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杜霞文集 > 张欣小说中的姊妹情谊

张欣小说中的姊妹情谊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8张欣:不是案例,中篇小说选刊1993年第3期。

9同8。

再者“姊妹情谊”这一概念本身在女性主义研究范围内也是引起颇多争议的。一层含义是将之看作“妇女由于其独特的性别特征。而形成的特殊的妇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家庭亲情般的感情与男性世界的伦理和价值观念是不同的;另一层含义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与反压迫运动联系起来;而与之不同的看法则认为以上两层含义都忽视了妇女之间由于种族、阶级、民族不同而存在的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过于概括化了7。从张欣所建构的“姊妹圈”中我们也可看出“姊妹们”大都属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都市的“白领丽人”阶层,出身和文化背景的相近决定了她们更易产生亲和力,结成姊妹亲情,而社会层次的悬殊、文化氛围的差异则使女性间难以连结起情感的纽带。由此可见“姊妹情”是个较为理想的概念,受着诸多局限“四海之内皆姊妹”的女性共同团结抗争之梦在现实中经受着严峻的挑战。

张欣在表现女性“在爱情和友谊相冲突时的那种无奈”时,认为女人“只有可能在这类的问题上才出现永远的徘徊”8。林子对“姊妹情谊”的忠贞也许只能作为一个“美丽苍凉的手势”“真实的境况比小说糟得多”9。对现实境遇的批判是为了努力使一种理想性的可能成为未来的现实。张欣在试图为女性找寻一个真正的精神家园,但现实困境和女性自身的局限决定了张欣在批判的同时又不可能从无奈的认同中抽身而退,她注定要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一起徘徊在幽幽暗暗之中。“徘徊”是张欣在批判与认同中对自身位置的反思,也是女性寻找自我的真实状态的写照。但是,对于试图探寻出路的张欣和她的姊妹们而言“徘徊”不是对生存境遇的积极迎战方式,也不是女性确认自身的话语,如何使徘徊不再“永远”已成为张欣和现代女性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注释:

1张欣:但愿心如故,中篇小说选刊1992年第1期。

2同1。

3张欣:人生无处不沧桑,中篇小说选刊1993年第4期。

4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80页。

5同1。

6孟晖:我的小说观,钟山1994年第2期。

7苏红军:第三世界妇女与女性主义政治,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第35页。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