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地缘大战略 > 第一章地缘政治学的历史与观念

第一章地缘政治学的历史与观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如果我们眼见德国正在赢得战争,我们就应当帮助苏联,而如果苏联正在赢得战争,我们就应当帮助德国,以此让它们尽可能多地彼此杀戮。纽约时报1941年6月24日。转引自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2页,约翰?加迪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四年后,这位参议员以副总统职务接任去世的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并获得连任。他就是哈里?杜鲁门总统(1945-1953在位)。美苏之间的冷战在他执政期开始。杜鲁门的思想在美国并不独特。乔治?凯南也说过类似的话。凯南的政策更加主动:

我们在世界的敌对或不可靠的势力中间确立一种均势:在任何必要的地方使它们彼此争斗,确保它们在彼此冲突中消耗。出自1948年12月凯南在国家军事学院的演讲。转引自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29页。

美国和英国一样享有岛国的优势。当欧亚大陆上发生战争时,美国可以静观其变,然后再决定站在哪一边,以及何时加入战局。但是,美国又与英国不一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与欧亚大陆及周边岛国建立了多个军事同盟。这些条约彼此牵连,与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不同,却接近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并更向前迈进了一步,制定了“先发制人”的战略。部分原因是美国在欧亚大陆上有大量的军事存在。它的海空军分布在欧亚大陆之上以及四周(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关岛、夏威夷群岛、迪戈加西亚岛,等等)。现在美国的军事已经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再加上美国的军事盟友也是军事大国,因此,美国在全球都占有绝对的军事优势。美国的国际战略至少有两重目标:其一是遏制任何潜在的挑战者,中国因其庞大的人口和快速发展成为第一选择;其二是防止盟友摆脱美国的号令——失去盟友就会使美国失去在欧亚大陆的立足点。没有了立足点,美国对俄国、中国等大陆国家的遏制也就失去了用力的支撑点。在欧亚大陆上制造国家间的猜疑、不满和对立,则能取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遏制了潜在的挑战者,又整肃了队伍,迫使盟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周围。所以,在欧亚大陆各国之间制造危机是美国的根本战略。

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美国一样,都是为了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而主动卷入战争。每次英国都比美国更早加入欧战,因为英国距离欧洲大陆更近,选择范围更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陷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最终仍然放弃了绥靖政策。希特勒曾认真考虑过入侵英国,最后因为纳粹空军没有摧垮英国而作罢。

从以上介绍可以得知,均势观念从形成之初就已经大致有了两种不同模式:一是大陆模式,一是岛国模式。法国是欧洲第一个民族国家,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围之中,因此最早产生了均势的思想。自路易十一之后,法国时常怀有帝国野心,屡遭挫折而不甘失败。在拿破仑战争和普法战争中两次被打败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急剧下降,在地缘政治游戏中处于被动。19世纪有两种均势模式分别以英国和德国两大玩家为代表,虽从欧洲早期历史中发展而来,却与法国无关。基辛格总结说:

十九世纪的势力均衡体系有两种模式:帕默斯顿、狄斯累里所主张的英国模式,以及俾斯麦模式。英国模式是坐等势力均衡受到直接威胁后,才挺身介入,而且几乎永远站到弱者这一方。俾斯麦则设法防止挑战发生,它主张尽可能与许多国家建立密切关系,建立交叉重叠的盟国体系,并进而用影响力让竞争者的主张温和下来。大外交,773页。

这是一个简要而准确的总结。基辛格只说“俾斯麦模式”不说“德国模式”原因是俾斯麦的政策在德国没有继承者。基辛格一向推崇俾斯麦。英国模式与俾斯麦模式的区别是岛国和大陆国家地缘环境差别造成的。大陆国家与其他国家没有地理间隔,因此没有条件坐等均势遭到破坏,必须及早做出安排。在俾斯麦退休之后,德国从均势的维持者变成了破坏者,两次挑起战争,两次战败,失去了德国统一时争取到的大片土地和众多德意志人。这是德国决策者们的最大失误。他们完全忽视了德国不具备打破均势的地缘政治条件。德国处在大国的包围之中,本不应轻举妄动。

岛国的均势也有不同。英国和日本都是狂热的殖民扩张国家。英国的殖民地在远离本土的地方,在美洲、非洲和亚洲,不会对欧洲大陆的均势产生直接影响。日本的殖民企图是早熟的,在它还不够强大时产生。日本不能远行,远方也没有空白的土地。日本只能侵略它的邻国,它的文化母国。日本的侵略战争打破了本地区的均势,美国参战不可避免。否则,美国不仅将失去在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的利益,夏威夷和本土的西海岸都将受到威胁。而且美国也是一个扩张中的国家,不可能不战而退。

在法国战败之后,扩张成性的俄国成为欧洲的最大威胁。在19世纪,俄国从北到南向波兰和土耳其方向扩张,占领了大片土地。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亲自率团参加维也纳和会,各国头面人物对他的评价都不高,认为他疯狂而虚荣。会议期间,俄国已经成为防范的主要目标。不过,参加和会的英国外相卡斯尔雷与梅特涅持有不同意见。

卡斯尔雷身为远离冲突现场的岛国的外相,只打算对俄国明显的攻击采取行动,而且一定要攻击威胁到均势才会有所反应。梅特涅的国家却在欧洲心脏地带,冒不起这种风险。大外交,67页。

法国衰败后,欧洲大陆的部分权力逐渐转移到普鲁士。普鲁士原来是条顿骑士团国家。在第三代国王腓特烈大帝(1740-1786在位)期间,普鲁士成为欧洲强国。在首相俾斯麦(1862-1890在位)的策划下,普鲁士各个击破,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于1871年统一了德意志各邦。奥地利被排除在德国之外,法国从此一蹶不振。俾斯麦小心地不去触动其他欧洲大国的神经,强调德国已经心满意足,再没有领土要求。德国统一没有打破欧洲大陆的均势,而俾斯麦设计了复杂的均势,使欧洲大国能够彼此牵制,尤其是孤立法国,不对德国构成威胁。俾斯麦退休之后,德国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复杂外交,俾斯麦的“大陆政策”让位于咄咄逼人的“世界政策”德国要求得到“阳光下的地盘”俾斯麦竭力维持的均势遭受破坏。英国本来无意与德国为敌,也被德国逼向敌对。如基辛格所说:“均势很少是来自刻意的安排,反而常是为了阻止某一国扩张的野心而形成的结果。”大外交,47页。德国在给自己树立敌人。

俾斯麦和梅特涅犯了相同的错误。他们在国内实行强权统治,压制反对派,拒绝政治制度改革。以他们的权势,本来可以使君主制国家更加开明一些。他们在国内没有安排均势,只有加强专制。国内的不稳定限制了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辗转腾挪。不过,他们的专制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没有弥漫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奥地利和德国的社会没有被窒息。两国的科技和学术都非常发达。德国在科学技术和制造业方面更是当时世界的领先者——这是德国能够挑起世界大战的基础。在俾斯麦去世之后,僵硬的制度终于给德国和欧洲带来了巨大灾难。在国际竞争中,英美的地理位置让它们拥有更灵活的选择,可以等到最后均势被破坏。在另一方面,英美两国始终占有制度优势。它们接受了大批从德国和奥地利逃出来的难民,难民中有许多科学家和学者。他们不全是遭受迫害的犹太人,还有为了良心而出走的德意志人。

在百年战争(1337-1453)中战败之后,英国基本上退出了欧洲大陆,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个较弱的岛国。为了保证安全,英国成为大陆均势的维护者,防止出现可能对英国构成威胁的大陆强权。英国尤其不能容忍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遭受侵略,因为那里是登陆英国的出发点。同时,英国没有偏安一隅,困守孤岛。百年战争之后不久就是地理大发现时期,英国迅速走上海外扩张之路,从岛国变成日不落帝国。

c?均势的美国模式:辐辏

美国是欧亚大陆之外的一个“岛国”“维持均势的政策尤其适合于超然于大陆竞争之外的岛国”权力政治,116页。但美国一点都没有超然于大陆之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均势制造者,也是最大的均势破坏者——取决于某一均势范围是否对美国有利。每一个均势范围都必须由美国发挥杠杆或中枢作用,其他国家则互相对立,或彼此孤立。这样,这个范围就离不开美国。即使在欧洲,美国也不能容忍建立独立的欧洲军队。朝鲜半岛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但韩国仍依赖美国驻军,而三八线南北的长期敌对显然有美国的很大功劳。在中东,以色列必须依靠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才能够对抗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而阿拉伯国家为了对抗以色列,也离不开美国的支持。根据美国和以色列在2007年8月16日签署的国防援助备忘录,在此后10年中,美国将向以色列提供3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而在此前的10年中,美对以的军援是240亿美元,新的军援增加了25%。这是美国对以色列40年军事援助的继续。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宣布将向沙特阿拉伯等6个海湾国家出售价值至少200亿美元的武器。美国还打算在未来10年内向埃及提供13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样,美国制造并维持着中东的均势,使对立的双方都依赖美国以和另一方抗衡,同时也孤立和弱化了该地区不服从美国的国家,如伊朗和叙利亚。真是一箭双雕。

在另一方面,如果某一范围内没有美国的势力,那么美国就会制造混乱,打破团结,把自己变成这个均势的参与者和维持者,使各方都离不开自己。最明显的是拉美。大国普遍使用“分而治之”的伎俩,大英帝国最为老练。在英国人离开的地方经常会发生血腥冲突:印度与巴基斯坦、印度与中国、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伊拉克与科威特,还有非洲的许多地方。在香港回归中国大陆之前,英国也在香港制造分裂和纷争,以民主的名义使香港与大陆出现对立,以便它上下其手。

大英帝国已经日薄西山。美国出色地继承了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这份遗产。台湾海峡是一例。台湾是一个小岛,很难和大陆抗衡。在美国的帮助之下,台湾凭借一道海峡与大陆对峙。虽然两岸没有爆发战争,但都付出了巨大代价。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从海峡两岸同时获利。美国需要保持台湾在军事技术上对大陆的优势,以弥补台湾在军队数量和纵深上的不足。而为此,美国只需出售较落后、甚至被淘汰的武器,如基德舰和柴油潜艇等。由于在技术上领先很多,美国的均势政策可以长期维持下去。但问题是,台湾能够负担得起吗?大陆将始终占有武器和士兵的数量优势,技术也在提高。台湾的防御压力会越来越大,如不缓和,最后只落得为美国服务。

在台海问题上,美国绝不会轻易放手,哪怕引起一场大战。坐山观虎斗是美国的一贯政策。1941年6月,在德国向苏联发起闪击战之后,美国的一位参议员提议说:

英国产生均势思想的时间比法国略晚。在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在位)统治的前半期,英国外交政策一直由首相托马斯?沃尔西(1475-1530生卒)制定和执行。沃尔西与法国的黎塞留、马扎然、弗勒里都是高级僧侣,最后都升任红衣主教。那时,欧洲的国际政治还没有完全脱离宗教色彩。沃尔西是英国均势思想的创始人。英国先是反抗大陆强权法国。1512年教皇组织反法的“神圣同盟”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先后加入。后因帝国日益强大,英国与法国讲和。1520年,亨利八世渡海去法国访问,却与法王弗朗西斯一世闹得很不愉快。于是,亨利又转而与帝国结盟。在帝国与法国的战争中,英国支持帝国。1523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支持下,沃尔西竞选教皇失败。沃尔西告诉亨利八世,英国没有钱打完这场战争。得到国王的允许后,沃尔西与法国讲和。1525年,在英法讲和之后仅六个星期,神圣罗马帝国大获全胜,俘虏了法王弗朗西斯一世,把法国势力赶出了意大利。因为退出了战争,英国没有分享到胜利果实。从此“亨利再也不能影响欧洲均势的天平了”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上,482页,新华出版社,1985年。然后,亨利八世看到沃尔西在用很多钱建教堂,因此很不满意。沃尔西在去世前一年失宠,病死在被押往伦敦塔的路上。

在统治的后半期,亨利八世自己操作外交。因为他的离婚事件,英国教会于1534年与罗马教廷分裂,奉国王为宗教领袖,引发了天主教和新教之争,国家有分裂危险。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在位)在她的姐姐之后即位,时年25岁。伊丽莎白要应付法王之弟、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她以前的姐夫)等权势人物的求婚,或与他们讨论婚事。为了保证各方平衡,伊丽莎白一直独身。她不想因接受某一个人的求婚而得罪其他人,为英国树敌。此外,她还要在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维持平衡,以免英国出现欧洲大陆上那样的分裂和屠杀。伊丽莎白即位之后重用杰出的政治家威廉?塞西尔(1520-1598生卒),一直到他去世。她的另一位得力干将是弗兰西斯?沃尔辛厄姆(1530-1590生卒)。沃尔辛厄姆是一位老练的外交官,曾担任驻法国大使。最重要的是,他为英国建立了一个高效的间谍网。英国国内反对派的阴谋,欧洲大陆强国的计谋,伊丽莎白都能及时知道,事事处于主动地位。

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开始向海外扩张。女王在1578年向一名英国探险家发布特许状,允许他占领“野蛮的异教徒的土地”这时的英国海军还不是西班牙舰队的对手,伊丽莎白支持英国海盗袭击西班牙商船,掠夺西班牙本土和殖民地港口,造成了很大破坏。另外,尽管英国的财政困难,但仍用金钱支持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的叛乱。与伊丽莎白大约同时的西班牙国王是腓力二世(1556-1598在位),他的统治前期是西班牙的鼎盛时期。西班牙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强国,也是英国的最大威胁。英国海盗的袭扰迫使西班牙向英国宣战。西班牙人的战术还是地中海时代的,船员跳到敌人的船上作战。英国舰只装备了射程更远的大炮,因此避免近战。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遭到风暴和英国海军的双重打击,损失了一半。这是女王统治期间的最伟大的成就。

伊丽莎白没有后代。她死后,都铎王朝结束。继之而起的是来自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议会的权力继续增长,但国王坚持“君权神授”因为征税等问题,国王查理一世与议会发生冲突。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砍头。1653年,奥利弗?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信仰天主教的国王,议会邀请荷兰的威廉和玛丽到英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这就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经过这一段动荡时期,议会民主制度在英国确立下来。立宪君主制的英国显示了更大的扩张能力,领土范围迅速增加,从英格兰到大不列颠,再到日不落帝国。但英国不是没有受到过威胁。在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期,法国两次有征服欧洲大陆的趋势。为了生存下去,欧洲各国多次结成反法同盟,而英国都是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1692年,英国歼灭了路易十四准备进攻英国的舰队。1805年,英国海军将领霍拉修?纳尔逊又一次消灭法国舰队,再次保护了英国本土免遭入侵。在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达一个多世纪,在海上无人能敌。

在19世纪,除了德国统一战争之外,欧洲大陆基本维持了和平。英国没有干涉德国统一,因为俾斯麦的政策是克制的,没有破坏欧洲大陆的均势。这段时间是英国的“光辉孤立”时期。唯一的例外是英国联合法国共同支持土耳其反抗俄国,抵制俄国向地中海方向扩张。这就是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又称东方战争。主要战场在黑海北岸。那里是欧洲的边缘。英法联手是因为它们在近东的利益不容染指,因此需要堵住俄国的出海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奥地利和普鲁士结盟反对俄国。它们向俄国施压,逼迫它从南欧向后退。奥地利的得罪俄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种子。俄国战败后转而向中亚和远东扩张,中国将深切感受到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