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05
看了几个好莱坞的大片,无可置疑的是,这些片子依然非常好看。至少和国内那些牙牙学语的跟屁虫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不知道,这个局面还能够维持多久。
7生活
说起整个2005年的生活,其实到此已经完全结束。我唯一感到高兴的是,我得出了一个也许只对于我有价值的公式,来总结我的2005。
这个公式是:生活=生存+爱情+理想。
这个公式对于我的重要意义在于,我终于知道了在生活的一切事务当中,生存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这生存具体的意味着工作和琐事,这些东西看起来和一个人的价值并不重合,但是我终于知道了,这些才是构成生活的主体部分,也是这些,才可以让理想或者爱情之类的希望,得以小心翼翼的实现。爱情放在第二位也无可质疑,因为我至少要在物质上,让爱情得到健康的呼吸。而把理想放在最后,对于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我,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理想纵然高贵,但是哪怕庸俗的活着,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或许在我三十岁的时候,让理想靠边站,多多少少的有一点伤感的气息在内。但是如果这样的安排,能够在未来的一天,纵使我的理想得不到实现,我还可以做一个平凡的,快乐的人,也未尝不可。当然我还有窃喜,因为毕竟,我还没有将理想一词,从我对于人生的希望之中,彻底的抹掉。
还有一个必须提到的事情,可能就是在这段时间,我读了一些关于毛的书籍。这和早年读到他的一些事迹不同,这一次读书的我,已经年近三十,我更多的是希望看到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让自己的一些激情或者已经拥有的理由,得到盲目的支持。或许还与中国现今愈来愈自由的言论有关,我看到了一些以前不容易看到的资料。我愈加的认为,历史或许永远不会消失,至少历史的内核,将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之中,坚强的存在。一时的言论,一时的看法,总是会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得到公正的批判和整理,到一定的程度,历史的真实面貌总会再次显示在世人的面前。或许那时候我们将不再人世,可是真理将会胜利,并且为将来的人类,做出最有效的指导。
在我写下这些字的时候,我又从书店里里带回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就是闻名已久却始终没有兴趣读下去的动物庄园。我几乎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和无可扼制的热情,把这些书放在我的床边。我知道,这一次,我不会半途而废,我将会读完这些书。而且同时我在告诉自己,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人们逐渐回归到自己内心的年代,除了读书,一个对于人文精神还抱有一些兴趣的人,几乎别无选择。
6电影
南京的冬天其实很冷。我和老婆在夜间,一般都是吃完了饭,在广州路的音像店买些碟片回来,然后吃零食,看电影。几个月的功夫,也着实看了不少片子。
许多片子看过就忘记了。它们对于我的作用,就是消磨了一段时间而已。我都懒得跟别人提起我曾经看过这些片子。然而有那么一部分片子,身在其中的那两个小时是令人震撼的,而之后我也怀疑,这片子中具有的一种力量,或许已经悄悄的植入了我的体内,并将永远储存在我思想的某一个角落,在我之后不经意的行为当中,这些因素就会冒出来,左右我的举止。
2005。11。22
可是有一个不可不提的感觉就是:我怎么觉得好片子越来越少了。很多人说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结果,比如人民群众审美水品的提升,比如艺术工作者们的黔驴技穷。我总觉得这不是一个很让人信服的理由。怎么会这样,也不可能是这样。艺术家就是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他们也是人民群众中间的一分子,怎么可能出现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而他们反倒堕落的事情呢。黔驴技穷也不足以信,这些艺术家们其实是站在群众的第一线,对于生活的感受或者对于时代的把握,应该更是高瞻远瞩,细致入微的。何况我相信在电影这么一个既可以给制作者带来利益又带来荣誉的行当里,竞争肯定比在任何一个行业里,还要残酷而激烈。从业人员必然也会付出超出其他人的百倍努力去求得生存,所以低估了他们的艺术水准,似乎也是不可靠的。可是我做这一切的陈述,还是无法打消我心中最初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好电影这么少。是不是机制上有问题,在电影制作和市场的发行,推销方面存在某些严重的脱节行为。或者说我们的市场的运营模式,无法使得让一些好的片子浮现出来,到达人民群众的面前。
我无法消除这些怀疑。实质上我在揣摩,假如一个真正富有天才的导演,获得了一笔相当丰富的资金,并且把一大批出色的演员召集到了一起,并且还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已经打造出了一个成熟的本子,那么究竟这中间会出现什么原因,最后让这个片子不会成为一个深受观众喜欢的东西,不能让观众被深深的打动,甚至流下泪水。(哪怕不流下泪水也罢,留下一段可贵的笑声或者两个小时的愉快经历也行啊)
我在想,是不是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这些电影制作者们犯了一个最大的忌讳,那就是艺术的最高原则应该是朴素的,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这个朴素并不和其他的要求所冲突,这个朴素无非是有一个朴素的故事,有一些朴素的情感,还有一些朴素的生活原则。我当然可以隐约的想见,作为真正的电影制作人,他们还有着更复杂的考虑,或者在众多的考虑因素之中进行取舍,主次的排序:他们既要服从市场的规律,给投资方事先给出一个乐观的期望,事后给与一个满意的答卷;他们还要服从观众的需求,考虑到哪些层次哪些部分的人群才是他们应该追逐的对象,并且要摸透他们的心思;当然电影人也是人,最后他们还要在其他的一切都被考虑到的情况下,把自己的野心放进去。他们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某种艺术理念,某种对于艺术本身的看法。可是就算作为观众的我们,把这一切都理解并且包涵了,我们还是要不依不饶的问那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给我们一个朴素的故事。而且这个要求并不与影片的题材,类型,一切一切的分门别类冲突。玄幻,就拍的象我们熟知的童话,或者给我们创造一个新的打动我们的童话;爱情,就拍的如同在我们生活之中所耳濡目染的一样亲切,或者带领我们干脆走到乌托邦憧憬一把,感慨一把,失落一回;生活,就拍的有血有肉,深入到血肉和情感的最深处,把我们平时所藏匿起来的龌龊抖落,把我们平时默默无闻坚持着的高贵和伟大歌颂,把我们千姿百态的人生,做一次更朴素的呈现或者解析。这个要求有什么过分吗。而且我还可以想见,电影必然是一个牵涉到技术的艺术,必然不能和文学艺术相提并论,可是我同时要说明的一点是,如果电影仅仅剩下了技术,失去了人文生活的气息,电影将不再是一种艺术,只能变成一种玩具。
或许我对于电影的要求太高,或许我对于电影还认识的浅薄,才导致我说出了这些严厉的话语。我也无法最后得出一个明晰的结论,而且我也没于专门的功夫和精力去从事一个详实的研究,去给我最早的问题,为什么好电影这么少,给出一个值得信赖的答案。我唯一可以提出的一点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抱怨,就是是否我们可以朴素一点,再朴素一点,直到我们的生活在丰富之前,先呈现出一种清澈的面目来。
值得我在最后说的是,我在这段时间内,看到了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我为之写了一个影评。之后我看了李安在卧虎藏龙之前的几部片子,写了几个关于它们的影评。关于卧虎藏龙,在再次的观看当中,我又一次的为之倾倒。我甚至得出了一个结论:我觉得一个好电影自从诞生一天起,依然在不断的成长当中。卧虎藏龙就是这样一步依然在不断成长中的片子,它的价值,还在沉淀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