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京华烟云 > 第二十六章迁新邸姚家开盛宴试对联

第二十六章迁新邸姚家开盛宴试对联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得而——拉他飘一飘

得而——拉他飘一飘

可想象而知的是,这两个重复尾句若是由一个好合唱队唱,会是很美的小调儿;但是他们一家人所表演的全仗着那个妇人和姑娘卖弄风情的姿态和那个男人与男孩子的调戏动作,而且表现得也嫌不充分。倒是那个姑娘和她弟弟的声音在春天的空气之中,畅快可喜,听着满好。

歌唱完了,鼓又打起来,小姑娘走到外面的一小片地上,向空中接连迅速扔出三把尖刀,用手接得十分巧妙。那片地有五尺宽,可是由观众那边看,小姑娘似乎是立在水边上,每个人都替她提心吊胆。小姑娘的眼睛丝毫不停的望着空中的尖刀,她用手一边扔一边接,从容镇静,显然是毫无困难。

曾老太太说:“这位小姐是谁?”她觉得此女子突然脱颖而出,乃大声喊问。

姚先生说:“她是我内侄女儿。才十五岁。对得好!”红玉夺得状元旗,自是毫无问题,她父亲大为得意。这一个下联儿还不仅是十分自然而已,而且更适于眼前的情景,并且后面有很深的哲理,意思是看戏的人本身也在演戏,而正被水对面的伶人观看。因此,后来姚先生就把红玉的佳作做为下联儿,连同自己的上联儿刻成一副对联儿,悬挂在暗香斋。

阿非在水那边儿十分激动的喊:“外面有打把式卖艺的。

叫他们进来好不好?”

丽莲也喊:“一个小子,一个姑娘。真好看哪!”姚先生问曾老太太要不要看,老太太说:“为什么不要?

经亚正在想:“将夜为书,将书为夜”他说:

“但愿我能把这一句的下联对出来。这一句是:

“‘通宵达旦’”

“达”字下头再按“旦通宵”显然不行。

莫愁现在说:“这句怎么样?——

我见过。孩子们愿看哪。”

姚先生吩咐叫进来,不久卖艺的从戏台的后门儿进来,出现在台上。原来是阿非发现两个山东孩子,姑娘大约十三岁,她弟弟八岁,由父母陪着。他们原在街上卖艺。在一家家门前表演武艺,每次敛取几文铜钱。他俩的母亲两只裹得难看的脚,裤子的两个裤腿口儿用带子盘在腿腕子上,背上背着一个孩子。父亲拿着一个小梯子,一个手敲的鼓。女儿穿着旧紫小褂儿,肥袖子,那种式样十年前就已经没人穿。两只脚虽然裹着,但是移动起来十分灵便。脸很粗糙。

大家隔水观看时,看见阿非与丽莲和卖艺的人正在畅谈。曾太太说:“现在的女学生,见了人一点儿也不害臊。”

红玉对这种批评静静的听着,一言不发。红玉和丽莲而今在同一个教会学校念书,这种教会学校都以教学生英文出名。曾先生虽然有偏见,反对基督教和一切洋东西,在这件事情上让了步,送他的女儿进了教会学校,因为在政府办的学校,由于思想混乱,纪律荡然,而在教会学校,至少还教训学生尊敬老师。曾太太比她丈夫,对时代潮流倒更为了解,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做现代的女子。一旦进了教会学校,中文是必然忽略的。但是红玉和丽莲之间却有一个不同之处,红玉仍是中国旧式家庭的女孩子,敏感而心细,丽莲完全学了现代的派头儿,任性自由,像鸭子下了水。

卖艺的表演以一个滑稽的乡村古代舞开始。父亲打鼓,全家四口分为两对,相向站立,唱一个短歌,伴有动作,有时女人向前,有时男人向前,用手指头指女人,唱的是同一个重复的收尾句。

“‘白云隐塔塔隐云。’”

姚先生说:“不坏,第一联写景,是从平处往上看,下联写景,是从立处往上看。不过不太合适,说高山上有塔才适宜。”

莫愁说:“爸爸,您没有看水里的倒影。水里的云影是被水里的塔影遮住。”

红玉这半天一直静悄悄的,不断思索她的下联儿。虽然她也在教会学校念书,她天性喜爱中文,有文才,一直浸润在中文里。她的下联儿是:

“闲人观伶伶观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