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地缘大战略 > 第五章欧亚大陆与中国的地缘环境

第五章欧亚大陆与中国的地缘环境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中国在海上的地缘政治环境要好于俄国,但也受制于一系列海上邻国的制约。台湾岛和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岛屿,面积分别为3?58万和3?4万平方公里。在高速公路上驾车,只需大半天时间就可以环绕全岛一周。只不过海南岛与大陆的距离大约是台湾岛到大陆的1/3...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国的陆地和海洋上的两翼中国一般被泛称为东亚国家。其他东亚国家都有更精确的地理定位,如日本是东北亚国家,越南是东南亚国家。以中国之大,不可能以某一个角落来确定其地理位置。中国在地理上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东北在东北亚,新疆在中亚,内蒙古在北亚的南缘,西藏的南部在南亚,云南、两广、台湾和海南是东南亚的一部分,中国的其余部分才是东亚。这种划分不是字面游戏,中国的国土确实分别属于不同的地理和地缘政治区域。这些区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中国有必要建立各区域在国内的“地缘战略中心”更好地辐射中国对各区域的影响。贫穷的边境省区和边境城市不可能对邻国产生吸引力。

中国应该通过实力增长来改变“力量平衡”或均势,使之有利于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军队不会取得对其他地区大国的明显优势。欧亚大陆各国将保持微妙而脆弱的平衡,并受到美国的操纵。一个国家的大动作将招来其他国家的反制,于是大家都小心翼翼。美国扶持的国家和打压的国家又有不同,后者的活动余地更受限制。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多了一个制约因素,那就是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的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和投资。对外贸易的设计、原料和市场都在外面,受外部制约自不必言。投资主要是政府投资和海外投资。政府投资的效益低,甚至完全没有效益。比如,动辄数亿元、十多亿元的政府大楼遍布全国各地。政府投资更受腐败的侵蚀,经常损失惨重。效益高的海外投资对中国的贡献较少。除了税收优惠以及避税手段之外,在中国的生产是整个价值链的底端。但外资仍是中国经济的中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大大减少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选择余地。

现在中国太多地关注“崛起”问题。这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刻意追求,也没有必要热烈讨论。未来不可预测。只要中国发展,影响力和势力范围自然会扩大,进而改变地区乃至全球均势。为了维持这样的自然过程,中国首先需要确保竞争力、国内的公平与正义,以此带动军力的增加。到时候,任何遏制中国的防线都会不攻自破。如果经济崩溃——苏联是一个前车之鉴——遏制就会步步紧逼。中国宛若一棵树,终将生长得根深叶茂,任何阻挡她的顽石都将被挤破。这个过程未必需要直接的暴力对抗,均势的改变可以是一方力量相对增加,不一定是一方打败另一方。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台湾问题

把台湾放在本章,因为台湾既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边缘,扼守通往大洋的要道。国家的统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是“中间的国家”这样一个地缘政治困境。

所以,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地,中国都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中国已经从中国的“中国”变成了亚洲的“中国”当我们“放眼世界”时,中国还是世界的“中国”——夹在美国和欧洲之间。欧洲较远,而美国的海疆一直向西推进到第一岛链,兵临中国城下。

如果把地图竖起来,东边向上,就会发现,朝鲜和越南是中国在大陆上的左右两翼,台湾岛是中国的先锋,日本群岛(包括冲绳群岛)和菲律宾群岛是中国在海洋上的左右两翼。当然,这是从地理的角度看。从政治的角度,无论是陆地两翼还是海洋两翼,都不在中国的阵营中,甚至不能保证它们在关键时刻对华友好。台湾在法理上属于中国,现任“总统”马英九被许多人当作统派,但两岸关系的前景仍不十分明朗。在左翼的韩国和日本的领土上,美国驻扎了数万军队。美国可以用冲绳的海空军封锁中国通往太平洋的航道。

朝鲜半岛(朝鲜和韩国)和越南分别处在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北、南两端,是自然地理的延伸。在古代,这两片土地属于儒家文化圈,向中国进贡。在中国强盛的时候,有相当大的土地属于中国。两国也和中国发生过许多场战争,因为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它们的战争记忆比中国人清楚得多。在近代,它们成为列强入侵中国的跳板。这两个地方是中国的软肋。虽然它们彼此相距较远,却有许多相似之处:(1)它们的外海就是第一岛链开始的地方,从陆地到海洋共同形成对中国大陆的地理包围;(2)人口密集,朝鲜半岛和越南各自有大约8000万人,与德国大致相当;(3)虽是大陆国家,却有漫长的海岸线,地理位置优越,但也容易遭受海上入侵;(4)在历史上都曾是中国的附庸,接受了儒家文化并使用汉字,后来才发明本国的拼音文字;(5)与中国发生过多次大的战争,互有胜负;(6)在近代史上被海外入侵者征服,成为殖民地,中国的军队和影响被驱逐出来,殖民者接着从那里出发入侵中国;(7)20世纪中后期,在中国的直接支援下,朝鲜和越南都和美国军队进行过殊死的对抗;(8)韩国是美国的军事盟国,越南曾经是苏联的军事盟国,而中国是这两个军事同盟的主要目标之一;(9)朝鲜、越南以及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共产党统治的国家,两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都曾流亡中国;(10)都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半岛南部的韩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越南近年来发展迅速;(11)它们的南北之间或者是分裂的,或者是曾经分裂而裂痕尚未愈合。

除非中国进一步强大,把左右两翼纳入中国主导的地区安全体系,否则它们可能再次对中国构成威胁。在地缘经济方面,越南和朝鲜半岛也对中国构成挑战。越南有着便利的海上交通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可以把整个国家建成沿海开发区。一旦朝鲜实行改革,它的廉价劳动力就会和韩国的资金与技术结合。中国仅仅依靠产业升级不能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需要长期保持一定规模的低技术加工工业。中国贫困、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实在太多,他们的就业机会在农业、加工业,以及不需要文化和技术的服务部门。

中国夹在两个有长期扩张传统的大国之间,其一是海洋大国日本,其二是陆地大国俄罗斯。中国看重的是凝聚力,不是一个扩张型的国家。沃玛克说:“向心性(centricity)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参数,而不仅仅是一个战略,因为它植根于中国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人口分布上,中国人一直没有发现他们自己的边缘地区很有吸引力,因此更不愿意在此界限之外追求生存空间(lebensraum)。”chinaandvietnam:thepoliticsofasymmetry,pp41-42,brantleywomac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但是,时代变了,国内的舞台已经不够大了。中国不应该侵略别的国家,却必须走出国门,到更大的空间参与竞争。

大陆与台湾在地理上不可分割。对于大陆,在两岸关系紧张的时候,台湾更多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在两岸关系缓和的时候,台湾更多是地缘文化和地缘经济的问题。在马英九执政之后,两岸关系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距离和平统一还比较遥远。如果两岸能够和平统一,不仅是两岸之大幸,也是世界之大幸,可以避免一场大战。统一之后的中国将拥有一个较为通畅、宽敞的出海口,而台湾的地理问题将消失。现在,台湾的价值仍然是它的地理位置。因为两岸接近的地理位置,因为相同的民族和文化根源,台湾不可能脱离大陆。台湾的正式独立将改变整个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这是大陆无法接受的。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中线,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因为长年处于备战状态,台湾对岸的福建省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东南沿海各省中,福建的发展比较滞后。在围绕中国大陆的第一岛链中,台湾是关键的枢纽。只要台湾对大陆怀有敌意,大陆海军驶入大洋就受到极大限制,商业航线也受制于人。在外交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一个流血的伤口,中国因此在国际上常常受到牵制。台湾是中国不能放弃的“官子”别的大小国家随时可能提一下,而中国不得不牺牲别处的利益来救这个官子,因此常常处于被动,耗费大量资源。如果两岸统一,各国获得的所有这些好处都将消失。所以,布热津斯基说:一旦出现台海冲突“美国将不得不进行干预。但那并不是为了一个分离的台湾,而是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大棋局,246页。用中国的官话说,布热津斯基应该是一位“对华友好人士”不是对华强硬派。但即使是他也坚定地支持美国干预台海冲突。可见,无论对于美国还是对于中国,台湾问题都远远超过了中国国家统一的范围,关乎整个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为了这样大的利害关系,美国将不惜一战。

美国的立场取决于它的定位。在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美国充当多个国家的军事保护人,并在它的国内法律(与台湾关系法)上承担了对台湾的安全义务。如果美国不直接或间接地出兵保护台湾,就等于默认中国的崛起,拱手把它在东亚的霸主地位转让给中国。这是美国不能容许的。如果我们认为美国干预台海冲突只是为台湾火中取栗,那就大错特错了。日本对台湾抱有强烈的殖民地前宗主国的心态,近年来一直在谋求扩大军事和政治影响力,所以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借口,来达到它的目的。如此,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最强大的军事机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将在台湾问题上和中国发生严重的对立和冲突。所以,战争对中国大陆是非常不利的。

实际上,台湾已经是囊中之物,大陆可以等待最有利的时机。大陆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对手都不是台湾——台湾不能承担如此大任。如果大陆为台湾消耗了过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即使收回了这个岛屿,也可能得不偿失。在两岸争斗中,地区和世界大国会“坐收渔人之利”况且它们不会满足于“坐”着。大陆不应该让台湾问题过多牵制自己的发展战略。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大国都是另外大国的“黄雀”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不能充作捕蝉的螳螂。中国背后大大小小的黄雀太多了。

在地理上,台湾之于大陆有似古巴之于美国。美国在古巴岛上有军事基地,可以更方便地控制加勒比地区和大西洋。加勒比地区之于美国,有似东南亚各岛国对于中国,但加勒比的岛屿和国家都小得多。对于大陆,台湾的地理位置比古巴更紧要。它位于大陆海岸线中段,两大三角洲之间。古巴只偏处于北美大陆海岸线一隅,在狭长的佛罗里达半岛之南,经济、军事又比较落后,不会直接给美国造成麻烦,在苏联解体之后,更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不同于古巴与美国关系的是,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同属一个国家。

中国有复杂的陆地边界,海上的情况也同样复杂:东边被岛链所拦截;向西要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之后就会发现印度的存在;美国军队则无处不在。日本是一个海上强国,会对中国造成很大的牵制,就像20世纪上半叶英国在海上对德国的牵制。但是,与德国不同的是,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而日本的大部分石油运输沿着这条海岸线北上,并穿过台湾海峡,因此受到中国的制约。反观德国,它的船舰要经过北海,穿越英吉利海峡,因此容易受到英国的控制。日本不能在海上形成对中国的完全优势,两国的地理位置互有优势。只是作为一个陆地大国和一个核武国家,中国在资源配置上不能像岛国日本那样更侧重海空军。这个问题将在中国经济规模达到日本的两至三倍之后得到解决。天空已经成为比海洋更便捷的力量投放途径。日本是一个缺乏战略纵深的岛国,除非它的空军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获得绝对优势,否则很难承受与大陆国家的对攻。所以,只要中国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不大幅度落后于日本,日本就难以取得对中国的海空优势。

在1840年之后,对中国的威胁来自所有方向:东北方是日本和俄国;东部海岸是英、美、法、德、日、意、奥等所有东西方列强;西南有法国和英国;从西北到东北的整个北方边境都曾面临俄国(苏联)的强大军事压力,并被夺走了大片的领土。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外部威胁同时来自四面八方,这却是20世纪初中国的处境,所以有瓜分豆剖之说。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面临的威胁还来自空中,美国和苏联都曾考虑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今天中国仍然面对类似的局面,为有核国家所包围。一些邻国谈不上敌视中国,但心怀疑虑或不满,或明或暗防范中国。这些力量不属于同一个阵营,彼此之间常常缺乏信任。只要中国不过于咄咄逼人,它们不可能联合起来应对中国。在中国的所有邻国中,很少有哪个国家希望中国强大,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与强国为邻。如果有可能,它们更愿意自己做老大。例外是那些需要中国帮助它们抗衡另外某个强国的国家。中国招惹邻国担忧是很正常的,无论中国多么克制。大国的举动会在邻国引起强烈反应,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全世界都在观察美国的一举一动,不停地猜测和猜疑。

中国的“中国”位置容易受到遏制。“遏制”是乔治?凯南提出的对苏政策。英语是contain,它的含义似乎没有汉语的“遏制”那么咄咄逼人。在汉语的语境中“遏制”常常被用来描述险恶用心和武装扼杀。其实“遏制”是积极防御的措施。contain就是限制一个国家的势力,不让它来危害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绞杀对方。但是,遏制政策的最终结果很可能就是绞杀、扼杀。这很像围棋的对弈,高手布局是为了争夺空间,不是要吃掉对方的棋子;但是只要有好的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吃掉对方一块棋。在国际政治层面,苏联解体就是西方遏制的结果。

美国围堵中国要比围堵苏联艰难得多。如果中国不犯重大的战略错误,这种围堵几乎不可能奏效。首先,中国的地理位置与苏联不同。苏联是一个积极寻求出海口的国家,它的港口都受制于邻国的陆地,而中国的海洋环境明显比苏联好一些。其次,由于历史和苏联政策的原因,苏联周围的国家大都对它充满了敌意,至少是戒意。第三,正如苏联突然解体所显示的,苏联严重扩张过度,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影响力都下降;第四,苏联受计划体制所限,经济发展乏力,又过于重视军事工业。中国应该避免苏联的致命错误。

虽然有三个大国的环绕,中国的地缘环境没有像在地图上看到的那样局促,因为印、俄、日三大国的力量都有限。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把印度和中国分开,中国从东到西都占有制高点;俄国的重心在它的欧洲部分,目前多处受到挤压,没有足够的力量东顾;日本受制于美国,目前是和平愿望所主导的国家,躲在美国的保护伞下。而且,中国的增长最快,有望在2010年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的国家。这样,单独面对其中任何一个国家,中国都不处于劣势。如果中国不犯严重的战略错误,这三个国家(或其中任意两个)也没有必要联合起来反对中国。况且,中国在本地区并非没有朋友,这些友邦可以抗衡任何潜在的反华结盟。所以,中国的最大挑战还是来自国内。凭借中国的巨大规模,只要在国内实现了自由与繁荣,任何来自国外的挑战都不足以构成重大威胁。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