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大雪满弓刀文集 > 中国历代豪言壮语系系之袁崇焕

中国历代豪言壮语系系之袁崇焕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杀毛文龙是袁崇焕后来被杀的第二个伏笔。

在皇帝看来,最大的危胁可能不是来自于异族的入侵,而是有功劳过大或者是权利过大的臣子危胁到皇帝的权利。在这个原则下面,再中流的抵柱也是要杀的,就像当年高宗杀岳飞。袁崇焕杀毛文龙触及了崇祯的软肋,虽然他当时不吭气,但心中是记上了。

袁崇焕的错误还在于他居然逼崇祯动用自己的私房钱为军队发军饷。鉴于明朝皇帝一贯的爱好,动皇帝的钱与睡皇帝的女人是一样的。表面上看来勤政爱民的崇祯皇帝的心胸并不会如唐宗宋祖那样开明。但他迫切地想做那个大明中兴之主的愿望又强迫他将这些不满与愤怒压在心底。其实,即使袁崇焕五年真正能平了辽,他也一定会让崇祯杀掉的。

当然,伟大之处就是人们意识到了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圣人的教诲。斗智不斗力的最杰出典范应该是刘项之争。其实如果当年刘邦打的过项羽,他才不会傻到去和项羽斗智。但刘邦胜利了,所以就成典范了。

但绝大多数冲锋陷阵,流血拼命的恐怕是黑旋风与猛张飞之类的其貌不扬的死士。儒将难得,有儒将出现,那是国之幸事,袁崇焕是一个儒将,同时也是一个猛将。

且不说宁远城上指挥气定神闲,单单说他在辽东全面溃退之际单骑出关考察地形,就足以说明这个人身上的胆气。当然,这份胆量在败亡的危难之际让他在朝堂内外的声名雀起,同时也让他在短时间内官位连升。没有这个举动,他站不在宁远的城楼这上。没有这份胆量,他也不敢在辽东指挥官高弟下令全军撤退时毅然抗命孤军扼守宁远。

宁远之战是传奇的,传奇之处是一生没有打过败战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偿到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而这次失败也成了努尔哈赤死亡的直接原因。有种传说认为努尔哈赤是因为在宁远城下中炮而伤势过重去世的。传奇之处的原因还在于以前多是明军战优势人数而失败,而这次是因为绝对的劣势而胜利,并且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军的第一次胜利。

其实说穿了宁远之战不过是努尔哈赤攻击宁远而没有攻下而已。这样的战局让迫切渴望胜利的明廷单方面夸大了。但做为儒将的袁崇焕,他的胜利才刚刚开始,他的传奇也刚刚开始。

熊廷弼也许会成为第一个创造这个偶然的人。

萨尔浒之战后的明廷虽然暂时失去了对后金正面进攻的能力。但以明朝的国力,假以时日修养生息,完全是有能力一举荡平后金的。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百倍于后金人口的明帝国的综合国力是远远超越后金的。而努尔哈赤也是看清了这一点的,所以当熊廷弼到任辽东后他不敢轻举妄动。而熊廷弼在辽东所做出的一系列军事措施其实也是有利于明朝日后恢复辽东的。

只是,天启皇帝杀了熊廷弼,不仅杀了他,还将他的首级传首九边,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没有死于杀敌的疆场,却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直接原因是因为魏忠贤的党羽向熊廷弼索贿未果。还有孙承宗,这位延续了熊廷弼战略思想的大学士所做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袁崇焕,奠定了关宁锦军事防线。但这位天启朝的帝师却两度被阉党排挤,最后死于绕过山海关长驱攻入关内的八旗军。其时孙承宗离职在家,清兵围攻他的家乡高阳,他率全家与全城军民与清兵血战,被俘后不屈而死,史书上说他全家死难,终年七十五岁。

中国历史上自毁长城的事情不算稀奇,那既然是自毁长城,亡国灭种就是必然的结果。熊廷弼虽然被杀,他自己多少有些该死的原因,因为不管如何,在他任内丢失了几乎山海关外所有明廷的土地,虽然他刚刚上任。孙承宗两次临危受命,虽然稳定了辽东不利的局势,但在朝廷那些所谓的清议刚介之士看来,其中几次小的军事失利多少有些有损大明国威。或许在他们看来,孙承宗与熊廷弼根本不能算上大明在辽东的长城,因为他们也无一例外地在与大清的军事交峰中少没有胜迹。

因为不管是朝臣和皇帝,使终认为来自边陲蛮荒之地的野蛮民族是无法与中原上国相抗衡的——至少面子上应该是这样的。为了这个面子,那就需要杀掉熊廷弼,罢免孙承宗(孙承宗虽是辞职,但与罢免没有什么区别)。

袁崇焕是儒将也是一员悍将,虽然从各方面看来他很有可能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这个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强捍——清人称他为袁蛮子。如果说宁远之战多少有些被夸大和歪曲的话,那么之后的宁锦大战则真正是一场血战,随后入援京在北京城门外的战斗更是肉搏战,袁崇焕性格中的强悍直接反映在了这几场战斗中。清朝八旗铁骑无敌天下,也只有他有能力与对方硬碰硬过招而不落下风。

袁崇焕手下有几员猛将,满桂、赵率教与祖大寿。满桂与祖大寿不说,赵率教却曾是熊廷弼手下的逃跑将军,但在袁崇焕的手下却成了猛将,最终战死在宁锦血战之中。同时,袁崇焕还是个精明的政客,虽然从政治倾向上讲他靠近东林党人,但他却能在东林党与阉党之间左右逢源,并且与监军的太监都能保持不错的关系,可见这人绝不缺少世故与心机。

应该说袁崇焕其时简直成了一时的中流抵柱,在任何人看来他完全有可能挽狂澜与既倒——最起码崇祯是这样认为的。事实上以他的才干与大明巨大的人才物力加在一起也是极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袁崇焕此时也一定是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因为这个原因,他觉得有必要让皇帝安心,让大明安心。所以他轻率地提出了五年复辽的大话,这为他的被杀埋下了一个伏笔。

这种责任感迫使袁崇焕可能逐渐模糊了他心中的那份世故与狡黠,于是他杀了明朝皮岛的总兵毛文龙,这个做法后来被史学家认为是错误的。因为毛文龙纵有千般不是,也不应该由袁崇焕来杀。同时,由于杀了毛文龙,造成了尚可喜、孔有德与耿精忠的投清,这三个人后来成了清朝夺取中原的最大功臣——当然,在汉人看来可能是最大的汉奸。

当然,他们盼到了这看来是足以标膀大明国威的胜利,而且这胜利是绝对值得引以为豪、大书特书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以,这个奇迹的创造者一方面成了大明帝国真正长城,另一方面,更大的期望与寄托同时也落在了他的身上。

杖策之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对比中国历来的立功封侯之志,这可谓是响当当的豪言壮语。在1626(明天启六年)年的宁远孤城之上,儒生袁崇焕或许正抱着这样的豪情率领孤军与后金铁骑血战,我相信他其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所激荡着唯有战死沙场的决心。他恐怕不会想到在未来的数年之内他会成为大明帝国屹立关外不破的长城,也更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会因为他的存在而增添无法明状的最深的痛!

由于传统文化与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更推崇“弹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儒将。这种思想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难听点说反映出的是以貌取人的延伸而已。所以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儒将并不多,偶尔一半个就会被人不遗余力的吹捧。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