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大雪满弓刀文集 > 中国历代豪言壮语系列之--阮籍

中国历代豪言壮语系列之--阮籍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我手头有一份资料,记录了中国由秦统一起直到现代的历代官方统计的人口数量。其中:秦时全国人口大约有2000万,经过秦末八年的农民战争之后全国人口大约减少了70%,出现了连皇帝出行居然找不到相同颜色的四匹马来拉车的现象。经过汉代统治者一百余年的休养生息,到汉元帝的公元2年时期,人口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约6000万人。但随后的王莽之乱与绿林赤眉大起义,东汉政权建立时全国人口仅有2100万,又经过100年左右直到黄巾起义的汉桓帝时期才逐渐恢复到西汉时期的水平。但随之而来的便是黄巾、三国、五胡、南北朝与隋末农民战争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动荡与战乱时期,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5年)才逐渐恢复为东汉末年的人口水平。这其中,与阮籍相关的几个数据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后,全国人口下降为140万,公元221年的魏黄初二年,全国人口下降到了90万,全国人口损失了99%。晋统一三国后,全国人口加起来也不足1000万。

当然,中国古代的编户制度因为豪强、地主的恶意瞒报人口数量,以及有些政权只统丁(成年男子),再加上战争造政权体系崩溃以及编户人口的大量逃亡而无法统计,因此上述的数据并不准确,但却可以反映出战争对于人口增长的重大破坏,以及在这种状况之下人民生活的艰难。

鲁迅读罢资治通鉴,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历史满是“吃人”二字(给朋友许寿裳的信)。而我们读历史,除了感受到那些辉煌的盛世与灿烂的文化之外,更多的印象则是不断的战乱、杀戮以及满纸的“哀殍遍野、生灵涂炭”所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小民百姓的血染红了名臣将相的顶戴,浇灌出了统治者的王者业与帝者业。当时曾有一种习俗是战胜者将战败者与被杀者的尸骨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坟,俗称为“京观”用来标榜战胜者的功绩。史书上那些“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记载绝非是文人们的夸张与假想:项羽一身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屠城,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火烧咸阳三月不熄,他杀的人何止百万?两汉末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柞,激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但可悲的是揭竿而起的农民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无非是为了让自己也成为王侯将相,是想从被欺压的人转而成为欺压别人的人罢了。因此,他们将满腔的怒火都转到杀人与抢掠之上。官府的欺压使他们痛恨士大夫阶层,流寇的性质又决定了他们必须以掳掠与杀人为生。这样的局面只能造成田地荒芜,生产停止,人民为躲避战乱而大量的逃亡。而朝庭派来镇压的官军也由于生产严重破坏、没有军粮而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阮籍话中的“竖子”是谁,恐怕算是历史上的一段公案。从他登广武的情、景以及阮籍本人一向狂放不羁的性格来看,竖子很有可能指的是刘邦,还可能包含有项羽。项羽为人残忍而有妇人之仁,以为凭借一己之勇就能平定天下,直到败走垓下,自刎乌江他还不知悔改而认为是天亡他而并非是战之罪。关于这一点,司马迁早在史记里对其进行过评价,可以称的上是盖棺定论了。说他是竖子恐怕是不为过的。但却不能否认也不应该否认项羽仍然是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将其列入只有帝王才有资格享用的本纪之中,本身就是对项羽是英雄的肯定。否则我们不会在读史记的时候会感觉到失败者项羽才是英雄而刘邦则有些“竖子”的味道。

那刘邦就是“竖子”吗?

我记得高中课本里有一篇元曲家睢景臣所作的高祖还乡,剧中对于刘邦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景可称的上是极尽想象之能而痛快淋漓地对其进行了嘲讽。鸿门宴中刘邦的小人嘴脸恐怕是任何一个学过那篇文章的人都印象颇深的。看的出,司马迁过刘邦颇有微词,而中国历来的士大夫对刘邦也并无好印象。因为刘邦出身不太好,他应当是个普通的农民,而且他的为人是“好酒及色”且整天游手好闲,喜欢顺嘴说胡话,侮辱与他一起工作的同事,说他是个无赖不算过。他不学无术而且看不起读书人,史书记载他有一次把尿撒在儒生的帽子里。楚汉相争中,刘邦屡战屡败,但却逃跑有术,遇到危难时常说的一句话是:如之奈何?甚至为了逃命不顾父亲、妻子以及儿女的死活。按儒家的标准“忠悌孝信礼义廉耻”刘邦一个也不俱备,与项羽四年相争中次次大败只不过垓下一战功成而已。所以,刘邦是“竖子”并非没有道理。

但刘邦却真真正正是个英雄,楚汉相争中他击败项羽而最终建立了一个绵延四百余年的强大王朝,使中华民族走向了其民族史上第一个全盛时期,他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中原战乱不思的局面,他虽然凡事好说“如之奈何?”但他用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打下天下而又能将这些人的生死荣辱至于股掌,他对汉初三杰的作用的评定,他的大风歌慷慨悲壮的曲调,如何能说明他不是个英雄呢?

刘邦确是个英雄,他死前对吕后所说的丞相人选就是他知人且善任的一个佐证。三竖子还有一个例子说魏王谋反时用柏直为将,韩信说柏子是个竖子,刘邦也以为然,当然,事实证明柏子确实是一个竖子,而能清醒地看到这么一个“竖子”本来面目的刘邦,又如何能是“竖子”呢?

军粮而纵兵抢夺百姓,在这样的情况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自然是不足为奇的。那么普通的百姓所能选择的道路就是要么一起造反,要么逃亡,逃不掉的就只有被杀——被官兵杀与被农民军所杀结果都是一个死,还有就是饿死。

当然,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投降——谁来了降谁,只要能保住性命。

曾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国人太没有血性,完全没有了强汉与盛唐时期中华民族那种勇于开拓进取,勇于将一切敢于侵略中华民族的异族消灭的血性,甚至在被压迫欺压的时候还想着能安安心心地当个奴才、保住性命,只有在连奴才也没有办法做下去的时候才会起来反抗。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历代王朝在建立政权的初始都是大量地屠杀那些不肯投降的人,而活下来的只有顺民,长使以往中国人的血性基因在一代代顺民的延续下被改变。正所谓“有血性的中国人都让杀光了”——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明亡于金的后人清,灭亡他们的三个异族其时人口都不超过百万,而此时的中原王朝则人口千倍于这些异族(由于历代官方在人口统计上的不确切,史学家认为中国宋代之后,人口应超过了一亿)。

但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少血性,都不缺少那些勇于抵抗外侮、勇于反抗、勇于牺牲与奉献的血性男儿。只不过缺少的是一个需要这些血性为他来服务的政府而已。换句话说,统治者需要他的人民有血性的时候,那他臣民就一定是充满血性的。所谓“逸道使民,虽劳不怨;生道杀人,虽死不忿”(语出孟子,尽心上这里引用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与孟子原文有出入)宋有岳飞、文天祥;明有袁崇焕、于谦、阎应元;就连“腐败”满清也有左宗棠、关天培、邓世昌;八年抗战,有血性的中国人又何止万千?只是,当统治者非要自毁长城,非要没有血性之时,你让这些热血男儿的一腔热血洒向何处?

所以,刘邦不是竖子。

可阮籍为什么要发出那样的感慨,他说的竖子指的是刘邦吗?后世很多文人其实都认为阮籍这里所说的竖子指的是刘邦,这大约是受到传统中对刘邦偏见的影响。就连李白也有诗批评阮籍说:“沈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登古战场)。李白是认为刘邦是英雄的,他对阮籍指责刘邦是竖子是进行了批评的。不过阮籍到底指的是不是刘邦,历史上也有其他学者提出过不同的意见。苏东坡曾经认为,阮籍所说的竖子其实是感慨当世,而并非指刘邦是竖子,他是感慨魏晋之世没有像当年刘邦一样的英雄人物罢了,其中所寄托的无非是对国家与人民的无限悲愤。洪迈的三竖子在说到这句话是也是如上的观点。

宋人对中国的儒学、文学、以至于历史学影响甚深。宋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会成为定论。而且很多在现在看来也是值得认可的。苏轼就是其中一位观点鲜明的人物。他曾认为当年秦穆公使三良殉葬并非是秦穆公的一个污点,而是认为是“三良”因敬慕穆公而自愿殉葬,他还高度评价了田横与五百义士的杀身精神,并写道:“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这样的历史观是很值得学习与推崇的。

但不管怎么说,当时、当世的阮籍能发出如此感叹,其中所蕴涵的激愤是动人心魄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当时又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之下呢?据说阮籍曾于此后写过一首豪杰诗,这也许是对于“竖子”最权威的诠释,可惜这首诗已经失传。

而我们,也就只能依靠历史能给出其中的答案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