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大汉天子文集 > 评《灭苦之道》——苦圣谛之八章精

评《灭苦之道》——苦圣谛之八章精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请注意里面的一句话(所谈论的缘生法,仅限定于每一个众生本身的生命流程,正法只解决生命自身的问题,不去处理‘宇宙最初形成缘由’这类疑惑。)

作者的这个缘生法还是个特殊的缘生法,只是每个人自己的缘生法,指明只针对个体特例。而不是适合全宇宙物象解释的,只是合适于人类生命个体自修中的缘生法!但是又随后说——(如果每个众生都能完善地解决自己生命中的一切烦恼,那么整个宇宙万法都不再造成任何困扰。)意思是指,这个泡泡吹破灭后,那一大锅粥也没有了的。阿q式佛爷洋洋得意地笑:“我就是不恼不烦!看你宇宙还能把我怎样?就算把我烧成了灰,我也是不恼不烦!没有我了之后,你宇宙还能有吗?你宇宙就只是因为我和你缘生了才出现的。笨呆。”

(何谓无明?无明就是无知、不明白、迷惑。一个举世公认为天才的聪明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生命的真相,他就仍是个无明的人。

在南传相应部同一经的经文中,对无明的解说就只是简要的:于苦、集、灭、道的无知。

在五阴诵与六入诵的经文中也提到:没有实际了解体证五受阴、六入处的真相就是无明。也可以再加上:没有实际的了解、体证缘起法的真相就是无明。)

作者却拿“生命”这概念与“五受阴”这概念作为比较,视之为一相对概念!真是大跌眼镜。五受阴明明就是指生命的全部活动了的,包括所谓的物质和精神活动。又何来“生命”这概念与之比较?真是见字起义啊。五受阴就只是文字上的五受阴了的。“事实上生命根本就是由五受阴组成。”作者原话也是作自我矛盾。

4、六入处

摘录作者原话:“何谓六入处?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何谓触?六触身----形容感官所接收到的讯息引起众生的注意及反应。何谓受?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何谓爱?三爱----欲爱,对五欲功德的爱着,也就是对人、事、物等外在境界的爱着。色爱,对自己色身的爱着。无色爱,对自己感情、观念等受、想、行、识的爱着。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取是执取,一种不肯妥协的坚持。欲取:执取五欲功德,也就是对外在境界的执取,凡是寻求对感官直接刺激的满足,乃至实际付诸行动去争取眼欲看、耳欲听、鼻欲嗅、舌欲尝、身欲触的满足,都属欲取。见取:对见解、看法的执取,它执取的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自己内心所设定的一些概念:戒取:对禁忌、迷信的执取,也称为戒禁取。诸如此类因与果没有实际关联的信仰,都可称为戒禁取。我取:对自我意识的执取。爱尚仅只是保留在内心的恋着,取则是种主动的、积极进取的坚持力量。众生对取的坚持,正是延续无常、苦、无我的生命现象的动力,令众生在喜怒哀乐、忧悲恼苦中翻滚、轮转,永无止期。何谓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有是存在、具备的意思,生命的存在必须具备三种不可或缺的条件:生存环境、身体机能及精神作用。三项条件一应俱全,生命现象便不容异议地存在于世间了。何谓生?生是一期生命的开端、一生经历的肇始。何谓老死?老是生命的末期,各种生命衰竭的现象逐渐呈现。死则是这一期生命现象的终结。

色从眼入、声从耳入、香从鼻入、味从舌入、触从身入、法从意入。六类资讯由六种感官的神经系统(六处)进入后,才能和众生发生关系----触。这种六境进入六处产生六触的作用就称为六触入处。藉由六入处这些感官接收外来资讯,才能生起六识身(识受阴)。根、境、识三事和合作用生出六触(生命对境界的六类反应)。触的作用引生出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受、想、行受阴)的活动,受、想、行、识加上能够接收六境讯息的六根(感官属于色受阴),便合成完整的众生、完整的人。”这些概念摘录在这里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掌握一些佛法里的名词解释的知识,我无它意。写这一篇简评,不只是为了批驳作者宣传的所谓灭苦之道,而还在于提高自己的学识和给其它读者也提供一些佛法知识。

作者在这些篇章里绕来绕去的搬弄了一大堆的感官概念,我评道,如果作者还在,我真想问一问的:“你既不承认唯物论,又不承认人有灵魂,那么你说的这个感官是谁在操作?你说灭神论,否定人的感官是上帝在操控、也否认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在起作用,说教的是这感官自动受物信息刺激而自动操作,这是机械论!而且它又不是一个完整的机械论!甚至你认为的这部机械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意志,就只是一堆有相同零件却没能显现共同功能的混乱物,所以它的存在才绝无意义!就如你分析的这世界毫无意义那样!你的机械只是一堆废物。”

作者对无明的解释其实就是一句话:“不明白我说的这个正法的人就是无明,管你是谁?”

作者为何说人们对自己生命的真相无知?也确实没有几个人是可能承认自己就只是身体感官的奴隶的,也没几个人会相信自己的感官就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机械零件。不过倒是有很多愚蠢的佛子相信了作者偷换的一大堆佛法概念。

6、苦

总评:我阅读并且评论了灭苦之道一书前言及第一部分苦圣谛之八章,得出的总评就是,作者的这个学说是种哲学假设并且远离了佛门!(属于现象学范畴)通过强调“我慢”“世间”和“五受阴”这些概念来绕弄佛法高深!我慢说的其实就是指人的泛意识,而所谓的世间就是指人的自我意识,五受阴说的就是指一个人具有的质能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其中四无色阴分别指人具有的接受幸福的感受能力(受受阴);人具有的记忆流和意识流的所谓有印象能力(想受阴);有逻辑思维的能力(行受阴);有认知能力(识受阴),然后错误的把人的感官当作了主体论,而否定了人,从而把人只看作是一大堆的感官游戏。通过所谓的正法,把一种只强调通过个人自己想明白了所谓的“灭苦之道”而就能达到涅槃的灌输主义思想作为了正法,从而否定了传统佛法里的功德报应和善力因果论,实在是危害佛门!若是有更多的没有接触过传统教义佛法的佛子们接受了这门理论,我担心以后就演变成个邪教了的,因为它宣称个人自修验证、而又拒绝去成就善力功德,靠禅坐入定易于走火入魔,而面对世界所谓的荒诞虚无和人的也绝对非我,一大堆的感官作主体的游戏规则,这门教义很容易让人产生对社会的厌离情绪,虽然作者说了不主张自杀,然而自杀行为恐怕却要漫延。作者所说的法只是制造了让人更经济和廉价于去奉行自己的自私利己主义思想罢了,这是我的最严厉评论。

当然,以上评论都是我一家之言,而且绝大部分是出于使用了一种逻辑推理辩证法,因为本人所学佛法知识也还待于提高,是故承认本评论可能会有失当之处,敬请有志者也能指出让我戒免之。

5、缘生法

作者在详述所谓的缘生法时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我根据他文本中的意思作个概括——所谓的缘起法就是指缘起的法则和参与缘起的各部份,就是说,生命存在只是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就叫缘起现象。意思是指待缘而生的特性,生命这种现象没有实质的内容,必须借助因缘条件的相互作用才能存在,假借条件而暂时存在,所以叫因缘所生之法。(我也只能给他的这个假说确定为现象学了)

作者解释的这个生命现象是基于一个动态概念上的“缘起”所谓的缘起就是指一种随机性的混沌性的即时性的存在流,就象是在煮一大锅粥,没有人知道那个冒出来的泡泡和那个泡泡会碰在一起就呯的一声同时破灭了!而我们的生命就是那个不知什么时候会和那个泡泡一起冒出一起破灭的泡泡。整个存在都是一大锅糨糊,而且还是煮得起了泡泡的那种。

当然,若我们就只是泡泡就好了,也就不用思考下一秒肚子可能挨饿的问题了!作者没有能够看到生命并不是一只只瞬间熄灭的泡泡,因为这些泡泡会自己交配并且生育出另外的小泡泡的!作者想象生命个体的时间就算有百年长也不过相对于历史无限时间来说,就是一个泡泡的存在。可能没想到有一种细菌甚至不吃不喝几百万年也可以苏醒后再生存。所以这个泡泡是否只是一种缘起的?作者无法解说。传统的缘起说是一种因果律下的因缘之起,再加上三生轮回的功德报应说,所以传统的缘起说虽然也把人生看作是个泡泡,但是这个泡泡还是可以越吹越大,并且破灭后还可以再生出泡泡的,作者这个大泡泡就是一吹即破,破了就是破了,再没有什么了!破了之后就连那一大锅的粥也没有了!

作者是这样说的——(佛陀所谈的缘生法倒是相当扼要,它们只包括了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十二种状态。)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