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英国当时的战略目标是防止沙俄海军从黑海进入地中海,为此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与俄国大打一场,击退了俄国(1855年);为了防止俄国从中东和南亚南下获得暖水港口,英俄两国在波斯明争暗斗,在阿富汗展开“大角逐”(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在1838年),这时俄国刚扩张到中亚,而英国也刚吞并旁加普、拉达克,巩固在次大陆的殖民统治;在东亚,英国与日本结盟共同对付俄国,所以日本在日俄战争(1904年)中取胜。日本与俄国(苏联)的地缘政治关系一直紧张。20世纪中,日本四次结盟(1902年英日同盟、1937年反共产国际同盟、1940年德意日三国同盟、1952年的美日同盟),目标都是针对俄国或苏联的。这是因为俄(苏)和日本互为在东亚扩张的最大竞争者,而且俄(苏)是东亚最强大的大陆国家。
在二战之前,俄国(苏联)有很多机会参与欧洲的均势。它在欧洲有盟友,也有敌人。所以,虽然它的地理位置偏了一些,却不很孤独。在冷战期间,苏联把中东欧纳入了它的势力范围。西方承认这个势力范围,不予干涉。除了地理位置独特的西柏林之外,双方在欧洲基本上相安无事。冷战时期的阵营是固定的,而对抗是明确的。所以,那时的欧洲外交比较简单,只要站稳立场就可以了。当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投奔了西方阵营,俄国只剩下一个盟友白俄罗斯。这个时候,俄国在欧洲方向上是非常孤独的。欧洲已经团结起来,没有给它留下操纵的余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最担心的是东西两线作战(这和德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东方是日本,在西方是德国。这一局势在苏联于诺门罕打败日本之后才改变,从此日本转向南面发展,把攻势对准国民党和在亚洲的西方殖民者。今天,俄国仍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俄国仍然担心受到包围。在西方是北约(美国是其最主要成员),南面是美国(占领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和伊斯兰国家,东面是日本(美国的军事盟国)和中国。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形成一个针对俄国的同盟,其中一些国家,如中国和伊朗,还和俄国保持一定程度的军事合作。但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对俄国产生了压力。这是因为俄国在历史上扩张太甚,树敌太多,有太多的受害者。它的边境线太长,而且在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上与所有邻国都不协调,彼此冲突不断。现在,实力对比出现了变化,俄国向内塌陷,固然要担心所有这些邻国以及美国的反扑,却找不到一个可靠的盟友,加强了它的防范心理。俄国人向来崇尚武力,经济不是他们的长项。他们能够建立一个军事帝国,却无力建设一个经济强国。因此,俄国不扩张领土就难以维持。目前看来,不能排除它继续解体的可能。实际上,俄国的势力范围一再收缩,影响力几乎被瓜分殆尽。大部分邻国可能都乐见俄国的进一步衰落,在它的衰落中有很大的利益,唯有伊朗和中国希望其衰落的速度不要太快,可以在近期内抵挡一下美国的锋芒。即,它们愿意暂时躲在俄国的背后。如果没有俄国这么一个大标靶,美国就有余力对其他一些国家更加嚣张。
中国有学者把俄国列入参加地理大发现的国家之列,专门讨论“俄罗斯的地理发现能否成立”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360-361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我的观点是,俄国向远东扩张与环球航行的努力不同,在重要性上略次一等。它更接近于欧洲人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对美洲、非洲等大陆内部的探险、杀戮和征服。虽然俄国(以及其他北极圈国家)有探险者经北冰洋向东航行,希望到达东方,但大多数人走的是陆路。他们与欧洲的探险家一样,了解新的地理知识,相信地球是圆的。俄国人越过乌拉尔山的时间与西南欧人跨越大西洋的时间大致相同,甚至还略早一些,虽然其历史意义不能与后者相比。探险对这些国家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新)一轮扩张的开始。1483年,俄国的一支军事远征队从彼尔姆地区(那时刚被并入俄国不久)出发,向东翻越乌拉尔山,第一次进入西西伯利亚,用武力迫使一些土著部落归顺莫斯科。1598年,俄国军队最后打败失必尔汗国(西伯利亚汗国,中心大致在今天的秋明东北一带。西伯利亚因此得名),为东进扫清了一个大障碍。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俄国使团从托木斯克出发,在得到西蒙古阿勒坦汗的允许后穿过他的领地,经过今天的呼和浩特、张家口、南口,到达北京。四天之后,他们拿着万历帝的回信返回俄国。这时,葡萄牙的传教士已经从海路而来,在明廷里立稳足了。1643年,即清兵入关的前一年,俄国的远征队到达黑龙江流域。清初,中俄在打了几场仗之后,于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尼布楚即今天的俄国涅尔琴斯克。划定两国边界。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暂时停了下来,直到鸦片战争之后。这时的俄国人并没有停止土地扩张。他们继续向东,越过了白令海峡。1784年,俄国商人在北美洲建立了他们的第一个殖民点。
虽然前期的成绩显赫,但还有探险的因素,俄国真正致力于向东方扩张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因为在战争中挫败,向土耳其方向扩张已经不可能,俄国掉头向东,兼并了中亚的三个汗国和土库曼,开始与中国西北地区接壤。在沙俄时期,俄国把乌拉尔山以东的地方都称为西伯利亚,由三个地区组成: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苏联时期,远东从西伯利亚分出来,两者并称。西伯利亚有655万平方公里,远东有近622万平方公里。俄国远东地区的北部开始于北冰洋海岸,其东南部就是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去的共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俄国东扩威胁到英国占领下的印度,两国开始了在中亚的大角逐。
俄国的地缘优势是面积辽阔和冬季严寒。拿破仑和希特勒这两位欧洲强人都入侵过俄国,都因为这两点而遭受惨败。他们在战争初期的进展都很顺利,俄国似乎不堪一击——直到他们兵力分散、补给线过长,然后遭遇严寒。在很大程度上,入侵者是被地理和气候打败的。俄国有极大的战略纵深,正如孙武所说的“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孙子兵法?九地。俄国仅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地区就已足够广阔——在失去乌克兰以前。
美国赢得冷战,原因是美国没有入侵苏联,而是对苏联实施围堵,限制它的扩张,在阿富汗给苏联放血。苏联的扩张受到限制,不能维护内部(有苏联及华沙条约集团两个层次)的凝聚力。像苏联这样的大帝国,如同以前所有使用武力拼凑的大帝国一样,遇到强劲挑战就可能崩溃、解体。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证。东晋军队在淝水打败前秦的大军(公元383年,晋太元八年)是一次;20多年后,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是另外一次(公元410年)。胜利者都有效地利用了帝国内部的矛盾。帝国阵营中有许多人盼望着己方的失败,其程度甚至超过了帝国的直接敌人,因为他们受到直接的压迫。在这种时候,政治制度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因为只有好的政治制度才能使国家和国家集团具有凝聚力,团结一致对外。俄国的学者指出:
俄国南部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的缓慢性受以下条件制约:首先,17—19世纪农奴制控制着国家经济,市场关系欠发达。其次,俄国与美国不同的是,在美国,移民从一开始就有经济目的;而在俄国,占领新领土的初衷是为了战略考虑,只有在停止军事行动后才开始经济开发。另外,由于人口少,俄国移民潮要比美国小很多。俄国社会史上卷,33页。
美国围堵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获得成功有一个简单的原因:这个庞大的集团几乎没有可以直达大洋的出海口,它的任何一条航道都受制于美国和它的盟友。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美国建立了几个反共条约组织(seanto,nato,cento),可以有效地把苏联集团堵在大陆内部的心脏地带,从而防止共产主义在全球蔓延。因此,俄国有学者认为冷战是海权与陆权的对抗。虽然美国在朝鲜没有打赢,在越南打败了,但从保守的角度看,遏制政策是成功的。苏联留在了大陆。两大集团对抗持续到1990年代初,以苏联解体、西方阵营的胜利而告终。
苏联入侵阿富汗,目的是企图打破边缘地带的封锁,获得暖水港湾。它最终以败退撤军而告终。这场战争不仅消耗了苏联的大量资源,而且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在2003年,美国不顾欧洲的盟国及俄国的反对,占领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继续从边缘地带向心脏地带挺进。美国现在仍在和一个衰落的俄国争夺势力范围,进一步挤压俄国的战略空间。
高加索地区盛产石油,在地理上更接近俄国的腹地,也是北约向东发展的第一个落脚点,已经有了格鲁吉亚作为北约成员的候选国。俄国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那里,中亚五国次之。高加索地区可能是俄国的又一个阿富汗。当然,在制造损失的能力方面,高加索地区不能与阿富汗相比。但两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穆斯林、山地、独立运动、游击战,当然还有美国的支持。这里的人还有能力进入俄国发动恐怖袭击,比如在别斯兰的学校里。这是阿富汗游击队做不到的。在高加索地区,俄国的麻烦不限于车臣一地。在颜色革命之后,格鲁吉亚与俄国的矛盾激化。格鲁吉亚试图以武力解决领土问题,但挑衅失败了,俄国予以猛烈反击。这件事情说明,由外部势力操纵的“民主”可能像极权一样坏,因为当选者长期生活在国外,不对他的选民负责。他只是那些外部操纵者的利益代言人,可能还急于报答他的主人。本国选民对“民主”的过程和结果都无法控制。这种事情多发生在容易受到外部操控的小国。
格鲁吉亚正在谋求加入北约,并得到美国的支持。高加索地区曾经是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土耳其现在是北约的成员国,与高加索地区有着语言、文化和种族上的紧密联系,又有建立大土耳其的设想。因此,西方会保持在这一地区对俄国的挤压。格鲁吉亚的潘基西山谷是车臣叛军的基地。俄国今后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将继续缩小,而土耳其及其背后的北约的影响将继续扩大。土耳其最终没有允许美国从它的国土进攻伊拉克,但在战后多次进入伊拉克的领土打击库尔德人。它对主导整个突厥语世界的兴趣很大,尽管它的国力比较弱。这一片土地从土耳其开始,经南高加索,到中亚(除塔吉克斯坦,该国大多数居民说波斯语的一个方言),并到中国的新疆。这个地区也是布热津斯基所说的“世界巴尔干”的一部分。如果这一带出现机会,土耳其可能不会放弃加入干涉的机会。近年来,土耳其的伊斯兰宗教势力在上升。
在过去100多年中,自亚洲远东国家逐渐强盛之后,俄(苏)就经常面临东西两线作战(或备战)的困境。俄国决定修建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管道,向日本提供原油,而不是通往中国。这条管道沿着中苏边界走了上千公里,最后通向日本。另一方面,日本将沿着这条管道从俄国上岸。这正是俄国的目的,为中国引进一个竞争对手。俄国游刃于两国之间,以免中国在东北亚坐大。俄国的远东地区是孤立的。俄国这条常山之蛇的中段在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以北,如果它的势力被进一步从这两个国家排挤出,俄国国土东西两端的联系就会受到威胁。由于在西和西南方向遭到北约的侵蚀,人口下降,俄国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东顾。
基辛格说:“俄罗斯向外扩张很少知道节制。一旦受阻它便满怀悲愤,暂时隐忍,伺机报复。”大外交,152页。俄国在东部的扩张局势比南部好得多,但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并不奇怪,因为俄国的扩张是在同一个制度下进行的。军事占领一定是不稳定的,不可能长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才是立国的基础。民族压迫在俄国很常见,车臣的反叛就是历史遗留问题的爆发。另一方面,在专制制度下,利益为特权阶层所独占。阶级的不平等和剥削转化为民族不满情绪和仇恨。即,阶级仇变成了民族恨。俄国的扩张因此走到了尽头。
b?易受围堵的国家
乌拉尔山脉像是一条虫子,横亘在大草原上。这条被作为欧洲与亚洲分界线的山脉西侧是东欧平原,东侧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地区原来是海,山是东方和西方两大地质板块挤压隆起而产生的。乌拉尔山脉还蜿蜒探入北冰洋,这就是新地岛。苏联在岛上进行过热核爆炸实验。因为长期风化,乌拉尔山脉的中部低矮、平坦,已经接近平原了。俄国的平坦大草原从来不是实施防御的好地方,即使乌拉尔山脉也不能形成一道良好的防线。不过,自从俄罗斯人推翻蒙古人的统治、建立国家以来,只有俄国的侵略军越过了乌拉尔山脉,方向是东。
俄国有过长期的、大规模的扩张;俄国容易遭受围堵。这两条似乎是一个悖论。的确,俄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易受围堵的国家。俄国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理上的。俄罗斯大平原无险可守,俄国没有优良的不冻港。英国、美国前后两大世界帝国都对俄国实施过围堵。两国的围堵都是从海岸线开始,有条件时就向内陆推进。当然,围堵这样一个大帝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做到的。它需要一个有效的军事同盟,而且以发达国家间的军事同盟为核心。在苏联解体之后,西方国家仍然对俄国采取压制、包围的战略,并不仅仅是因为冷战思维。40多年的冷战只是它们300多年双边关系的一个插曲。冷战只是多了一层意识形态的包装,除此之外与以前的对抗没有大的区别。围堵的关键原因是俄国是一个扩张性的国家。
俄国的北方海岸都面向北冰洋,终年寒冷,没有不冻港也没有大城市。北约和欧盟的东扩,使俄国失去了再次向西扩张的可能。在南方,俄国面对“不稳定的弧”从土耳其(俄国的夙敌、北约成员)到高加索地区(车臣也属于这一地区)、从伊朗到哈萨克斯坦,都是伊斯兰国家。它的东南就是远东。俄国一直担心中国移民增加将把这一地区逐渐变成中国的势力范围。毕竟,它在远东人烟稀少,距离俄罗斯的中心地带过于遥远。最后,在正东,俄国与日本仍然有领土纠纷,双方甚至还没有签订结束二战的和平条约。再往东,俄国就遇到美国了,两国其实是邻国。即使俄国的国力变得很强大,也很难再次把这些地区变成它的势力范围。所有这些国家都有能力和俄国抗衡,一些小国——如格鲁吉亚——的能力来自美国的支持。它们中的每一个都需要俄国认真对付,却没有多少机会可趁。因此,除非国际局势出现大的变动,俄国的扩张余地(无论是领土扩张还是势力范围的扩张)都非常有限。除非气候急剧变暖,否则困扰它几个世纪的出海口问题仍将得不到解决,它走向海洋的任何一个通道都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