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豪言壮语系系之袁崇焕
李自成的必然恐怕并不是因为骄傲,而是源于被他一度压抑在内心的对社会的不满与报负,他的偶然可能仅仅是因为吴三桂的倒戈,还有就是杀了李岩。
当然,这样的观点可能是有失公允的。我只是想表明的是,在以必然为历史发展背景的主线下,在大明王朝的最后岁月之中,完全是有机会出现偶然的。
黄巢最精典的例子是当军队没有粮时,将无辜的百姓像舂米一样捣成肉酱。而与李自成同时代的大西军领袖张献忠,几乎造成了四川人口灭绝。李自成也不例外,这个因为丢掉了邮递员工作而一怒造反的闯王刚开始杀人的手段绝不下于黄巢与张献忠。直到他遇到了读书人出身的李岩。
因为李岩让他明白,想得到天下就要得到民心,而得民心的前提是不能随便杀人的。
所以,在李岩之前李自成几乎被朝廷派来征剿的军队剿灭,他不得不一次次逃跑,投降。但在李岩之后,或者当李自成不再滥杀无辜之后,农民军突然强大的无可抵挡,而崇祯朝的末日也就一步步临近了。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农民军屡屡会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工具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迫于局限性无法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么个浅显的道理。
崇祯元年的农民起义与崇祯看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个恶果至少是天启与魏忠贤种下的。辽事的不断恶化使明朝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为了应付辽东局事,明廷不断向农民增加税收。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明廷外患难拒而内忧频起,辽东战事激化了明朝内部的各种矛盾,而由这种矛盾激化产生的农民大起义又使明朝处在了内外夹击之中,明朝这时候恐怕已无力回天,她又有什么理由不亡呢?
所以,明朝的灭亡真正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挽回了。
而此时,中原腹地的三秦之地,一场来自腹心的真正大患正在酝酿与爆发之中!
四
后来败出北京死在九宫山的大顺皇帝李自成,传说在北京的每一天都在过年。
陕西的米脂并不光出产美丽的婆姨,还出生了李自成这样的乱世枭雄。虽然我们曾一度认为他是一个农民起义领袖,一度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进入北京后骄傲腐化的原因。
但历史其实在必然之中还存在偶然。
谁能解释秦朝的灭亡是必然还是偶然?如果张良博浪沙的狙击不是击中了副车,如果不是李斯与赵高假传圣旨,谁又能断定秦朝必然灭亡呢?谁又能断定造成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是必然的呢?如果必然,那历史恐怕不会留下这么多有兴趣的话题供我们今天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今天讨论,如果必然,明朝就不应该存在二百七十年。
那么以努尔哈赤的军事才干,宁远孤城恐怕不会成为他一生中唯一的遗憾,关宁锦防线也不会支持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走过最后的几十年,这必然之中,还是存在偶然的。
但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李自成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造反者。我想这个定义应该是客观的而又没有什么感情倾向的。自古官逼民反,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在今天看来完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李自成之前有周代的国人暴动,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汉末黄巾大起义以及唐末冲天大将军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则有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封建王朝更替的规律是当一个朝代建立后,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经过不断兼并而造成绝大多数土地集中在地主官僚的手中,广大贫苦农民则流离失所,再加上严重的天灾与人祸,无法生存下去的农民只有揭竿而起。而新的王朝建立后为平息民怨而重新平均土地,随后再兼并,直到又一次危机爆发。
农民起义在这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被利用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因为他们造反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生存,或者是为了发泄对压迫自己的官僚地主阶级的不满。更或者是为了自己有一天能成为统治者去压迫别人,没有谁真正考虑过如何能改变这种现状,或者有人考虑过而当他真正夺取了政权之后又迅速地忘记了。所以,他们的反抗是以烧杀抢夺为根本目地的。
这实在令人心痛。中国历史上真正秋毫无犯的农民起义军几乎没有。他们象蝗虫一样从饥饿的土地上蜂拥至相对富裕的土地,抢光粮食,杀光男人,掠夺财富与女人。而被他们迫害的除了官僚与地主,绝大多数都与他们一样是普通的百姓。中国每个朝代末期的农民起义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减少,杀人最多的可不是当时所谓的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