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地缘大战略 > 第一章地缘政治学的历史与观念

第一章地缘政治学的历史与观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打败法国之后,各国政要聚集在维也纳商讨新的欧洲均势。奥地利后来的首相梅特涅是一位均势的高手。他在维也纳会议上主持建立了“欧洲协调”体系。中欧300多个日耳曼小国被合并为30多个,成立了松散的邦联。合并后的国家大小适中,既能够抵抗法国入侵,又不至于威胁欧洲安全。这时的奥地利已经不再是强国。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普鲁士和俄国成为欧洲的重要力量。俄国向中欧逼近,德语国家掌握了欧洲大陆均势的主动权,先是奥地利,后是德国。从1815到1914年的百年间,欧洲大体上保持了和平。百年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分别由梅特涅和俾斯麦两人奠定基础。他们的国家都是德语国家,争夺对德意志民族的领导权,最后是普鲁士打败了奥地利,并把奥地利排除在统一后的德国之外。在对外政策上,两国的思想非常接近。

在维也纳会议时,梅特涅是奥地利帝国的外交大臣(1809-1848)。他后来担任首相(1821-1848)兼任外交大臣。他在大学学习期间就接受了欧洲均势的思想。先是作为一位外交官,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先后担任驻普鲁士和法国公使。在反法同盟中,他是一个主要的组织者,但在战败的时候,他又能成功地笼络拿破仑,保护奥地利的利益。战后,他与英国和法国签订秘密协议,对付俄国和普鲁士可能的威胁。梅特涅对内是一个专制主义者,在1848年革命时辞职。他先逃亡到英国,后来又回到了奥地利。这个时候,奥地利已经衰败,在1866年普奥战争中失败。次年匈牙利自治,奥地利帝国变成奥匈帝国,转向巴尔干地区发展,终于触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奥地利战败,一个庞大帝国的版图萎缩成现在的奥地利。

在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欧洲协调制度就是各国在安全问题上合作。维也纳会议之后,建立了四国同盟和三皇同盟。前者由英、普、奥、俄组成,其目的是压制法国再次扩张。后者少了英国,由普、奥、俄组成,号称“神圣同盟”因为这是三个神圣的君主专制国家,之后其他几个君主制国家也陆续加入。基辛格认为:“神圣同盟是维也纳和会最值得一提的创举。”享利?基辛格:大外交,65页,海南出版社,1997年。同盟不仅是国际合作,还要维护各国国内的制度。

在欧洲大陆,均势思想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一(1461-1483年在位)时期产生。那时,统一的教权和皇权在欧洲大陆衰落,世俗国家崛起,大小林立,你争我斗,正是产生纵横家的时候。法国是欧洲最早出现的民族国家。在1453年,法国赢得与英国打了一百多年的战争,把英国势力几乎完全驱逐出法国。百年战争结束之后8年,路易十一即位为法国国王。他再接再厉,加强王权,通过战争、和谈、婚姻各个击破,兼并贵族的领地,大致奠定了法国现在的版图。法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与神圣罗马帝国争夺大陆的权力,而英国不再是它的敌人。在宗教改革出现之后,法国陷入教派分裂和宗教战争。这时的哈布斯堡家族是一个帝国,它控制的领土从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到荷兰,几乎完全包围了法国。法国成为欧洲的“中国”——它必须突破包围圈。红衣主教黎塞留在担任法国宰相(1624-1642在职)时,建立海军,成立贸易公司,向海外扩张。黎塞留在三十年战争中支持新教徒,共同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并在1635年促成法国参加了战争。当战争在1648年结束时,哈布斯堡王朝和神圣罗马帝国被严重削弱,德意志地区遭受严重破坏,法国俨然已是欧洲强权。

黎塞留在1642年临终前推荐马扎然继任宰相(1642-1661在任),继续推行他的内外政策。在黎塞留之后不久,法王路易十三也去世了。在一年的时间中,法国的国王和宰相都换了人。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即位时年仅5岁,马扎然是他的教父和宰相。路易十四号称“太阳王”在他的统治下,法国进入鼎盛时期。马扎然在其中居功甚伟,他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这个条约奠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黎塞留的重商主义政策也得以继续。马扎然的权势一直维持到他生命结束。他像黎塞留一样死在任上。路易十四的时代这时才开始。

当路易十四在1661年3月取得了对法国政府的全面控制时,欧洲的形势特别有利于一个决心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欧洲的国王。(法国)挑动葡萄牙人去反对西班牙人,挑动马扎尔人、土耳其人和德国的王公们去反对奥地利,并挑动英国人反对荷兰人,而同瑞士各州签订的1663年重要条约则加强了法国自己的地理地位。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97页,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年。

在马扎然执政时期,法国陷入投石党内乱,路易十四也要出逃。乱党得到西班牙的支持。在恢复了国内秩序之后,路易十四的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西班牙。他联合英国对抗西班牙——这时虽然已经开始衰落,但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西班牙的鼎盛时期在腓力二世(1556-1598在位)统治的前期。腓力二世的父亲查理一世(carlos1,不是在1649年革命中被砍头的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1)兼有西班牙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查理一世先后从他自己的外祖父(1516)和祖父(1519)那里继承而来。腓力二世只继任西班牙国王,却拥有西班牙、尼德兰、西西里、那不勒斯、米兰以及全部美洲和非洲殖民地。腓力二世娶英国玛丽女王。玛丽女王死后,伊丽莎白女王登基。腓力二世向伊丽莎白求婚未果,决定入侵英国。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西班牙失去了欧洲强权的地位。

法王路易十四的母亲是西班牙国王菲力三世的女儿、腓力二世的孙女。1660年,路易十四娶腓力四世的女儿、腓力三世的孙女玛丽-特雷莎(1638-1683)。这场婚姻是法国打败西班牙后和谈的结局。1700年,腓力四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去世。他因家族近亲繁殖而没有后代,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查理二世把王位传给路易十四的一个孙子,是为腓力五世。法国还趁机入侵尼德兰(西班牙领地)。英国不能容忍法国独霸欧洲,与荷兰结成反法同盟,普鲁士等多个国加入同盟。于是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英国于1704年占领直布罗陀至今。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不再。以上仅是政治婚姻之一斑。可见欧洲各国王室力图通过复杂的婚姻关系维持均势,血缘关系加深了皇室成员对地缘政治的理解。但亲属关系不能免除权力之争和战争。欧洲各国王室之间的婚姻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婚姻一样,都是政治联姻。他在大陆上开疆扩土,法国边界向东部扩展了许多,终于招致反法同盟的对抗。法国的大国地位... -->>

中国正在“摸着石头过河”军事问题或许有保密的必要,不能让外人知道,尤其在实力和自信心不足的时候。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较容易被感知的方面,中国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战略倾向。

在另一方面,详尽的国家战略不是特别重要。历史总有许多偶然,不会按照人们的美好设想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依据一项事先制定的大战略(grandstrategy)大战略是比较详细、全面的国家发展规划,不限于经济内容,也不仅是一两句口号,尽管这样的口号对指明国家发展方向是非常有用的。“国家战略”和“大战略”在此可互换使用。而发展起来的,今后大概也不会有。即便如此,框架性的国家战略是极其必要的,尤其在国家的转型或动荡时期。一个国家没有发展方向就很容易走上岔路。大战略可以为国家指明发展方向,在公开的讨论中不断修改和调整,并获得民众对发展方向的认知和支持。在研究和讨论国家战略的过程中,许多模糊之处得到明晰,不足之处得到改正。对大战略的公开讨论可以培养民众的公民责任。一个国家有公民责任感的民众越多,责任感越强烈,国家的基础就越雄厚,前景就可能越美好。国家的强盛就是在偶然之中由这些有责任感的公民推动的。满足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意图的希望倒在其次——但绝非不重要。

均势的三种模式

国与国之间的状态有战争与和平两种,包括冷战与冷和平。战争的种类有很多,和平也有不同的和平。就其原因而言,和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罗马治下的和平(paxromana),即一个强大的帝国主导着国际关系,控制着发动战争的权力。罗马治下的和平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天子脚下的和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因为诸侯是天子分封的,诸侯的权力来自天子。天下有道时,天子不仅发起征伐,也制定礼乐(类似现代的国际行为准则)。罗马治下的和平也不同于现代国家垄断国内的暴力,因为它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国家使用暴力,也不能让其他国家接受自己的军事行动都是合法的。有人声称冷战之后的世界是美国治下的和平(paxamericana)。美国的权力不是来自道德或法律,而是军事和经济。美国的海外干涉不是为了维护正义,或是利他(虽然有时会间接产生这两种结果),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和威望。

国际和平的另一个原因是均势。均势是在一个区域内或全球范围内,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拥有对另外国家或国家联盟的明显军事优势,因此不敢轻举妄动发动战争。均势在欧洲的历史上发挥过很大的作用。欧洲有几个大国,它们的人口、面积、发展水平,乃至文化都没有悬殊差距,比较容易通过建立某种组合来互相牵制。几个实力相近的国家是均势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欧洲的俄国是个例外。俄国的发展水平落后,但是通过人口和面积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劣势,使它有能力参与欧洲的大国游戏。均势一旦被打破,欧洲就会爆发战争,或者战争的结果证明原来的均势只存在于一般人的想象之中,有眼光的战略家已经看出其中的破绽。欧洲之外没有良好的均势条件,因此均势很少是其他地区传统的国际关系状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地位以中欧(主要是德语区)的分裂和战乱为代价。法国刻意维持中欧分裂。只要德意志各诸侯国不能统一,法国就减少一个强劲对手,在欧洲大陆遭遇挑战的几率就小很多。

强国的均势是“唯恐天下不乱”路易十四以“朕即国家”闻名于世。他的四处出击政策引起各国组织反法同盟,使法国的扩张受到限制。在他之后,法国走上了下坡路。路易十四在位72年,他死的时候儿孙两代人都已亡故。继承人是他的重孙。像曾祖一样,路易十五(1715-1774在位)即位时才5岁。在他幼年时期,执政的先后是奥尔良公爵和红衣主教弗勒里。新国王上台之后,法国与英国保持了近20年的和平。然后,法国又有了大国之梦。由于海军较弱,集权的体制又缺少灵活性,法国在海外扩张中不敌英国。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法国屡次被英国打败,失去了加拿大的殖民地。法国又反过来支持美国的独立运动,借以打击英国。在对印度的争夺中,法国也不敌英国,于1763年完全放弃了印度。英国独占印度,以印度为在亚洲扩张的基地。路易十五也留下一句名言:“在我之后,(哪怕)洪水滔天”一说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所言。另一个很少被采用的解读是:“在我之后,(将出现)滔天洪水。”

路易十五也很长寿,直接继承人是他的孙子路易十六(1774-1792在位)。在路易十六统治时期,王权长期截流形成的“洪水”终于破坝。大革命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也给炮兵军官波拿巴?拿破仑带来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法国革命为欧洲各民族点燃了独立和自由的希望。以革命为号召,拿破仑在欧洲大陆大肆扩张,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王国。但法国的道义优势随着拿破仑称帝而失去,领土的扩张则破坏了欧洲的均势。欧洲各国多次结成反法同盟。法国几乎被孤立,但在北美有一个盟友,法国支持美国的独立,牵制英国在欧洲的行动。为了获得和巩固独立,美国也需要法国。为了给英国制造强大的敌人,拿破仑把路易斯安娜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出售给美国(1803),使当时美国的面积扩大了一倍,实力大大增加。拿破仑在1815年彻底失败。此后的法国再也不能称霸欧洲大陆了,反而一再受到普鲁士或德国的侵略。

b?均势的欧陆模式与英国模式

在均势受到破坏,而某一大国治下的和平尚未到来时,很容易爆发战争。均势通常是在战争各方打到精疲力竭之时得到恢复。在过去数百年中,欧洲没有产生过大国,最强大的国家总是受到牵制。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原因是战场不在它的国土上,使美国尽得渔翁之利。美国维持均势的方法也与欧洲不同。

a?均势思想的发展

均势是“权力均衡”(balanceofpower)的简称。至少需要三个国家才能形成均势。它们中的几个合作或联合,以期制约、抵消它们认定的来自另外国家的威胁或潜在威胁,在国家间达成某种平衡,保证没有某国拥有控制乃至毁灭其他国家的能力。均势不是稳定的状态,它总是处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发生了剧烈变化,均势就会被打破。如果占有优势的国家推行强权政治,其余各国可能为维护均势而卷入战争。马丁?怀特指出“均势”这个术语是含混的。他总结了“均势”的五种含义,其中两个分别又有两层意思。他实际上给出了七种含义:(1)权力均匀分布的状态;(2)权力应当均匀分布的原则;(3)我方实力略胜于对方的优势状态;(4)现有力量分布状态,或任何可能的力量分布状态;(5)大国维持均势的作用;(6)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趋向均匀分布(这一条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7)国家体系的同义词。马丁?怀特:权力政治,117-123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原书在1946年第一次出版时只有68页,怀特用了他最后的20年来修改和扩展这本书。怀特于1972年逝世之后,赫德利?布尔、卡斯滕?霍尔布莱德予以扩充。中文版译自修订后的版本。

强势国家经常把它的优势等同于均势,其他国家却不会这样看。均势和优势本来是不同的,但从不同的立场去判断力量对比的状态时,它们是可以互换的概念和态势。

怀特说:“权力模式的思想使我们能够从地理的角度对国际政治进行概括。在更抽象的层面上,我们可以用均势的思想解释国际政治。这样,我们不是将国家视作棋盘上的棋子,而是天平两端的砝码。”权力政治,169页。原译把“砝码”译作“重量”当是误译。引文径改。无论是棋盘、天平或是杆秤,只描述了地缘政治的一个侧面。其实,均势更像是一杆秤,而不是天平。秤的平衡与天平的不同,不要求两端的重量完全相等。由于杠杆作用,较轻的秤砣可以与更重的物体保持平衡。在地缘政治中,杠杆可以是坚定的意志、出色的外交、虚张声势、讹诈等多种因素,而地理条件的重要性不亚于前面这几条。均势总与地理有关。基辛格就是几乎不加区别地把“地缘政治”当作“均势”使用。尽管如此,要维持均势,各国彼此之间的悬殊仍不能太大。如果在某一地理范围内,无论是全球还是区域,一国或一个国家集团对其余各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该范围内就不能产生均势,从而不可避免地形成霸权,无论霸主是否有意拥有霸权,都会被“黄袍加身”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