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地缘大战略 > 第七章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第七章欧洲和俄国西与北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几乎整个1990年代,中、俄两国都在一起努力,试图建立一个“多极世界”反抗美国的独霸地位。从长期来看,当美国放弃在欧亚大陆称霸野心的时候,美国可以成为中国的盟友。因为到那个时候,美国已经虚弱到退出全球军事霸权,但又强大到在欧亚大陆上保有切实的利益,因此必须更多地与大陆国家合作。这里所说的“盟友”不一定是由条约规定的正式盟友,更多的时候是出于权宜之计的互相支持。作为欧亚大陆的客人,美国对这一地区没有领土要求,虽然有时会为了石油或其他利益占领一个国家,如阿富汗、伊拉克,但显然不是为了永久占领,把这个国家并入美国,如俄国、日本在中国做过的那样。另外,虽然美国在当地扶植了一个亲美的政权,但它不能保证其领导人的绝对忠诚。而且,美国自己是一个民主国家,它所扶植的政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是民选的(在冷战时期不是这样,也证明了民主制度的影响力在扩大)。这个政权一旦建立起来,就有可能演变为不是美国希望它成为的那个样子。没有任何国家有力量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家里长期维持驻军。赢得一个国家比打败一个国家困难得多。美国为它在德国和日本的成功所鼓舞,正在重蹈苏联在阿富汗的覆辙。

f?俄国历史对中国的教训

在过去100多年,俄国的国家发展轨迹与中国有很大相似之处,曾经给中国以很大的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俄国对中国的影响是以两国的相似为基础的。两国的相似性最早可以追溯到蒙古征服时期,它们曾经都是蒙古大帝国的一部分。从1237年开始,蒙古骑兵征服了罗斯的几个公国,统治了200多年。在摆脱蒙古统治之后,俄国开始了快速的向外扩张。

在蒙古征服时期,俄罗斯文化失去的较少,因为那时它还不发达,能够失去的也相应较少。中国则不同。自从蒙古征服之后,中华文明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反而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清兵入关之后,专制统治达到顶点,中国社会丧失了活力。在蒙古之后,俄国是向外扩张,而中国则是向内塌陷。总的趋势就是这样。俄国得到的多,中国失去的多。元朝之后,明朝一度在陆地和海洋同时向外发展(还算不上扩张),似乎继承了蒙古人的遗风,但持续时间不长,基本上限于成祖朱棣一朝。中俄两国另一个不同之处是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不了解世界的发展,因此落后得一日千里。而俄国在地理上靠近欧洲,从彼得大帝(1682-1725在位)时开始向西方学习,掌握了现代武器和船舰的制作技术。但在政治制度上,俄国一直是专制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俄国被西方认为是“东方”国家。由于俄国没有远离欧洲,长期是欧洲的均势与战争的主要游戏者。虽然制度落后,但还不至于导致技术落后数百年。

在20世纪初的时候,与欧美相比,俄国的制度并不比中国先进很多。其下层民众尤其备受压迫,灾难深重。俄国和中国也都受到西方的歧视和压迫。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俄国革命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赢得相当普遍的同情。同时,中国文人被俄国文豪们的作品所吸引,唤起了他们对俄国的尊崇、对俄国的亲切感。但是,许多人似乎忽视了这些文豪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写作的。中国的亲苏首先是在知识分子中开始的,他们了解一点俄国的皮毛而心向往之。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这些左翼人士都仰慕苏联。他们以为俄国是中国的榜样。这种错觉,其他国家的知识分子也有,特别是欧洲,以法国为甚。他们似乎都是首先被俄国文豪征服的。

俄国在外交中一向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在意假动作被戳穿后带来的尴尬。它动辄发出使用武力的威胁,把别的国家推到前方。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俄国外交技巧的评价很高。他认为,在与英国或法国的外交交锋中,俄国总是占上风。恩格斯还发现:

俄国只愿意进行这样的战争:由俄国的盟国担任主要的担子,由它们的变成了战场的领土承受破坏,由它们提供最多的兵士,而俄国军队则担任后备军这种在大多数战斗中都备受珍惜但在所有的大战役中却能以较少牺牲换得决定战局的荣誉的角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19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转引自杜正艾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19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中国人会非常同意恩格斯的判断,因为他们有过教训。在朝鲜战争中,苏联就是这样做的。朝鲜战争奠定了冷战时期的格局,也埋下了中苏翻脸的种子。后来,美苏两国采用了相似的技巧,在非洲大打“代理人战争”俄国新近使用这个策略是在科索沃战争中。叶利钦警告北约空袭南联盟将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宣布将派军舰(经北约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到地中海。但最后只去了一艘破旧的侦察船。在南联盟宣布从科索沃撤军后,俄国派兵抢先进驻科索沃,确保本国在巴尔干的影响和利益。至于它先前的立场和南联盟的感受都不重要了。

从1860年代到1960年代的100多年中,俄国不仅抢占中国领土,还成功地向中国输送了意识形态。因此,俄国对中国这段历史进程的影响最大。在清朝末期,俄国是入侵、瓜分中国的豪强之一。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被割让给日本。俄、法、德三国不容日本坐大,发起干涉,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在原定清朝给日本的2亿两银子战争赔款中,又增加了3000万两的赎辽东款。因此,清廷对俄国多有好感。早在1878—1881年的伊犁事件中,李鸿章已经倾向俄国。马士认为,自从1876年文祥去世后,

(李鸿章)就是中国仅有的一位具有健全国际知识的政治家了。在一八九六年他(李鸿章)曾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认为除俄国而外,没有一个西方国家能够贻中国以大患,或是给中国以有效的帮助,因此为了争取俄国,他情愿付出对方要求的代价。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三卷,38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中国是在国外干涉较少的情况下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国家。在1950年代,中国全面倒向苏联集团,在政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模仿苏联,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个时候,中国与苏联的早期相似:两国都在一个农业社会中强制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也都面对发达国家的敌视和制裁。因此,模仿有过几年的成功,重工业得以很快地发展。但权力过度集中的危害不久就非常明显了。中国出现了和苏联一样的大饥荒。在饥荒之后是长期的“文革”动乱。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的建设才又开始。

农奴问题是俄罗斯知识分子心中的痛,也成了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解放农奴的呼声在俄国已经有很长时间,但直到1861年,俄国才正式宣布废除农奴制。有趣的是,美国林肯总统发布解放宣言,解放黑奴是在1863年,比俄国废奴还晚了一年多。但是,在这两个国家,农奴(或黑人农奴)获得真正的解放都用了很多年的时间。当然,中国的农民问题不能和俄国及美国的相比。比如,中国的农民享有更多的自由,他们受侵犯的程度没有那么严重,也比较容易解决。但有一点这三个国家是相同的,那就是社会的某一阶级的自由和权利受到制度性的侵犯。这不仅是经济结构的问题,更是一个拷问社会良知的道德问题。

在1990年代初的变局之后,今天的俄国仍在集权和民主之间摇摆。但普京的铁腕领导的光环已经褪色了。也许,俄国确实需要一个强权人物来统治,在困境中的俄国人期盼着英雄挺身而出。但在强权之下,俄国的长远发展肯定会受到制约。为了保证一个人施展能力,必将限制许许多多的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结果是得不偿失。相比之下,中国人也要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雄?我们真的需要英雄吗?人们一定要牢记,他们一定会为英雄的出现付出高昂的、甚至惨重的代价。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一群自由自在的青蛙看到别的动物都有了王,于是请求上帝也给它们立一个王。上帝给了它们一根木桩,一个虚拟的王。青蛙们很不满意。于是上帝派了一只鹰当它们的王。这只鹰王把青蛙都吃掉了。在很多时候,尤其在苦难、虚弱的时候,俄国人和中国人把自己当作青蛙,期望有一只鹰做他们的国王。如果他们都能变作鹰,而不是鹰的恭顺臣民,一定会有一个更强大,同时也更文明、更富裕的国家。

因为这些相似之处,俄国(苏联)更应该成为中国的一面镜子、前车之鉴,而不是效法的榜样。

在得出以上结论的这一年(1896),李鸿章出使西方列强。当时,日本在各国中对中国的危害最大。李鸿章抛给俄国的诱饵是东北的利益,试图借用俄国抵挡日本的逼迫。俄国要侵占中国的领土(而且已经占去了大片领土),而日本则企图灭亡整个中国。在圣彼得堡,李鸿章与俄国订立密约,规定中国划出土地由俄国在东北修筑铁路;面对日本进攻,中俄应该互助。李鸿章期望中俄密约能保中国20年和平。中国用巨资从日本那里赎回辽东半岛不到两年,就被俄国人抢走了。在李鸿章与各国议和之后,列强为避免它们之间卷入争夺中国的大战,于是维持均势,没有最后瓜分中国。清廷“付出对方要求的代价”但俄国从来没有满足过。

李鸿章的判断在长周期中有效,在短周期内有误。李鸿章在1901年去世。俄国的扩张力量很快遭遇挫折,它在1905年被日本打败。这是东方国家第一次打败西方国家。此后,俄国陷入一次大战和苏维埃革命,暂时无力东顾。日本在中国领土上横行无阻,野心越来越大,并与纳粹德国遥相呼应,企图北侵苏联。1939年5月,在中蒙边界上的诺门罕,日本关东军被苏联机械化部队打得惨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俄国(这时叫苏联)再次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关东军,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日本彻底退出中国,而苏联则前进了一步。4年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苏联为“老大哥”倒向了斯大林一边。

俄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基本上是能源和军火,中国是重要的出口市场。国际能源的价格起伏不定,而且俄国的能源出口往往要经过第三国,甚至为此和白俄罗斯——它最密切的盟国——发生争执,这是发生在2007年的事情。虽然在停顿多年之后,传闻中俄在重型直升机和航母舰载机上开展合作。中国的技术仍然很落后。不过,对于中国,俄国的军工优势不会维持很久了。能源和武器都掌握在俄国政府手中,因此非常不稳定。俄国向中国供应能源的意愿反复无常。俄国政府必定会毁坏它的市场信誉。

在冷战之后,中俄关系一直不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国都承受了美国围堵的压力。它们手持武器,背靠背站在一起。俄国面对西部,中国面对东部,形成一个防御的态势。但是,它们也不时回过头来打量,警惕背后的那个国家,尤其以俄国为甚。俄国感受到的压力比中国更大。国际关系现状是对中国有利,俄国可以分散美国一部分的注意力,使美国不能集中更多的力量来对付中国;同时,在与西方关系处于低潮的时候,俄国需要中国的友好,不能多方出击。因为这两个原因,中国也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与俄国合作,使目前的状态维持下去。由于美国实力出现下降趋势,中俄共同负担美国压力的时代将要过去。但俄国对中国疑心很重,在两国的合作中多有保留。

中国人现在最羡慕俄罗斯的地方大概是它的丰富能源和美丽女子。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武器基本上都是昔日荣光了。虽然西方常常把俄国当作东方国家,却不能引起东方人的共鸣。在共产主义理想破灭之后,俄国丧失了对东方国家的道德号召力。中俄合作是深深猜疑中的合作,冷战后,两国合作的动力大部分来自美国的威胁,此外还有某些中国人对苏联帝国的怀念。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