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的天然边界
清朝起源于东北。蒙古人是满族最早的同盟,他们一起打进关来,占领了全中国。作为一个民族,满人的故乡在东北。但是,作为一个王朝,清朝的根据地在整个北方。他们不可能像明朝那样把防线设在长城。为了保护北方的侧翼,才有了向西北的发展。虽然满人不是游牧者,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很接近游牧民。因此,清朝的扩张也是顺理成章的。康熙时完全收复西域。南疆本来在准噶尔的控制之下,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兆惠平定大小和卓木的叛乱。清朝统一了天山南北路,设伊犁将军总管两地。如果准噶尔不向东侵略北蒙古,清朝大概也无意向西。这是从汉朝起对西域征服的完满结束。格鲁塞说:
乾隆的吞并伊犁与喀什噶尔标志着从班超时起十八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在亚洲所追求的计划的正式实现,定居人对游牧人,农田对草原的反攻。草原帝国,588页。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史记?六国年表。“孰”熟。
司马迁判断的根据从大禹开始,到他的汉朝结束。今天看来,这个事实一直到20世纪仍然有效。共产党的力量在陕北积蓄,从东北向南发展,最后占有全国。西方一直是中原权力的有力争夺者。在周朝、秦朝、汉朝三个相连的王朝,统治中心是渭河流域的关中。关中已经是偏西的地区,剩余的西方范围不是很大。西方与北方相似,都是游牧部落的天下。直到秦朝,西部的主要威胁来自今天的甘肃一带。到了汉朝,西方就更扩展到西域了。那时吐蕃还没有兴起。到了唐朝,因为吐蕃的入寇,西方又向西南扩展。可以说,中国对西方地理的了解是为了应对安全挑战。西汉向西域的扩张从河西走廊开始。
公元前170年代,月氏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走,迁到今天塔吉克斯坦一带。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试图说服月氏与汉一起夹击匈奴。他的使团先被匈奴扣留了10年,然后又遭到月氏的拒绝。月氏人的生活很好,他们不想报仇了。在回国的路上,张骞又被匈奴抓住。被拘留了一年多后,他趁匈奴内乱逃回。这段出使时间长达12年。从张骞的经历,可知汉朝与西域的道路都被匈奴控制。张骞又上书武帝,建议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夹击匈奴。前115年,张骞从乌孙回国,于第二年去世。丝绸之路从此出现。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开始向西域发展势力,与匈奴争夺同盟国和土地。
河西走廊是西域与内地的交通要道。其北是沙漠,其南是高山。据载:“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今甘肃省山丹县有焉支山。相传,山下的霍城遗址是霍去病屯兵之处。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过焉支山1000多里,一年两次大破匈奴。匈奴浑邪王投降,匈奴势力退出河西。他们哀歌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焉支山所产之物即胭脂。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郡,后来又设张掖、敦煌和武威三郡,为“河西四郡”余英时说:
由于河西的归并,汉朝成功地将匈奴和以南的羌人隔开,还能直接进入西域。正如此后的历史充分显示的那样,河西成为汉朝在西域军事活动的最重要的基地。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422页。引文所出的第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作者是余英时。
对中国的海上威胁时断时续。最早的一次是在唐朝,日本入侵朝鲜半岛。明朝时则有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倭寇骚扰海疆。在清朝初期,对清廷的海上威胁来自郑成功。从1840年开始,海上威胁大于北方的威胁。今天,对中国最大的危险仍来自海上。根源之一是中国长期把自己限定在陆地,没有向海外扩张。从明朝以后很长时期内,中国官府禁止向海外移民,歧视、迫害移民及其亲属。其中原因似乎有点令人困惑。其实,孟德斯鸠解释得很清楚:“专制主义把臣民当做奴隶看待,出国的人则被看做是逃走的奴隶。”论法的精神上,212页。一个相对自由民主的制度可以保证社会的活力和流动性,而活力是扩张的最强大的动力。
中国没有成为一个海洋文明的国家,固然有儒家文化轻视商业的影响,但也许更多是由亚洲东海岸的地理和气候决定的。岛国则不同。英国是航海的国家。英国的殖民扩张不受本国海岸线的制约,在全球都有殖民地。大英帝国因此号称“日不落帝国”日本在开国之初就走上了扩张道路,1859年攻虾夷(在今北海道),1875年勒令琉球王停止向中国朝贡,然后就走向大陆。
在中国和俄国为西部伊犁的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俄国派了23艘军舰来中国东部沿海炫耀武力。1880年,戈登查尔斯?乔治?戈登(1833-1885)是英国军官,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来中国,战后随英军到上海防范太平天国,1863年起指挥“常胜军”并与李鸿章熟识。因战功,清帝任命戈登为提督,赏黄马褂;英国提升他为陆军中校。戈登回英国,又去了印度。清廷请戈登来协助防御俄国人。正文中的话是他在天津对李鸿章说的。但这次他在中国的时间很短。戈登后来在苏丹喀土穆战死。向李鸿章提出警告说,只要政府设在北京,中国就不能和任何头等强国开战,因为大沽炮台很容易失陷,使北京门户洞开。徐中约:1880年戈登在中国,载太平洋历史评论,卷23第2期(1964年5月)第147-166页。转引自剑桥中国晚清史下,11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因此,戈登认为,中国只能寻求和平。1900年,八国联军果然攻陷大沽口,清廷下诏宣战。八国联军之战是这些所有殖民国家在东亚扩张的一个标志事件。它们在经历了各自的海外扩张之后,终于在中国,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来了。这些殖民强盗们从来没有这样一致过。
当初,北京在北方陆地上有险可守,还有长城,而面向大海则无险可守。在过去100多年中,首都北京两次陷入外国军队之手(1860年英法联军、1900年八国联军,都从大沽炮台入手)。首都南京面向大海也无险可守。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这不包括日本在卢沟桥事变后占领北平。这些军队都是从海外登陆而来。早在1950年代,中国已经能够扼守北京的海上门户。现在,从海上登陆入侵中国的威胁几乎消失了。但是,海上武器平台造成的空中威胁仍然存在,它们在距离中国较近的海域发射导弹,或起飞飞机。面对来自海上的威胁,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很不利。美国人也看出了这一点。他们说:
中国的边界易攻难守。漫长的海岸线容易受到海上的攻击。与美国的潜在战场不同,中国最有可能的潜在战场在国内,而不是海外。thegreatwallandtheemptyfortress—china?ssearchforsecurity,p10,andrewj?nathan,roberts?ross,w?w?norton&company,1997?
控制了河西走廊之后,张骞被匈奴扣留的麻烦就不会再有。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西域有连绵的沙漠和不大的绿洲。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那里很难聚集起大规模的军事力量。但西域是北方大草原的侧翼,从那里可以牵制北方游牧民的南下,又可以联系中亚国家。有了西域,就把关中平原的防线向西推出了数千里,增加了首都的防御纵深。
从张骞开始,汉朝在西域的发展就带有很浓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西域小国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龟兹和楼兰都曾杀大汉的使者。傅介子在出使大宛的路途上,在龟兹攻杀匈奴的使者。回国后,他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班固。霍光要他去楼兰。公元前77年,傅介子设计诱杀楼兰国王,把楼兰在汉朝留学的王子立为王。楼兰改名为鄯善。龟兹道远,还没有受到惩罚。常惠曾经随苏武出使匈奴。当他受命出使乌孙时,因龟兹曾经杀大汉的校尉,他要求顺道攻击龟兹。汉宣帝不许,但霍光私下允许他“便宜从事”公元前71年,常惠组织西域多国部队向龟兹进发。龟兹王说是先王受贵人所误,本人无罪。于是常惠斩杀那位贵人而归。6年后,龟兹王来朝。
公元前60年,汉朝基本上平定了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在丁零、乌孙和大汉的打击下,公元前57年,匈奴分裂为东西两部。东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西匈奴的郅支单于向西逃亡到康居康居(康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即粟特(sogd),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到费尔干纳盆地一带,首都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在康居东部的楚河流域驻扎下来。郅支先与康居国王建立密切关系。接着他四处出击,势强之后杀康居国王嫁给他的女儿。西域副校尉陈汤担心郅支单于“必为西域患”他与西域都护西汉在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东汉时治所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甘延寿谋,提议发屯田吏士击之。延寿支持陈汤,但要求上报中央。陈汤反对说:“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汉书?陈汤传。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他趁延寿久病之机“矫制”发诸国兵,延寿被迫同意。他们长途奔袭至匈奴城下,杀郅支单于,把他的首级送到长安。甘延寿、陈汤两人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陈汤传。
在王莽时期,西域陷入混乱。班超出使鄯善时,攻杀匈奴使者,迫使鄯善归附汉朝。他继续征服西域其他绿洲国家。74年,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以陈睦为都护。第二年,焉耆、龟兹攻杀陈睦。汉朝在西域的屯兵都撤了回去。只有班超坚守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带),并且能够反攻,最终又一次平定西域。94年,班超率领西域诸国兵大破焉耆,杀其王,为陈睦报仇。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1年,告老返回都城洛阳后不久,即于102年去世。他的儿子班勇出生在西域。当北匈奴又一次在西域制造战乱时,朝廷接受班勇的意见,并任命他为西域长史。班勇击退匈奴,打败叛乱的国王,最终平定了西域。
在唐朝,西域的重要性一如在汉朝。唐朝在北方也面对着一个强大的敌人,这次是突厥。匈奴和突厥是两个接近的种族。同时,唐朝还受到吐蕃的威胁。强大的吐蕃不仅前出到今天青海和甘肃一带,还占领了西域的南部。唐朝征服西域的过程与汉朝有些类似,都有一些个人主义的英雄。他们的进取不仅是为了保护王朝的安全,也受个人勇气的驱使。
为了防守,中国必须把防线向外推,以减少遭受进攻的可能性。目前的安全局势不容乐观,中国仍处在包围之中。美国和欧盟在压缩俄国的势力范围。现代中国没有自己明确的势力范围,所以不如俄国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美国的挤压(欧洲在地缘政治上和中国的冲突很小)——尽管美国在中国的周边增强力量,把目标明确指向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被蛮夷包围。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大国的侵略和瓜分企图中生存,对被包围不是那么敏感。现在的包围者不仅军事力量优于中国,在地缘文化上面也占有优势。
在海洋上,美洲的东西两岸之外的岛屿很少,也很遥远。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由美国控制,如夏威夷群岛、关岛。美国的门外是一望无际的旷野,没有居民,没有人来和它争夺,它可以信马由缰地驰骋。中国则不同,只有东部一条海岸,海洋上岛屿密集,在这些岛上有好几个国家: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等。中国打开门就看到黑黢黢的森林,森林里住满了人,还与中国有土地纠纷,中国必须勒紧缰绳。这是中国不利的海洋形势,必须正视,切不可盲目扩充海军,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那样。
如果美国不能为盟国提供有效的保护,甚至它的亚洲驻军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美国将退出该地区。它在撤退之前会把日本从笼子中放出来,并可能挑起日本与中国的军事竞争。美国将做一位离岸平衡手,使中国与日本都离不开美国。这个做法是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也是保持均势的传统手段。日本和冲绳是第一岛链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日本不会永远依附于美国。中日两国未来的关系取决于两国决策者的战略智慧。
d?西边的障碍:沙漠和草原
辽阔的大草原把北方和西北方连为一体。对于农耕民族,草原和沙漠不是一个容易谋生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可以轻易穿越的地方。夏朝在建立初期的势力范围已经“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尚书?禹贡。从禹的征战范围看,这句话没有明显的夸大。此后中国的国土基本没有超过这个范围。草原和沙漠对中原农民构成了有效障碍。那时的“流沙”很可能在今天的甘肃境内,还不到新疆那么远。但很显然,流沙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明确的地理分界线。居住在西方的游牧民都被称作戎。因为战争、气候、游牧习惯等因素,古代西部人的迁移比较频繁。所以,有很多部落可以被称为戎。司马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