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地缘大战略 > 第五章欧亚大陆与中国的地缘环境

第五章欧亚大陆与中国的地缘环境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中国”:位于中间的国家

在本书前面,我们知道了中国是从“中国”发展起来的。现在中国又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中国”回到了西周和西周以前的局面,面对与那时类似的挑战。然而,一个极为重要的不同是,这次中国再也没有了对自己文明和道德的自信。我们知道,这是失去了的。现在有几位说大书的教授或“学者”他(她)们不着边际地谈论历史和“国学”夸夸其谈,大言不惭,在学术上却没有成就。有几位的道德还受到广泛质疑。在这种风气下,四川的一位职业说唱艺人也被报纸誉为“国学大师”不奇怪,世道如此。

在一个放大了的世界中,中国仍然是一个“中国”在中国的周围至少有三个大国,分别在中国的北方、东方和西南方。大陆强国俄国正在复苏之中;海洋强国日本正在成为正常国家之中;介于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印度正在崛起之中。如果能解决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的领土纠纷,印度有可能成为一个海上强国,否则就会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摇摆不定。在这三个国家之外,美国正在中国四周巩固军事同盟,建立军事基地。中国周围还有一些力量在第二等级的国家正处于上升时期。韩国是一个;越南有很好的潜力。这两个国家都是半岛国家。在海上则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它们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并和越南、菲律宾一起,在地理上包围了南海,使南海成为一个有许多领海争议的地区。

亚洲的人口大国很多。这是因为亚洲有较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此外,引进了高产作物品种,例如,中国在明末和清朝期间人口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从南美传入了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这些作物可以比种植水稻、小麦养活更多的人。然后经历了农业革命以及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的显著改善。但是,亚洲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起步晚,长期保留了农业社会的高生育习惯。人口在这个时间差内大量繁殖。有利人口增加的因素是从欧洲传播来的,因此,亚洲人口众多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即使如此,亚洲的人口密度也并不比欧洲大。例如,中国的人口大约是英国的22倍,而面积却是英国的40倍。即使考虑到中国有很大的沙漠和高原,不适合人类居住,那么,去掉1/3面积,假设那里没有一个人,中国的可居住面积仍是英国的27倍,人口密度仍低于英国。英国的人口密度比德国、法国、意大利都高出一截。在欧洲,人口密度较低的是相对不发达的东欧。

与发达的邻国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密度也不算高。中国的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即使减少1/3的面积,中国的人口密度也远远低于日本。虽然中国许多地方的自然条件更恶劣一些,但英国和日本也都有很多不适宜居住的荒原和山地,它们的人口也都相对集中在某几大块区域。此外,发达国家有较好的绿化,为此要占去大片的土地。所以,以2/3的中国面积与这两个国家的整个面积做比较的方法是不公平,只是为了从另外的角度证明中国的人口密度并没有大到阻碍发展的程度。我们必须知道,在经济起飞之前,对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勤劳的、廉价的、受教育较少的劳动力,只有他们才能在全球分工中找到(被找到)位置。这一现象在中国最为突出。到目前为止,庞大的人口促进了——而不是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人口而言,妨碍中国今后发展的问题是人口素质,而非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与教育水平和财富的分配方式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官方对教育投资的欠缺和分配不均是人口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教育和财富分配是官方必须承担的责任,不应该推卸给百姓,百姓也无力承担。这个道理对亚洲其他人口大国也同样适用。

亚洲的“大国”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指人口和面积的大国,如中国、印度。它们的国际地位主要依靠人口和面积带来的规模优势,还没有进入以技术引领发展的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甚至很低。其二是指既有人口或面积优势,又有先进科技的国家,这样的亚洲国家目前只有日本一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的科学技术仍然缺少一些创造性,大多是精致的模仿和局部的改进。这是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主要原因之一。俄国算是小半个亚洲国家,也只是军工较为先进。所以,缺少科学和技术的创造力是亚洲所有国家的致命弱点。

在这四大组成部分中没有美国——它不是欧亚大陆国家。但是,美国在俄国之外的三大部分中都有很大影响。美国在大陆上没有永久的立足之地,它将是维持欧亚大陆均势的秤砣。美国在亚洲大量驻军,在每个角落里都有军事基地。美国占领着两个亚洲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半占领着另外两个亚洲国家(日本、韩国)。美国还是亚洲许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总而言之,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比所有亚洲国家还要显著。所以,亚洲至少有五个大国在相互竞争。这种复杂的态势使得亚洲的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米德认为:

亚洲的“三大”——中国、印度和日本——大致保持均势。其中任何两国都在经济和军事上强大到足以防止第三国称霸该地区。印度和日本可以取得对中国的均势。中国和日本可以取得对印度的均势。而日本称霸太平洋的梦想在1945年破灭。由于美国也准备保护亚洲的均势,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似乎不可能浪费时间和金钱来设法打破均势。洛杉矶时报,2007年10月14日。

欧亚大陆:世界最大的棋盘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端、太平洋西岸。这个简单事实是研究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出发点。

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都有过大帝国的历史,至今仍然在影响孑遗国家的思维。中国、蒙古、俄国、伊朗、土耳其、阿拉伯,等等,还有一些国家曾在短时期内建立过极不稳定的帝国体系,如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二次大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这些国家曾经有过的势力范围远大于它们今天的国界。历史不会被轻易忘记。无论成功与否,帝国的历史将会影响国家的地缘战略。

随着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欧亚大陆在地缘战略上的重要性似乎减少了。一个超级大国可以从另外一个遥远的大陆参与、干涉欧亚大陆的事物,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美国的参战改变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许还有结果。美国和它的盟国获得了胜利,战后美国成为所有发达国家的保护国。此后,美国在欧亚大陆参加了冷战时期最大的两场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支持阿富汗的反苏力量,最后迫使苏联撤军。在冷战之后,美国发动了两场伊拉克战争,最后占领了这个国家;空袭南斯拉夫,迫使它撤离科索沃。今天,美国仍在努力地围堵俄国和中国——它认为的潜在威胁和竞争对手——同时扶持一些国家与这两个国家抗衡。

亚洲是对中国最重要的一个大洲,因为中国就在亚洲。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它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也是最复杂的。亚洲的文明史最悠久,古老文明最多,也是所有世界性宗教的发源地。一些亚洲国家距离中国较远,从中国前往亚洲一些国家并不比去非洲、欧洲更方便。目前亚洲最发达的部分在东亚。因此,本书在讨论亚洲时,以中国为中心,以东亚为重点。

其实,亚洲现在不存在均势,而是美国一超独大。与其说美国“保护亚洲的均势”倒不如说美国在亚洲实行霸权。如果亚洲有均势,美国就不会有机会入侵伊拉克。米德认为,中国现在不可能,或许永远也不可能建设一个可以战胜美国、印度和日本三国军力总和的武装力量。米德的这篇文章是对亚洲局势的一个精彩分析。共同发展的亚洲杜绝了其中任何一国独大,从而产生称霸亚洲的念头。但在另一方面,群雄并起的亚洲也未必就是安宁的。

同时,米德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亚洲太大,地理太复杂,每个大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足够强大之后,称霸也不太可能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首选。除了“称霸”之外,在中国先秦时代留下的国际关系遗产中,还有“称王”在顺序上排在“称霸”之前。在中国古人看来,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战略上“称霸”是较低等级的行为。亚洲不需要霸主,也难以接受霸主。

日本不是世界大国,却是亚洲大国,是中国的近邻。在讨论中国的地缘环境时不可能避开日本。从中国的角度看,俄、日、印三个亚洲大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和中国有漫长的边界线,或在陆地或在海洋。它们把中国包围在中间,使中国成为亚洲的“中国”因此,中国面临的地缘环境在四个亚洲大国中最为局促。俄国与中国和日本相邻,俄日双方有领土争端(“北方四岛”问题);印度在地理上相对孤立,与俄、日都不相邻——在陆地上与俄国隔着巴基斯坦和中亚国家,在海洋上与日本隔着马六甲海峡和中国以东的海域。因此,印度与俄国、日本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最小,与中国的冲突最大。俄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它的欧洲部分,即使在空中交通发达的今天,也可以说距离东亚很远。在国力变得非常强大之前,俄国不会有很多余暇东顾。俄国和中国之间已经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两国在海上不相邻,又都面临着类似的国内问题和国际压力,因此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利益冲突。中国与印度、日本分别有陆地和海洋争端。印度对中国有许多不满和怨恨,日本则对中国非常警惕。

在俄国、日本、印度三国中,日本的经济最为发达,军事潜力最大。而且,日本在台湾海峡有很大的利益——这是俄国和印度都没有的。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是美国的军事盟国、美国在东亚的马前卒,最有可能被美国利用来对付中国。而俄国、印度都与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日本在经济上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文化上也曾努力脱亚入欧,在二战之后一直处在美国的掌控之中,但在地缘政治上,日本只能属于东亚。日本不能把它的岛屿沿水面线切断,装上涡轮增压发动机驶向美国。美国也不会喜欢一个离开了亚洲的日本,更不会欢迎在美洲新出现一个经济强国。对于美国,日本的地缘政治价值就体现在它的地理位置上。

即使不考虑核武器的“互相确保摧毁”亚洲国家也不具备建立地区霸权的条件。中、日、俄、印都没有足够的实力进攻和占领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土。甚至该地区实力次一级的国家,如朝鲜、越南、巴基斯坦等国,都能够给陆地入侵者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这都是经由实战证明了的。即使阿富汗、伊拉克这些更弱小的国家,虽不能有效地抵抗入侵,却有坚强的意志,使强大的美国及其盟国的军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另外,发起进攻者必定遭到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反对。因此,不会出现一个亚洲国家对另一个亚洲国家的占领,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吞并甚至一个较小的国家。但是,从陆地上向一个国家纵深发起短暂打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以色列已经多次这样做了;剧烈的边境冲突也有可能再次发生。对于亚洲的大国来说,将来最大可能的战争形式是局部战争,而不是总体战。至于空中和海上,仍然存在较大规模战争的可能,因为这是技术、战术和训练的对抗,优势一方的优势明显,可以大幅度削弱一个国家的实力,所冒核战争和全面战争的风险比较小。比如,美国可能在台湾海峡发起对大陆的行动。

亚洲可分为五大区域: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澳大利亚是赤道之南的一个大陆,也经常被当作亚洲国家。澳大利亚的多数人种和主流文化来自西方。在地理上,澳大利亚是东南亚的外围国家,距离中国比较远。亚洲有四个大国:中国、日本、印度和俄国。中国与其余三个大国为邻,但这三国却相距比较远。俄国只是小半个亚洲国家——虽然它的亚洲部分比欧洲部分大得多。东南亚和伊斯兰国家是文化比较接近的区域,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伊斯兰教诸国虽然信仰共同的宗教,却是由许多不同的民族构成的,主要民族有阿拉伯、突厥、波斯。这些民族都曾经建立过强大的帝国,进行过大规模扩张。历史必定会影响国家的政策。

在全球范围内,欧亚大陆潜藏着可能影响世界的最大变数。南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已经基本上为美国所控制,成为美国的后院。在数十年内,美洲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出美国的掌握。非洲国家比较弱小,一些国家被部落冲突撕裂,没有完全从部落走向国家。除了自然资源外,非洲很难引起外界的兴趣。如果从欧亚大陆之中看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就不能无视美洲和非洲,尤其是美国所在的美洲。巴西正在崛起,将来可能会分享美国在南美洲的利益和主导权。

美国远比当年英国更深地卷入大陆事务。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结果,美国具有许多优势:日本和德国是受制于美国的“半主权”国家,尤其是日本,在安全问题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通过北大西洋公约和日美安保条约,牢牢地把北约国家和日本捆绑在它的战车上。美国的优势不仅来自它自身,还包括它的众多盟友。虽然这些盟友对美国颇有微词,但在大战略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它的欧洲盟友要向东扩大欧盟和北约,以彻底解决欧洲的分裂和来自东方的威胁。虽然苏联解体了,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但作为华约的对手,北约仍在东扩。许多中东欧国家在文化、宗教上更接近西欧。冷战期间,欧洲国家以同情的目光看着这些国家,认为它们被文化上更落后的俄国人绑架了。在这些国家发生的事件证明了他们的看法: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1980年之后的波兰“团结工会”都要求获得更多自由。1991年苏联解体实际上开始于1989年的东欧剧变。东欧国家的价值观接近西欧,是西方需要解救、拉拢的对象。从根本上说,北约所要对付的是俄国的威胁。俄国仍然有能力毁灭整个世界。因此,北约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西方主导世界文明的发展已有数百年。现在,世界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东亚日益兴旺发达,与西方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东西方的力量对比正在出现变化。由于庞大的人口、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导致的贸易总量(大多来自低工资、低技术、高消耗、高污染的加工工业),中国在亚洲各国的普遍崛起中最为突出,遮掩了其他国家的光芒,仿佛中国在亚洲一枝独秀。这并非事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错误的影响是由宣传造成的。如果媒体在猛烈夸奖自己的时候,也不忘记介绍别人的成绩,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会可能更准确一些。其他许多亚洲国家也做得同样好——虽然是在较小的规模上。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能够和中国互相促进,互相增加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这是亚洲的共同利益所在。沃尔特?罗素?米德很看好亚洲(其实只是东亚和南亚。他没有提到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中亚和西亚):

在这个表中,孟加拉国是人口大国,土地小国;澳大利亚是土地大国,人口小国;日本是人口大国,土地面积只是中等;其余亚洲国家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土地大国,特别是在和欧洲国家比较的时候。做这个比较不是为了夸耀亚洲“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规模是祖先的遗产,今人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亦不足为恃。这两个对照表是用来说明中国所处的地缘环境。中国是有世界影响的国家,但这个影响来自规模效应,而不是来自中国在经济、技术、制度、文化诸多方面的高度发展。实际上,中国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几乎在所有方面。这是中国和西方大国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中国的邻国人口众多,如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印度人口已经接近中国。因此,中国的规模效应不得不打很大的折扣。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东亚地区的常态,各国正在崛起。中国不可能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的加工出口产品,今后必须保持高质量增长,勇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