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的天然边界
但是,以和平为导向的政策也同样需要向海洋扩张。向西太平洋推进可以加大中国的防御纵深。当一个超级大国可以在台湾海峡部署航母舰队,直接威胁最繁华的沿海城市时,中国的安全没有保障。只有中国能够加大防御纵深,增加预警时间,才能减少对国家安全的威胁。随着军队的机动性和远程打击能力的提高,中国不需要迫近敌人才能实施打击,但是,在抵近敌人时候打击的烈度最大,威慑力也最强;防线越远,预警时间也就越长。如上所说,因为航运安全难有保障,中国需要提高打击报复能力,对中国利益任何较小规模的侵犯都将导致冲突升级,使得任何阻断中国航运的企图都严重得不偿失。
岛链上的各国生活着许多华人。自明清以来,中国往往把东部的国界限制在海岸线上,自我设限。人口的压力迫使东南沿海的一部分人向东南亚(南洋)移民,但官方不仅不能提供保护,反而歧视这些移民。欧洲人来到南洋之后,把华人作为劳力。总体来说,他们对华人是排斥的,因为华人在商业方面是强有力的竞争者。直到20世纪后期,南洋华侨饱受排斥,屡经屠杀。即使如此,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仍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华人社区。在抗日战争中,许多南洋华侨回国抗战,并付出了生命。
由此可见,中国在海洋上的局势与在陆地上是一样的,都是处于被“包围”的状态。如何“突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德国、俄国都有类似的困境,他们的突围都不成功,最后导致整个国家的失败,至今不能恢复元气。二战爆发前的日本受困于资源短缺,也想突围,也失败了。当然,日本当时的困境是它的侵略造成的。这几个后起工业国家的教训是,仅仅依靠武力的“突围”是不可取的,因为越是努力突围,招致的反抗和对抗就越大。区域一体化可以化解对抗。一体化需要的时间长,却更稳妥,成绩更巩固。为此目的,中国国内需要更多的改革,才能更具魅力。对于中国,岛链不是地理的约束,而是地缘政治的限制。地缘政治是可以改变的。在中国的倡导之下,如果各国能够把岛链(主要是面积大、人口多的第一岛链)纳入一个共同市场,以此为起点建立一个和平之弧、繁荣之弧、文化传播之弧,那么,环节紧凑的第一岛链对中国将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如同地中海之于古希腊一样。中国对这些岛链国家同样重要。第一岛链所面对的欧亚大陆大部分的海岸是中国的——也是其中最有活力的海岸,内陆纵深最大的海岸。
由于环环相扣的岛链,中国东部的大海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和邻国之间的内陆海。
在历史上,中国外海多台风,而且外海各岛屿上的文明程度较低。因此,海上航行有很大的风险,却没有很大的收益,这是阻碍中国走向海洋的主要原因。中国大多数王朝都不鼓励贸易,民间的海外贸易最为可疑,受到更大的抑制。因为气候莫测以及心理因素,中国古代皇帝宁愿沿着海岸线挖掘大运河,也要避开海洋。中国在海洋上的“边界”是由自然条件限定的。现在,这些障碍或边界都不存在了,但地缘政治的障碍却非常大。
中国有1?8万多公里海岸线,似乎有很好的条件成为一个海洋大国,其实条件并不优越。中国东部、南部之外的海洋是世界上岛屿、海峡最密集的地方。这些岛屿分属多个国家,有些自成岛国。一些岛国距离大陆很近,中国与它们有岛屿和领海纠纷。美国的驻军更增加了局势的复杂性。因此,这些岛屿和海峡对中国构成了极为复杂的地缘政治挑战。中国不是一个濒临太平洋的国家,因为西太平洋和欧亚大陆东海岸之间有一个过渡,这就是第一岛链。诸多的岛屿如蜿蜒的山脉,彼此相连,形成一根链条,锁住了中国的海疆。中国走向海洋,首先遇到岛链形成的地缘政治“边界”它们可以被用来封锁中国,阻止中国的大洋通路,把中国遏制在大陆上。要走向大洋,岛链是中国必须突破的屏障。
东亚近海海域以及太平洋上的岛屿大致都是南北走向,对大陆海岸形成包围的岛链。一般认为,中国的外海有三条岛链,其中距离中国最近的、最严密的是第一岛链。关于第一岛链包括哪些群岛,并无一致的说法,但总是距离中国最近的那几个群岛。本书认为,第一岛链从萨哈林岛开始,经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又称婆罗洲(borneo),即中国古史中的渤泥,73?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三大岛,分属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三个国家。到苏门答腊岛。苏门答腊岛与欧亚大陆的马来半岛之间有狭窄的马六甲海峡,海峡中有个小岛值得一提,即新加坡。在这些大的群岛和岛屿之间,还有许多较小的岛,而日本、菲律宾、印尼都是岛国。中国船只走向大洋,必须经过几条狭窄的海峡,很容易受到封锁和攻击。在那里,海盗都可以制造相当大的麻烦和损失,更不必说装备优良的岛国海军了。
在第一岛链的北端,萨哈林岛、日本群岛与大陆海岸(其中一部分是伸出的朝鲜半岛)合围成日本海。日本海的各海峡窄而浅,近似于一个内陆海。中国在日本海没有直接的出海口,图们江入海前的最后一小段(约15公里)是俄国与朝鲜的界河。封闭的日本海是中国外海的一个缩小版。日本北海道岛与俄国萨哈林岛之间的宗谷海峡(拉彼卢兹海峡)最窄处43公里,最浅处50米;北海道和本州岛之间的津轻海峡最窄处18?5公里,最浅处130米;日本九州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朝鲜海峡之中有对马岛,其中日本一侧的对马海峡最窄处41?6公里,最浅处50米。在朝鲜海峡的南北两端,日本和韩国(韩国是第一岛链的一部分)都有实力可观的海空军,而且都有美国的驻军。以海参崴海参崴在海洋和陆地两个方向上都缺少纵深,不适合做俄国的军港。为基地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受到极大限制,只有日本海的第四个出口鞑靼海峡才是安全的。因此,俄国需要更多地使用堪察加半岛南端的基地,不过,那里靠近北极圈,气候条件恶劣,远离腹地,补给成本高。中国面临着与俄国类似的海上困境,或许略好一些。
即使在今天的非洲,疟疾仍是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与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unicef)在2003年公布的数字,全世界每年仍有100多万人死于疟疾,其中9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的卫生和医疗条件明显好于非洲,大概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了,但仍不能完全避免疟疾出现,而在此之前,对疟疾同样束手无策。全球现在每年仍有5亿人感染疟疾。除非洲之外,中南美和东南亚、南亚也受疟疾的侵袭。在中国边界以南、东南亚的几乎全部和印度全境,现在仍是疟疾的高发区域。
热带疾病造成南北方的地理隔离。不仅在中国如此,瘴疠也影响到了欧洲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北方蛮族是德意志和法兰西。他们向南入侵意大利的时候遇到了瘴疠。从阿尔卑斯山上流下的水在罗马附近形成了大片的湿地和沼泽,滋生多种疾病。
夏秋两季流行于罗马城内及其附近的热病,便是从奥托大帝到路易四世时代日耳曼诸帝之努力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通常叫作“罗马”热病或疟疾是一种周期性的发热,据认为是由蚊子传播的血液毛病所致;而对这种间发性的热病,古代中世纪的药都无济于事。如果那时知道奎宁,那些时代的历史就会极为不同,许多人的宝贵生命——比如但丁的——就会延长。詹姆斯?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438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引文为原书第138页的注。但丁(1265-1321)死于疟疾。奎宁大概在1632-1639年之间从美洲传入欧洲。
当时,罗马和意大利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帝国的皇帝要去罗马接受教皇加冕。如果没有阿尔卑斯山和疟疾的阻挡,帝国皇帝可能就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对各城邦施加严密控制。如此,意大利文艺复兴就不会出现,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将完全不同。我们今天的生活将黯淡许多。同样对意大利感兴趣的还有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发现了意大利,时间在西班牙人发现新大陆之前不久。富庶而文明的意大利魅力无限,吸引着北方的野蛮人。从路易十一开始,连续四代法国国王入侵意大利,都遭到失败。这次阻挡法国人野心的是欧洲复杂的地形和由此产生的众多力量中心。法国的冒险在16世纪中期结束。
拿破仑时期的西方医学已经比较发达,也有了金鸡纳。但欧洲许多人对鼠疫和疟疾的... -->>
第一岛链的中间点是台湾岛。台湾岛与海南岛同是距离中国海岸最近的两个大岛。其北是琉球群岛,冲绳是美国的一个大军事基地;其南经过两个较小的群岛(巴坦和巴布延)之后是菲律宾群岛,美国的前殖民地,现在的军事合作伙伴。菲律宾群岛的巴拉望岛、苏禄群岛,几乎没有疏漏,连接到加里曼丹岛,该岛的南部属于印度尼西亚。除了马六甲海峡之外,南海还有几条海峡通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如巴士海峡、巽他海峡。不过,它们同样受到岛屿的控制,而且,在正常情况下商业价值较小。台湾岛是中国最有希望首先打破第一岛链的环节,一个与大陆统一的台湾岛将成为东亚沿海各国的贸易中心。
一般认为,第一岛链止于马六甲海峡。在自然地理上也许是这样。在地缘政治上,第一岛链延伸到马六甲海峡以西。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这两个群岛与缅甸的南部海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合围,在它们中间形成了安达曼海。西去的船只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安达曼海之后,仍须穿越海峡才能进入印度洋。印度蹲在马六甲海峡的西端虎视眈眈。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属于印度。这是英国殖民时期的遗产。印度正在加强它在群岛上的军事基地。在非常时期,印度的海空军可以封锁狭窄的马六甲海峡,或在海峡以西拦截船只。所以,中国必须把安达曼海以西的两个印度群岛看做是第一岛链的组成。
其余两条岛链没有像第一岛链那样形成严密的链条。第二岛链比较完整,从堪察加半岛以南开始,经千岛群岛、小栗原群岛,沿着日本群岛的东侧到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在以上这些群岛东部,并列延伸的是世界上最深的几条海沟,海底地形非常复杂),然后经过加罗林群岛,到达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东部各岛,以及印尼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共有的几内亚岛,然后再向南到达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自成一个大陆,也可以看做是世界上最大的岛,位于印度尼西亚以南。澳大利亚以印尼为安全屏障,在印尼有强势存在,如在东帝汶等地调停、维和。关岛是美国的军事基地,也是第二岛链的地理枢纽。美国正在把关岛建设成一个攻击出发点和战略补给中心,可以部署攻击核潜艇、航空母舰、两栖登陆艇、战略轰炸机,打击范围覆盖东亚。第二岛链曾经是美国西进和日本东进的冲突线。1941年底,日本军队先发制人,偷袭珍珠港,然后把美国军队赶出了菲律宾群岛。美国很快发起反攻,两军在太平洋上逐岛争夺,战况惨烈。美国最终取得胜利,把军队部署到了大陆和第一、第二岛链上。日本彻底战败,失去了新攫取的西太平洋控制权,它的本土上也被驻扎了大批美国军队,在政治上成为美国的附庸。
在第一和第二岛链以东,太平洋中部和南太平洋,还有几条南北中国的海上岛链向的群岛,但它们不能彼此相连构成完整岛链。从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经夏威夷群岛、南太平洋的诸多群岛,到新西兰,被模糊地称为第三岛链。实际上在南太平洋上有不止一条群岛链。夏威夷群岛是第三岛链的地理枢纽,也是整个太平洋的地理中心。与此类似,印度洋的地理中心迭戈加西亚岛也是美国的军事基地。美国通过夏威夷群岛掌控着太平洋。这一条岛链对中国的影响不大。中国能够在太平洋,尤其是西太平洋,建立预警系统就应该满足了。
为了打破第一岛链的束缚,仅仅与台湾统一是不够的,中国还需要在岛链国家中寻求坚定的盟友,与岛链之外的大陆滨海国家保持盟友,以减少岛链在限制中国方面的重要性。但是,除非中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否则即使在第一岛链附近,中国也不可能做到确保海上航运的安全。至于在更远的地方,比如索马里发生的海盗事件(在2008年下半年尤为猖狂),中国派遣了军舰护航,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欧洲、印度发挥了它在印度洋上的作用,印度军舰击沉了一艘海盗船。维持一个全球合作的态势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的利益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都有分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疟疾的区分还是不很了了。来自北方干旱地区的人们进入潮湿地带之后,对瘴疠的免疫力尤其低下。1799年3月,在领兵征服巴勒斯坦的时候,拿破仑在雅法遇到了这个问题。他说:
通过沙漠的行军是非常使人厌倦的,而从异常干燥的气候转入潮湿多雨的气候,对士兵健康也是有影响的。设在圣地僧团僧院里的病院已不够用。有些病人入院后一昼夜就死去了。有些人把鼠疫症看做某种被称为淋巴腺肿块的恶性疟疾,全军都处于恐慌之中。发布了严格的命令:士兵们在洗劫城市时所掠夺来的一切东西,毫无例外地予以烧毁。在医院里,当恶性疟疾流行时,每次都采取了类似的预防措施。拿破仑文选下,198-199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在雅法之战中有一件轶事。拿破仑躲过了一劫。一颗子弹在他头顶之上数厘米的地方飞过,在打落了他的帽子之后,打死了站在他身后的一位上校。拿破仑的身高不足1?58米,而那位上校比他高出整整20厘米。这是拿破仑第二次碰到这种事了。见该书第196页。可见历史是由许多偶然事件组成的。
那时的法国医生仍不能区分鼠疫和恶性疟疾。雅法是地中海东岸的一个港口,其“潮湿多雨”只是相对于沙漠地区而言。其实,雅法的年均降雨量只有508毫米,比北京的600多毫米还少,远远没有中国南方湿润。广东省的平均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岭南更在2000毫米以上。因此,与中国军队在南方遇到的艰险相比,法国军队在巴勒斯坦染上的疾病不算严重。况且,法国军队有优势:那时的西方医学已经比较发达了;通过地中海的补给非常便捷,大大减少了士兵的体力消耗;在干旱的巴勒斯坦,流行病的地理范围很有限“只要部队出发远征,疾病就消踪匿迹了”拿破仑文选下,200页。雅法的降水主要集中在11月到次年5月的冬季,而中国(不仅在南方)的降水则多在夏季。高温加高湿最容易滋生疾病。在经过巴勒斯坦向埃及的远征中,法国军队一共损失2750人,其中近一半(1300人)死于疾病。拿破仑文选下,263页。拿破仑认为“疾病是最危险的敌人”“宁可打一场流血很多的战斗,也不要把部队安置在不卫生的地方”以上两句引语分别出自拿破仑书信集第11卷第9105号和第22卷第18041号。转引自j?f?c?富勒战争指导,43页,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在多雨的南方,没有人能够躲开湿气。
c?东边的限制:海洋和岛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