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地缘大战略 > 第七章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第七章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c?俄国的人口问题

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人口下降。冷战之后,俄国人口一直在下降,在2008年不到1?42亿。虽然在政府鼓励下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但据俄罗斯科学院的预测,这可能只是暂时的回升,到2050年,俄国人口可能会减少到1?1亿或更少。这样的人口规模很难在那时的世界体系中维持一个大国的地位,也不足以在它的广袤国土上保持适当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以适当的人口密度为基础,人口稀少将造成劳动力不足和消费者不足。劳动力不足将抬高生产成本,消费者不足将导致经济建设成本过高,尤其在俄国这样大的国家中。俄国的人口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人口数量的下降,二是俄罗斯族的生育率较低,俄罗斯人在全国总人口中比例的下降。人口减少的影响是长远的,将在半个世纪或更长时期中逐步显现出来。在21世纪,人口将是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一大要素。俄国将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地方之一。另一个是穆斯林的人口。在以色列、欧洲、印度等地,穆斯林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多数民族。由于军事力量处于劣势,人口增长将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武器。另外,如果中国不停止压制生育,必将导致社会问题。

在俄国之外还有2000多万俄罗斯人。他们是侨民,在苏联解体之后留在了原来的加盟共和国里,许多人仍然持有俄国护照。在那些敌视俄国的国家里,他们受到歧视。他们的存在增加了俄国干预这些国家政策的机会,同时也可能激起当地的反俄情绪。对俄国侨民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国的对外政策。在格鲁吉亚,莫斯科已经利用了这些俄国护照持有者。从长期来看,俄罗斯人的存在有助于维护这些国家与俄国的关系。他们将是俄国的一笔财富。

俄国人口集中在它的欧洲部分。现在,俄国的远东地区只有700万人。俄国的远东与它的欧洲本土之间隔着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即使俄国的经济复兴能够长期维持(非常不易),也很难保持东西两端的平衡。它的“东部大开发”将因路途遥远、气候寒冷、俄罗斯人西迁等问题而难以实现。俄国的远东地区有几座稀疏的城市,但它们经济辐射能力差,而且也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石油、天然气是俄国东部的主要资源,但开采和运输成本高,不足以维持本地区的长期繁荣。况且,虽然中俄签订条约,解决了边界问题,但俄国人知道中国人没有忘记被夺走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在它700万人的远东地区对面,是中国东北的3亿多人。这样大的人口差异使俄国人寝食难安。维护帝国的成本是高昂的,仅仅为了克服地理阻碍就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苏联解体没有解决俄国在数百年间过度扩张造成的问题。俄国或许有必要进一步收缩。否则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俄国只能过于依赖武力,从而伤害它的发展前景。一个富裕的、没有扩张野心的俄国对所有国家都是一件好事情。

d?以军事为先的复兴

美国、欧洲和邻国都不希望看到俄国再次称霸,俄国继续衰落符合几乎所有这些国家的利益。俄国三面受到挤压,只有北方的北冰洋暂时还算平静。其实,北约的战略是积极防御,不可能侵入到俄国的领土之内。市场比土地更重要,争土地只能是两败俱伤。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教训。俄国有核武器,有大纵深。现在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愚蠢到用武力侵犯俄国领土。

当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时候,俄国领导人欢呼意识形态冲突的终结,盼望俄国和西方融为一体。西方世界的决策者却清醒得多。他们知道,地缘政治的竞争将取代意识形态的争斗。因此,在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之后,以华约为对手的北约却持续东扩。为了防范俄国,欧洲沿着俄国的边界筑起了一道“铁幕”、一面无形的“柏林墙”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把俄国隔在了另一边,并尽力把这道“幕墙”向俄国边界推进。这个时候,俄国正陷入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根本不可能对西方构成威胁。构建幕墙的行为表明了西方基于历史的对未来的远见:俄国不会成为西方的一部分;当它再次强大的时候,还会对西方形成威胁。

因为这道幕墙,在可预见的未来,俄国在它的西方很难有所作为。但是,俄国是一个大帝国的孑遗,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并仍然保有一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它不可能满足于偏安一隅。在众多充满戒意乃至敌意国家的环伺之中,如果俄国不能重新振兴,就有可能继续分裂。俄国已经渡过了苏联解体后的最困难时期,它必须表现出某种强硬,也有了这样做的一些能力。2007年,俄国的战略轰炸机恢复了冷战时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例行巡航,主要目标是美国的关岛军事基地和英国。这样,俄国以挑战(或应战,取决于观察者的方位)西方来确立自己的特性和地位。这种行为看似主动,却是完全被动的。美英不为之所动。

在西方碰上了幕墙之后,俄国只有转向其他方向。它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一展手脚:南方和东方。南方是破碎的边缘地带,有阿富汗、车臣等地的穆斯林战友。南方也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围堵苏联的防线。无论在南方发展如何,当俄国行有余力之时,必将更多地向东方用力。不过,俄国在东方也不容易。首先是距离太遥远,俄国发展远东地区的计划不太容易奏效,尤其在不与东亚其他国家合作的时候。而东亚其他国家在俄国远东地区的影响,正是莫斯科想要避免的。东方有中国和日本两个大国。日本还是美国的军事盟国。如果俄国试图拉拢日本,必将引起中国的猜疑,增加与中国的摩擦。两个欧亚大国彼此消耗是西方所乐见的,却是中俄都应该避免的。“祸水东引”的政策在二战前已经有了先例,今后几十年未必不会重演。

俄国注定是一个孤独的国家。以俄国之大,俄国只能成为一个单独力量。当初,普京上台不久,曾向欧洲示好,表示愿意加入欧盟。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评价说:这就像一头熊跳进浴缸,不仅洗不成澡,而且还会把洗澡水都排挤出来。欧洲这个浴缸再大也容不下俄国,普京后来还提议让俄国加入北约。而北约正是为了遏制苏联而建立的军事同盟。这些提议很可能是权宜之计,或者是示好的姿态,没有实质内容。总的趋势是,双方的关系越来越不友好了。北约东扩、颜色革命、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计划都是为了制约俄国。2008年8月,俄国与格鲁吉亚的短暂冲突,结束了俄国与西方之间发展亲密关系的可能。

1991年7月,苏联应邀参加在伦敦举行的七国首脑峰会。这时,美国刚刚赢得两场战争:冷战和第一次海湾战争。苏联的目的是争取经济援助。在会上,戈尔巴乔夫质问老布什:“美国到底希望苏联成为什么样子的国家?只有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双边关系的许多问题才能明了。然而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小杰克?f?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下,646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作者是当时美国驻苏联大使,但不在17日的会谈现场。这句话引自阿纳托利?谢尔盖耶维奇?切尔尼亚耶夫的shest?letsgorbachevym。切尔尼亚耶夫当时是戈尔巴乔夫总统的外交事务助理。在重组的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老布什对这场会谈的回忆比较简短,没有记载他的不愉快。他写道:七国首脑“会议对戈尔巴乔夫的计划反应谨慎”(537页)。在会谈期间,两国在削减战略武器会谈中取得一致。然后“我听着戈尔巴乔夫那天的苏联国内形势介绍,我越来越感到他的问题多迫切,他实施与加盟共和国的安排多么重要”(538页)到这个时候,苏联已经失去了与西方国家平等会谈的地位,而戈尔巴乔夫已经对苏联失去了控制。这句话表现出,5个多月后即将解体的苏联已经失去了自我,需要“他者”来给俄国定位。在这个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不知道苏联该走向何方,但肯定不是美国希望的样子。直到现在,俄国仍然没有摆脱原来的道路。它的复兴仍以炫耀武力为标志。俄国想要威慑的美英两国同样崇尚武力,了解这个游戏的手段和目的,不会被现在的俄国吓倒。从冷战期间的朝鲜战争、柏林危机、古巴危机,到冷战后的科索沃战争,每一次与西方军事对峙,俄国(苏联)都是严厉威胁在先,然后急速退却。朝鲜战争与其他几次危机不同:有一个中国几乎独自顶上去了。

俄国的现代化的努力并不很成功。它的工业以重工、军工为主,而轻工业、民用工业欠缺,工业结构畸形。现在,俄国军工产品的竞争力也在下降。维持俄国经济增长的是能源出口。事实证明,在变化无常的市场中,这个模式是脆弱的,不能长期维持。在过去10年中,俄国的地位一直在回升。不过,这种回升是世界能源价格上涨的结果。既然俄国不能赢得友谊,那就设法获得敬畏,最好能让别人害怕,不敢对俄国的利益轻举妄动。别人的尊重和害怕取决于俄国的力量,俄国把军事放在优先的位置。在另一方面,炫耀武力的策略势必加重俄国的孤立,从而使它更加依赖武力。

根据布热津斯基的介绍,在1990年代中后期,许多人认为俄国“只不过是第三世界的一个地区性大国而已”大棋局,118页。这是在西方被普遍接受的判断,是欧盟和北约东扩的前提。那时,中国媒体把苏联解体后的状况描写得格外凄惨,连地区大国的地位都没有。经过10多年的恢复,俄国试图再次证明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国。由于能源价格上涨等原因,俄国的状况比布热津斯基写这本书的时候好了许多,成为一个上升中的新兴经济实体。但是,这个大国已经今非昔比,俄国再也不可能得到冷战时期那样好的地缘政治环境了。它的周边环境大不相同了,俄国的外部环境显得很局促,仿佛被套上了紧身衣。实际上,美国和英国已经向俄国发起了一轮新的冷战或可以称为“凉战”(coolwar),比“冷战”(coldwar)略微暖和、和缓一些吧——虽然冷战是相对于动用武器的热战(hotwar)而言尽管美国官方否认围堵的企图,但俄国官方是这样认为的。之所以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冷战,不过是因为俄国无力应战罢了。今后一旦有实力和机会,俄国一定会报复的。俄国在努力恢复国力,恢复信心,也恢复从前超级大国的希望和姿态。

俄国海军要重返大洋。它的军事演习以美国为假想敌,演练进攻航母。但俄国的问题是:军舰能离开基地多远?太平洋舰队会遭到日本及美国在日本驻军的截击;黑海舰队会遭到土耳其的阻拦;波罗的海舰队和北方舰队会遭到英国的打击。这些国家都是美国的军事盟友,有集体防御条约。如果与美国及其盟国发生战争,除了北冰洋的北方舰队外,俄国的其余三个舰队很难离开它们所在的海。虽然有一些大吨位的军舰,俄国舰队还是缺乏攻击力。2008年底,俄国派军舰到南美,与委内瑞拉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这是冷战之后俄国军舰第一次经过巴拿巴运河,有向美国示威的意思,报复美国支持格鲁吉亚。美国根本不在乎,而且不是故作轻松的外交姿态。远离基地的俄国海军实在不值得担忧——只要它不准备发射核导弹。

e?俄国外交与中俄关系

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极其重要,中国在近代史上饱受侵略和欺凌,尤其需要建设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仅有强大的军队还不足以赢得世人的尊重,也不足以给本国国民带来幸福——沙皇俄国和苏联就是一例。俄罗斯文化中最杰出的人物大都受到当权者的迫害,或者是制度的反对者。可以说,俄国的当权者总是和自己的文明相对立。在俄罗斯文明开始昌盛以来的200年间,这种情形没有改变。俄罗斯文明的精华是在与专制制度对抗中产生的。俄罗斯的统治者以坐牢、流放和死刑为对付手段,却从来没有驯服过知识分子,这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因为在民众的蒙昧中反对强大的专制制度,俄罗斯的知识分子生活在理想或梦想之中,他们没有现实生活。所以,尼古拉?别尔嘉耶夫在1946年写道:“知识分子在我们这里不可能生活在现在,他们是生活于未来,有时则生活于过去。”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25页,三联书店,1996年。因为没有辉煌的俄罗斯文明的支撑,沙皇和苏联拥有庞大的军队,却只能算是第二流国家。

俄国缺少地缘文化优势,阻碍它再次成为超级大国。俄国早失去了它在冷战时期的号召力。那时,苏联作为东方阵营的老大哥,打着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旗帜,有一批国家跟随在它的后面,使它有可能与美国抗衡。在共产主义之后,俄国无法找到在国际上凝聚人心的替代品。虽然有一些斯拉夫人倾向俄国,但在俄罗斯人之外,并没有一个俄罗斯传统文化圈,俄国也无令人仰慕的传统。俄罗斯的文学、音乐、绘画都有顶峰之作,尤其是文学。但那大多是苦难的文化。音乐和绘画多悲伤和痛苦,如果说这多少反映了北方民族的忧郁气质,那么,从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到索尔仁尼琴(1918-2008),文学的灿烂却直接或间接反映了政治的黑暗、民族的苦难。而且,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这种黑暗和灾难并没有减少。因此,俄罗斯文化令人赞叹不已,却不具备凝聚力。东欧人认为他们的文化高于俄罗斯文化,对之并不倾心仰慕。而西欧人更把俄国看做是野蛮落后的东方,总是用疑惑的眼光打量它。

除了缺少地缘文化优势之外,俄国还有一个与日本类似的困境:文化归属。在东方人看来,俄罗斯是典型的西方人和西方文化:他们是白种人,较早地拥有坚船利炮,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吃饭时使用刀叉、碟子;而西方人则认为俄国有浓重的东方色彩,继承了蒙古(鞑靼)文化,信仰基督教的异端——东正教。如果说日本人是自我放逐到西方文化圈内,而俄罗斯人则是受到两方面的排斥。其实,不管其源头来自何方,这两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灿烂文化,但似乎还不足以使它们拥有明确的身份和足够的自信。布热津斯基断言,俄国的“欧洲色彩将不可避免地减弱,而日趋更加亚洲化”这不仅是地缘政治预言,更含有文化的判断。俄国或许离欧洲越来越远。欧洲也不会费力去接受它。亚洲会接受一个日趋亚洲化的俄国吗?大概不会,甚至不会相信俄国能够亚洲化。俄国太大,以至没有一方能够放心地接受它,或有能力容纳它。俄国人的自尊心也不允许他们投靠到任何一方。那么,俄国只能依靠自身力量重新崛起——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在此之前,俄国将继续被边缘化。

如果把一个多民族国家比作跨国公司,那么,它们最明显的相似之处是(或应该是),在不景气的时候出售非主营业务,甩掉亏损的子公司,重组剩下的主业。在事业发达的时候向外扩张,兼并。这一点,在俄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尤其是在中东欧。但俄国还有扩张的机会吗?

地缘政治环境窘迫,地缘文化优势缺失——这些因素决定了俄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再次成为超级大国。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