祯元年八月时山海关镇和辽东镇领取折色的计算数字,其中关内兵就是山海关驻军,关外兵就是宁锦驻军。从这条记载来看,两镇共有兵133,685人,3个月的饷银是693600两,平均每人的额定年饷是20.75两,每万人就是20.75万两。明末规定的募军额饷为每月银一两五钱,即一年18两。为何关宁军的数字略高呢?毛文龙《不平者五事》奏,内中提到宁远“月饷一两五钱,内丁二两四钱,加以食米五斗”,《崇祯长编》卷2.内丁就是家丁,这也是明末军制的一种,即将领的亲兵,待遇略高于普遍士兵平均到全体士兵,总的饷银标准自然就达到了每人20.75两。因此关,宁军的标准完全符合规章制度,袁崇焕何尝多要?不过明末全国财力枯竭,军队普遍欠饷,兵部优先保证关宁的饷粮罢了。即使是如此,崇祯元年七月宁远依旧欠饷四月,导致兵变,至八月袁崇焕上任,凭个人威信平定了叛乱。
《明史袁崇焕传》“崇焕在辽,与率教、大寿、可刚定兵制,渐及登莱、天津,及定东江兵制,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马八万一千有奇,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这里的四百八十万就是总计,包括本色(粮)和折色(银)。在毛文龙的东江塘报里,也多次提到东江的年饷是四十万,其中就是包括了二十万本色和二十折色。前面已经说过,每名士兵的平均年饷折色约为20两,因此十五万三千士兵的年饷折色就是大约300万,以剩余军饷都为本色计,余下180万就应当是本色。****大佬说的“180万折色”实际应当是180万本色,但是这个数字其实已经包含在480万的总数里了,****大佬却把它拉了出来再算了一遍。
=====================
****大佬再次转移话题,把焦点转移到“围点打援”。
松锦大战自崇祯十二年开始,序幕战就是皇太极“倾众犯辽,多载炮火,大攻松山,将欲尽力一举,妄图破克,以摇撼八城”,战事持续两月,最终以皇太极弃攻收兵结束。此后就是前面说的清兵屯田义州开始逐步围困锦州,直至松山会战洪承畴惨败。接着是清军围城七月,锦、松、杏三城投降,皇太极占据锦州地区,多尔衮开始与宁远的吴三桂拉据战。从崇祯十五年三月松锦会战结束到崇祯十七年三月吴三桂获准撤离宁远,这场宁锦之间的拉据战持续了差不多两年——清兵占了锦州怎么没倒霉?
10、750/(19*4.8+26*10+35*10)*12=12.8万两银/万人/年
——貌似帮朝鲜打仗,朝鲜不提供钱粮的?还是说这朝鲜提供的钱粮不算军队开支?明朝末年募军额定标准月银一两五钱,帮朝鲜打仗的时候开的工资比这个低了?
但是,180万本色这个数字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数字只是草率的把480万的总数减去折色300万算出来的。按照毛文龙说的关宁军标准,15.3万军队每年发的本色应当是91.8万,而如果精确计算人均年饷20.75两的15.3万军队的总年饷,应当是317.5万两。这样,480万的总数除了15.3万军队额定的410万之外,还有70万的数字似乎是多发的。
这70万是什么钱呢?明末除了正常的军饷外,首先,还有打胜仗后的赏功银,比方袁崇焕刚到辽东上任时,锦州的祖大寿就带军打了一场黄泥洼小胜,这就是该发钱赏功的;其次,还有购买军马、督造器械的专款;此外,还有临时增发激励士气的内帑(皇帝发私房钱****自然有益士气),以及将领官员的薪资等。在毛文龙的塘报中,可以看到天启五年东江收到的款项清单有“天启五年收鸿胪寺序班曹惟信解到户部凑处库银五万两;委官文土铭同百户孙安国解到京库找发银一万两,并拔登银一万三千三百八十两九钱三分九毫八丝四忽,辽官月禀登京库银八千两;咨拨登抚节省银八千两;金吾卫千户郝国儒解到帑银九万三千九百七十七两,并先收过都司许武元在京动支买解到绸缎布匹等物银六千零二十二两,鸿胪寺序班李模解到借支太仆寺马价银五万两;司礼监太监****政等资到钦赏银四万两;津登委官俞明等解运到杂粮一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八石四斗,布一万七千八百九十四匹……”其中“咨拨登抚节省银八千两;金吾卫千户郝国儒解到帑银九万三千九百七十七两,并先收过都司许武元在京动支买解到绸缎布匹等物银六千零二十二两,鸿胪寺序班李模解到借支太仆寺马价银五万两;司礼监太监****政等资到钦赏银四万两;”这几笔,都是常规粮饷外的增发。东江镇年饷四十万,仅天启五年收到的额外款项就有近二十万,可见袁崇焕属下年饷410万的四镇,一年额外收到70万也是在常理之中的。
另外,还应当注意到一个细节,崇祯元年八月仅山海关和辽东两镇,就有士兵13万3千多;次年六月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整编东江军队是2万8千。如果单单把这两个数字加起来,就已经超过了15万3千的总数了,难道天津和登莱驻扎的士兵是负数?其实,这是因为袁崇焕上任后,遵照崇祯旨意,在所辖地区执行了精兵汰将的兵制调整。考虑到这个因素,袁崇焕刚上任的前几个月,需要发饷的士兵总数就不止15.3万,因此,这一年来,四镇额定发放的粮饷总数也应当要大于410万,即额外收到是不到70万的,这个数字还要更小。而在这个更小的数字里,姑且算它是50万吧,就包括了买马、筑城、督造装备、赏功、官员将领薪酬等各项开支。对比一下王在晋在天启二年提出的山海关筑重城计划需要的100万预算,很明显,袁崇焕一年的开销一点都不过分,因此《明史》如此记载“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
顺便用另一项记载略作比较,天启七年十一月,總督倉場戶部尚書蘇茂相言:「京軍歲放三百餘萬石,今京、通二倉米止百二十六萬九千五百七十三石,目前猶以舊積支吾,後將何繼!錦衣衛官於萬曆間僅一萬七千七百六十餘人,逆璫增積,見在三萬六千三百六十餘人,多支米二十七萬有奇。文思院匠官冊七百五十三人,今增補,見在三千二百八十八人,多支米三萬餘石:乞查覈」!上從之。(《崇祯实录》)
====================
对这个问题,****大佬的回答是“明朝的军镇是屯田制,粮食不用朝廷开销,不过明末可不同,北方所有军镇都遭受了旱灾,粮食歉收还要朝廷补给,所以当然财政拮据,这种时候还要狂修堡垒,消耗国力,那当然是是罪大恶极了。”这是一个极其背离明史常识的可笑回答。因为,明朝的军制从屯田制改为募军制是从戚继光开始的,万历征朝鲜时,这个改制早已完成,派去朝鲜的都是募军。而且,****大佬解释屯田制改为募军制的原因,也实在是令人喷饭。改军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抗倭战争中发现,屯田军的训练和战意都不足。募军制试行就是戚继光抗倭的浙江,浙江怎么会因为粮食歉收,才不得不改屯田为募军呢?另外,越分析越发现****大佬笑话闹的大。按照****大佬的说法,募军制和屯田制的区别是粮食是否由朝廷补给——狂喷!募军制比屯田制费钱多了,屯田军根本不用发这么多饷银,募军却是除了饷银,还要发军粮的。
11、7.1万(关、宁、锦),800/7.1=112.6万两银/万人/年
——万历援朝的数字我不清楚你怎么糊弄出来的,这个逃不过我的法眼。你7.1的出处是“关外”七万一千,还有“关内”四万多指的就是山海关,结果你大言不惭还弄了个(关、宁、锦)。明明只是宁锦两城的兵力,你算成了包括山海关的兵力,蒙人有术。
还有这个800,更是好笑,是崇祯元年的辽饷680加上天启七年朝廷总亏空120算出来的。崇祯十年以前,全国镇压农民起义的钱都从辽饷里出,知道不?崇祯元年西南平乱就是一大笔开销,用了这680万的至少还有云贵川三省人马,你怎么给吃掉了?崇祯年的辽饷和天启年的亏空加在一起本身就是个笑话,更别说你把整个明朝的亏空都算成是辽东花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