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新纳粹佛学《灭苦之道》一书之4
由此我们可以按照作者的说法重新用更清晰的语言定义一下这五受阴了的——五受阴可分为色受阴和无色阴,分别代表人的物质和精神的二元性。色受阴指人具有的质能与运动;无色阴指人具有的四种精神能力:有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有意识流和记忆流活动的能力;有逻辑思维能力;有认知能力。
作者说的这句话“人就是一种不断纳入和积聚五受阴或(五取蕴)的过程。可以说成“人就是不断的有物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这是废话!x个人都知道)
我们绕来绕去的就是被作者绕入了一些佛经名词中去了的。
想受阴:想受阴是呈现在心中的影相、是脑海中的印象,不论是单纯的印象、复杂的印象、无有止尽的妄想纷飞、或根本记不起一点印象!全都属于想受阴的运作。
“行受阴:行是造作的意思,整个生命的活动都是造作、都是行。行专指思惟、筹量、决议等属于意志的活动
“识受阴:识是辨认、识别的功能,举凡一切认识、辨别的能力都属于识受阴。
”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整理出作者的意图,作者是承认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其中物质部分叫作“色受阴”包括四大的新解释:质能与运动。而精神部分则叫无色阴,包括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与识受阴。
由此构建一种解说——人就是一种不断纳入和积聚五受阴或(五取蕴)的过程。:“色、受、想、行、识是组成生命的五种机能,生命只是色、受、想、行、识五种功能的交互作用。不断纳入、积聚色、受、想、行、识这种生生不息的活动,就称为生活。”
“色受阴:四大是地、水、火、风,这是佛法中的常识。地指物质、水指聚合、火指能量、风指运动。这四大明指着五受阴中的色受阴,一般的说法是身体,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由这四大所组成。并且它是无常、是苦、是不断改变的一种现象”
要注意的是,作者在解释色受阴时也把四大中的水解释成聚合,风解释成运动;而把地解释成物质,火解释成能量。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能够理解的这受受阴指的是人的“自我生命价值意义中的认同意识”!即是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人为什么感觉苦?按我的考察,那是因为人有一个自我价值认同的意识,当他的生命自我价值被社会赋予意义、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后,他自己就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也就是幸福感觉。而乐只不过是幸福感觉中的一种。苦则是一种自我否定或自我毁灭的意识,是一种经受自己与他人或它物或社会的意识流冲撞后引起的一种意识流解构,而生理上的苦则只是一种扰动或干涉。
我的解释能全面解释人的一些特殊心理状态,比如有的人在感觉到幸福时却是身陷痛苦的事情中时!两个同命鸳鸯一起同甘共苦却感觉得到幸福。
想受阴被作者解释成仅指一种意识流或记忆流?就只是一个人的想法。
行受阴被作者解释成一种逻辑思维!而识受阴又解释成人的一种认知能力。
总的来说,四无色阴所解释的就是人具有的四种精神能力:有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有意识流和记忆流活动的能力;有逻辑思维能力;有认知能力。
> 这些概念的解释自是很有意思的,首先质能合一已经是人所周知了的常识,所以物质和能量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是概念的指称不同;而聚合和运动这两个概念又是一样的!因为聚合就是一种运动。
佛教在传统上解释四大皆空时,所指的地火风水是指四种元素,这是从物质的形态本源上去定义的,四个概念具有并列关系,并无矛盾。但是经作者这样解释后,四大就不是本源了,因为质能概念是从物质自在属性上定义的,而聚合与运动是从物与物的关系上去定义的,这是两种并行概念。
“除了色受阴,生命中还有四种非物质的功能,分别是受、想、行、识四无色阴”
“受受阴:感觉的功能称为受受阴,在受受阴的范围内总共只包括了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