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美国与美洲人的美洲
美国是一个崇尚竞争的国家。在竞争与合作之间,美国人更倾向于竞争。美国的竞争与好斗不仅表现在国际政治和军事上,在管理上,美国同样强调竞争。竞争与美国的个人主义风气密不可分,也与暴力(竞争的较为极端形式)密不可分。新保守主义者罗伯特?卡根写道,在美国建国之初,欧洲人就已经认识到它是一个“危险的国家”dange肉snation,robertkagan,alfreda?knopf,newyork,2006?这与美国人后来的自我期许差异很大。在对待暴力的态度上,美国与它的文化母体欧洲已经出现很大的不同,以致有了双方分别来自火星和金星的说法。欧洲人汲取了历史的教训,学会了享受他们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文化与财富。另外,欧盟还处在整合阶段,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意愿对外侵略。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还处在崇尚竞争与暴力的阶段。美国人的暴力倾向让欧洲人吃惊。在2005年出版的一本书里,荷兰人德?瓦尔回忆了他刚到美国时的感受:
20多年前,我第一次离开欧洲到美国来,被美国媒体中的大量暴力吓住了:并不单指每日的新闻,从电视连续剧、戏剧、舞台剧到电影都是这样的。到处都有斯瓦辛格和史泰龙的身影,所有的美国电影都要拍到暴力。因此人不可避免就变得麻木了。例如,如果你说与狼共舞很暴力,那么别人就会像看疯子一样看你。他们只记得这是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伤感片,里面有美丽的风景,是关于一个优秀的白人男人如何尊重美国的印第安人的故事。看电影的人忽视了这部片子里的血和伤口。弗朗斯?德?瓦尔:人类的猿性——一位权威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对人类的解读,94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
德?瓦尔是动物学家,专业是猿类学。他在工作中见惯了黑猩猩的暴力,但仍难以接受在电视上看到人类被打掉脑袋,被撕落手臂,因此怀疑他的国家荷兰是“胆小鬼的土地”不过,他认为动物性还有非暴力的一面“和谐共处”和“竞争”都是人类的天性,是从猿类祖先那里继承来的。不同的是,每个社会在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不同。美国的那个点更靠近竞争和暴力。在文化上,美国是欧洲的直系后裔。在以暴力与色情为主的大众媒体文化上,美国在暴力上比欧洲开放,在色情上比欧洲保守。美国的电视充斥着暴力,让欧洲人很不习惯。
对暴力的麻木其实就是对暴力的宽容和鼓励。美国的印第安人就是在“田园牧歌般的伤感”(美国文学和影视再现西部时的基调)中被几乎完全消灭。数十万(如果不是数百万)伊拉克人因为美国的入侵而死去,他们的“血和伤口”也被忽视了。美国军方公布美军的伤亡数字时精确到每一个人,但没有人在乎伊拉克人的死亡。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兄弟连、黑鹰坠落等美国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大作,受到全球观众的追捧,有些已经成为经典。虽然充满了血腥暴力,但它们的主题却似乎是反战的。以宣扬暴力的方式反对战争,两者表面上是一对矛盾,实际上各有服务的目标:以暴力吸引观众,以反战给予他们慰藉。人们从反战的主题中获得道德的安慰。但在潜意识中,暴力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尤其是当暴力安全地发生在一定空间距离之外,并以虚拟的形式再现在眼前的时候。技术正在把战争推向这一阶段,如无人机。战争是技术运用范围的一小部分,技术总有一天将超过人类的控制能力。
本书在许多地方都批评了美国。这不是因为美国比别的国家更为邪恶,而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强大给了美国更多的能力和机会去行善或行恶。美国追求自身利益必然会损害别国的利益,因此,美国的贪婪本性暴露得比别的国家更多。毫无疑问,美国在很多时候滥用了它的力量,直接和间接地屠杀了大批无辜平民。但是,与前几任世界霸主国家相比,美国追求自身利益的行动还算是比较克制的。个中原因固然有国际关系道德的进步(有美国的很大贡献),形成了一个牵制大国的氛围,也与美国的国际行为受国内诸多因素制约而比较检点有关。一个世界大国犯下错误或罪行,可能对它自身的损害不是很大(也许还有利益),却能够给其他地方的人们带来极大的灾难。无论在国际政治中还是在国内政治中,道理都是相通的:权力必须受到制约,仅仅依靠权力者的觉悟还远远不够。美国的权力在它的国内、在世界上都不缺乏批评者和制约者,但仍不足以制止它行恶。在中国逐渐强大的过程中,制约霸主权力应该是中国可以对世界有所贡献的一个地方。“国际民主”一直是中国的口号。
美国
在文化血统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美国都是英国衣钵的继承者。英国的世界霸权是从海盗行动开始的;美国比英国多了一些理想主义,是早期清教徒们从英国带过来的。因此,美国较少像当年的英国那样赤裸裸地诉诸武力,而且在动武前总要准备似乎充足的借口。当然,也可以把这一点看做是整个世界的进步,这个进步显然有美国的很大贡献。由于美国的这个优点,以及东方世界的崛起,世界权力的转移或许可以有一个新模式,将不再那么血腥。本书没有忽视美国的优点,但对美国的政策仍然多持批评态度,出发点是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如果把美国看做是一个“邪恶帝国”其邪恶也是来自国家的本性,并不比别的国家更恶。
讨论美国地缘政治的起点是美洲。美国在全球制造事端,而美国在北美以及整个美洲的存在反而被论者忽视。正像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布世界各地一样,本书关于美国的内容散落在许多章节。因此,关于美国的这一部分可以简略一些。
a?美国的地理位置
这个问题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常识,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不过在此仍有必要澄清一下。
c?美国的地缘环境和扩张路径
北美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在全球地缘政治中,北美并不重要。原因不是美国的弱小,而是它的强大。美国强大到能够把地缘政治竞赛场设在欧亚大陆和其他地方。200多年来,美国一直在客场作战,本场非常安静,少有战乱,没有大国竞争。不多的例外是1814年英国军队占领并焚烧首都华盛顿,1939年日本偷袭珍珠港,2001年恐怖组织对纽约、华盛顿的袭击。珍珠港不在美国本土,袭击范围限于停泊在港口的军舰。911恐怖袭击对心理的冲击远远大于实际的损害。对比二战期间美国对德国城市的大轰炸,德国对英国城市的轰炸,就知道911袭击造成的人员和物质损害是很有限的。除了这三次袭击之外,美国凭借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保护,一直成功地把战争拒在本土之外,同时坚持不懈地在别国领土上大打出手。
当初,13个北美殖民地赢得独立时,合众国只是一个普通的、位于大陆东缘的小国。它能够打败英国,是因为英国本土距离遥远(那还是木帆船时代),而且英国深深地卷入了在欧洲大陆的竞争。甚至到了1885年,美国还认为它无力抵御“欧洲四流国家”舰队的进攻。沃尔特?拉塞尔?米德: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20页,中信出版社,2003年。发表这个评论的是美国第18任总统(1869-1877)尤利西斯?格兰特,他曾在内战时担任北方的联邦军总司令。按此说法,美国的海军最多相当于那时欧洲的“五流国家”也许有些夸张。不过,这与美国有很长的海岸线,大城市多在沿海地区有关。在这一年(1885年、光绪十一年),因强敌压境,左宗棠奏请开铁矿、造大炮以固海防;李鸿章奏请立武备学堂以培植将才。同年,欧洲列强召开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保证在瓜分时遵守“法律、秩序与条约权利”参见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主编,中华书局,1961年)该年词条。但是,与它周边的国家或殖民地相比,美国还是有相当的优势,尤其是制度的优势——鼓励创造、拓殖和扩张的制度。美国的本土扩张解决了它对陆地防御的担忧,而海外扩张则解决了它对海岸防御的忧虑。但是,即使在19世纪上半叶,当美国还无力防守本土的海岸之时,它的军队已经四处出击,全球各地都可以看到美国军舰。米德介绍说:
美国海军保持全球存在的时间超过了多数美国人的估计。历史悠久的地中海舰队建立于1815年,目的是遏制北非海盗。1822年,美国建立了西印度洋和太平洋舰队,后者负责保护美国在南美洲和南海群岛的捕鲸者和其商业利益。之后,1826年建立了巴西或南大西洋舰队,1835年建立了东印度舰队,1843年在非洲西海岸建立了非洲舰队。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27页。
所以,美国的霸权思想是存在于它的基因之中的。这是由美国的历史和价值观决定的。美国在建国之初就有了帝国思维,那时它的国力还很弱,即使在美洲国家中也没有明显的优势,却试图把整个美洲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提出了现在著名的门罗宣言。其实,在很长时期内,门罗宣言被遗忘了。马汉写道:“对于门罗主义,只是在上月份(1911年5月)英国外交大臣才明确表示接受。在整个这一期间,我们的海军同英国相比,处于毫无希望的劣势;有时甚至是荒唐可笑的劣势。”艾?塞?马汉:海军战略,19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就是以这样一种“荒唐可笑的劣势”美国向欧洲列强提出了自己的霸权主张。英国与美国围绕着门罗宣言一直有争执。直到一次大战前面对德国的强大挑战,穷于应付的时候,英国才接受了美国的霸权主张。此时距离门罗主义的提出(1823年)已经有88年了。
美国是唯一的全球霸主,在世界各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其作用是好是坏,每个人、每个国家都会有不同评价,也会因具体事件而变化。人们有时会忽略美国的原产地是美洲。它从那里来,也将回到那里去。在英语中,美国与美洲经常是一个词:america。一个国家和两个大洲被混为一谈,让美洲其他国家的人很不满。美国是美利坚(美洲)合众国的简称。有些人仿照这个国名,以“欧洲合众国”称呼欧盟。但“美利坚”本来只表明合众国所在的地理位置,没有以国家冒充大陆的意思,虽然这个国家控制着美洲大陆。在美国之外,加拿大是整个南北美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的国土面积,但加拿大的人口(3330万)稀少,只略多于美国的1/9,而且大多数人说英语,集中在加美边境。因此,加拿大一直被笼罩在美国庞大身躯的阴影之下,不足以彰显美洲是许多国家的美洲。
美国的另一个邻国墨西哥是一个弱国,美国西南部的大片土地是从墨西哥夺取的。墨西哥一直无力与美国抗衡。墨西哥及其以南被称为拉丁美洲。狭窄的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有一些热带小国。再往南是南美。直到上个世纪末,除了足球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外,南美国家没有很多值得炫耀的东西。军事政变、通货膨胀、贫富分化曾是拉美留给人们的一般印象,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有美国的贡献。直到十多年前的200年中,美国是在国际上最活跃的美洲国家。现在有所不同,南方国家已经形成较好的发展势头。除了古巴之外,委内瑞拉等国家也敢于挑战美国的霸权。委内瑞拉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不惧怕美国的封锁与制裁。墨西哥人口只有一亿多一点,是美国的1/3,却在向美国扩散人口。美国住着许多拉美族裔,特别是在以前从墨西哥掠夺的大片土地上。巴西面积和人口都名列世界第五,2007年的名义gdp居世界第10,位于加拿大和俄国之间,是几个潜在的大国之一。假以时日,巴西将能够与美国分庭抗礼,并会得到南美国家的拥护——南美一体化有很好的共同文化根基,目前进展良好。另一方面,任何军事扩张和金融扩张都有限度,美国今后必将收缩。美国或许将被打回原形,再次成为一个美洲国家,一个位于北美的世界大国。
对于欧亚大陆,美国是一个游离的岛国,一个在北美大岛上的国家。美国夹在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国之间。这两个国家对美国没有敌意,更没有构成威胁的实力。因此,美国在本土不需要维持强大的陆军,这一事实使美国更加具备岛国的特点。现在,美国的军费开支几乎是世界总量的一半。在军事技术上,美国更是遥遥领先,世界的另外两个技术中心欧洲和日本都瞠乎其后。军事技术优势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不是仅仅靠金钱就可以在短期内获得的。在鼎盛时期,大英帝国的海军政策是不允许任何其他两国的海军吨位相加超过英国,而它的陆军显然不具备优势。今天的美国已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英国,在军事的各个方面都占有明显优势。美国没有对手,只能退而求其次,转而搜寻“潜在的对手”而且很“看好”中国。美国把它的军事战略重点从大西洋转向西太平洋,扩建关岛海空军基地,声称准备把它60%的潜艇用来对付中国。美国还不惜把日本从牢笼中一点一点放出来,支持印度的军事发展,操纵台湾问题,加强与南海各国的军事同盟和准军事同盟,长期占领阿富汗,在中亚驻军,与蒙古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国对中国构成的最大挑战不是美国这个国家,而是它环绕中国制造的“均势”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在针对中国复制它对苏联的“遏制”政策,施展蟒蛇的绞杀技。如果能够挑起地区争端,美国将乐于“坐山观虎斗”不必亲自出马。这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一种。这些是小布什总统的政策,也是西方国际政治的正统做法。奥巴马总统对待外部世界较为温和。但是,奥巴马是否能够真的有所改变?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在美国走出金融、经济危机之后,改变能否维持和继续?改变能否得到下一任总统的认可和继承?美国的决策者们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奥巴马的世界观?现在仍然是大问题。愿望是一部分原因,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力量,即,美国今后是否更加温和取决于美国相对于其他大国的力量。
“遏制”可以给中国制造很大的麻烦,但未必能如美国所愿。首先,寻找和制造敌人的做法可以简化政治,团结内部,却不是明智的战略。中国不是美国看得到的唯一潜在对手,俄国、欧盟也榜上有名。它们在许多方面比中国更有竞争力:俄国的能源和军事技术,欧盟的经济实力、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如果美国为遏制中国而消耗太多的资源,俄国、欧盟就会乘虚而入。同样,因为中国的存在,美国也不能放手对付俄国和欧盟。实际上,美国对俄国的遏制似乎更有成效。其次,中国1000多年来在东亚的中心位置不能够被轻易动摇,不仅有军事的和经济的,还有文化的、地理的和心理的等诸多因素。这在美国的遏制政策中造成一个漏洞。再次,中美之间有共同利益。共同利益不能避免冲突和战争,但可以减少发生的几率和强度。最后,美国的确很强大,但与冷战时期相比,它的软硬实力都下降了。雄心大于实力——这是衰落中帝国的尴尬,却经常不能被认清,也难以被接受。因此,在许多时候,中国完全可以“以静制动”按照自己的战略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必亦步亦趋“拿香跟着拜”
b?崇尚竞争和暴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