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灭苦之道》——苦圣谛之八章精
“众生的感官(六根)接收资讯而引起辨识(六识),辨认之后产生反应(六触),因这反应而生起感受(三受)。由这感官所引生的连锁反应就是每个人的世间。”
“当感官接收讯息后,整个生命的流程(缘起法)随之推动。世间所指并非仅只外在事物,生命对讯息产生反应而随之活动的整个历程都包括在其中。从生到死,从死到生,众生感官接收讯息之后,依自己的趣向营造自己的世间。而外在事物不过是众生描绘自己世间的颜料罢了。这是从感官及缘起法的角度诠释世间。”
3、(五受阴)——(五取蕴)——五受阴可分为色受阴和无色阴,分别代表人的物质和精神的二元性。其中物质部分叫作“色受阴”指人具有的质能与运动;而精神部分则叫无色阴,指人具有的四种精神能力:包括受受阴、有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想受阴、有意识流和记忆流活动的能力;行受阴有逻辑思维能力;与识受阴。有认知能力。
书里原话“色受阴:四大是地、水、火、风,这是佛法中的常识。地指物质、水指聚合、火指能量、风指运动。这四大明指着五受阴中的色受阴,一般的说法是身体,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由这四大所组成。并且它是无常、是苦、是不断改变的一种现象”实际上就是指指人具有的质能与运动
“受受阴:感觉的功能称为受受阴,在受受阴的范围内总共只包括了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实际上就是指人具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有对幸福的感受能力
原话:“我慢、自我意识并非随时随地一直保持着,它总是遇到状况才临时生起”
作者说的这个我慢,自我意识并非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了的!自我意识之所以成为自我意识就是因为它能够保持着对自己的过去走到现在再到将来有着一个持续的延展的理解性认识的过程。(这是我在方舟一书里形成的概念)。而作者却说自我意识总是临时起意!自我矛盾。作者提出的事例解释只是在说明他所说的我慢只是指泛意识过程。(指人的一切意识,而非是指人的一切自我意识)
作者夸大了受因缘变化而产生的“非我”的作用,而否定了还有一个“具有某时期内稳定性地存在着的本我”这个“我”——在某段时间内具有稳定的自我认识的我才是真正的我,而作者所说的泛意识下的我,却是非我!非我就是指相对于我来说,总以为就是我而却不是我。只是“我慢”下的一个受境而缘起了的我。
若我只是一个“随缘生起、随缘幻灭的虚妄认知,并没有实在、长存的‘真实自我’”那么为什么还有你能信佛并且坚持不懈于长时间恒定的努力去为佛法正法?所以这是个假命题。有我。有非我。必须假定两者都有,否则就玄之又玄的不可知了!作者应该承认有一个本我和大量的无常的非我,再说教我们要熄灭这些我来达到无我,然后他的理论才具备了完整的逻辑性。
2、(世间)——指自我意识
“想受阴:想受阴是呈现在心中的影相、是脑海中的印象,不论是单纯的印象、复杂的印象、无有止尽的妄想纷飞、或根本记不起一点印象!全都属于想受阴的运作。”指的就是人有意识流和记忆流活动的能力
“行受阴:行是造作的意思,整个生命的活动都是造作、都是行。行专指思惟、筹量、决议等属于意志的活动。实际上就是指人有逻辑思维能力
“识受阴:识是辨认、识别的功能,举凡一切认识、辨别的能力都属于识受阴。”实际上就是指人有认知能力
作者说的这句话“人就是一种不断纳入和积聚五受阴或(五取蕴)的过程。可以说成“人就是不断的有物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这是废话!x个人都知道)
我们绕来绕去的就是被作者绕入了一些佛经名词中去了的。
作者的这个客观唯心主义“世间法”就是抽象出了所谓的由(色、声、香、味、触)概念组成的概念组和所谓的由(眼、耳、鼻、舌、身、意)概念组成的概念组相互发生关系后形成的所谓“世间”这概念作为了纯意识体的本体论。
作者说:“每个众生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人能与别人共用一个世间。”
所以直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世间就是指一个人在世间的被世间调动起来的所有的思维意识。而且还着重说明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但是他不说是指自我意识,偏说成就是所谓的佛陀说的“世间”这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在于他因此而可以解说“每个众生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人能与别人共用一个世间。”从而引起歧义和误导!如果我们用自我意识的概念去理解,那么作者就是说每个人都是有独立的精神意识的,所以找不到有两个具有相同思维的人。这说法没一点神秘感了的。然而作者这样一伪装起来,偷换了概念后说成是世间,就让人感觉是高深的佛法了的。
作者偷换概念后就以为可以否定两点了,一是否定人与人之间是具有共同思维的逻辑理念的,否定人与人之间具有共同的心理与文化基础联系的;二是否定人外部世界具有自在和规律性。这是一种阴险的隐秘的否定。作者以此用世间说法就可以大方的名正言顺的去说了,而不会让愚昧的人去挑剔起被他暗中否定了的东西,可以大张旗鼓地去灌输他的理论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