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往之叠影
夜已转深,父亲仍无睡意。说:“小愚儿,陪老爸爸再坐会儿吧。”不想,父亲与张伯驹的淡泊之交,于短别之际是如此沉郁的一抹。
张氏夫妇去长春不久,民盟召开中委会。开会期间,爸特意请徐寿轩吃饭。谢天谢地,徐寿轩没有回绝,来了。虽是老友重逢,但没有了以往那种无拘无束、无所不谈的气氛,彼此客客气气地扯些与政治毫不相干的事情。不过,父亲已经很知足了。那时国家已进入了自然灾害时期。一桌饭菜是用心准备了的。在饭桌上,父亲提起了张伯驹,遂问徐寿轩,是否知晓其人。徐以点头做答。
父亲郑重地放下碗筷,十分详细地介绍了张伯驹和潘素后,说:“希望你在吉林能关心、照顾这对有贡献的夫妇。潘素的工作已经定了,是在一个艺术专科学校教书。张伯驹的工作好像还没有确定,他在文物鉴定、艺术鉴赏方面是中国一流专家,不可多得之人才。寿轩,你回到吉林,看看能不能跟省里的人疏通一下,给张伯驹安排个妥当的、能发挥他专长的工作?”徐寿轩当时满口答应。但不知他回吉林是否真的关心、照顾过张伯驹夫妇。
父亲又问:“伯驹先生的工作,吉林方面也谈妥了吗?”
张伯驹答:“我到艺专也能做点事。如教教诗词,或讲讲书法。”
父亲舍不得他们离京北去,但终归是高兴的。他说:“张先生,这可是大材小用哇!你们夫妇是有才气和有学问的人,北京埋没了你们。现在,有吉林的学校请过去教书,也好。不过,总觉得有些委屈你们。你们的才学,靠我们这些民主人士欣赏是没有用的,要等到中共里面的伯乐去发现,才能发挥出来。”
潘素说:“我想,起码那里的生活环境,会比这里好一些。”
父亲停顿片刻后,说:“我如今是个被撤了职的人,在行政方面没有什么能力了。但在吉林多少还有几个朋友。其中有一人叫徐寿轩,是我们民盟的老同志,也是我的好友。反右没有被牵累进去,如果没有意外,现在可能还在担任副省长。他即使不担任副省长,中共也会安排他充任其他领导职务的。你们去后,我会与他联系,把你们夫妇的详细情况告诉他,请他关照你们。”
在路上,张伯驹对我说:“小愚,这样的展览,你来一趟是不够的。”
我是听话的。按张伯驹的要求,一个人多次去参观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展览。但我从没有看到陈列张伯驹捐献的陆机平复帖或展子虔游春图。据说,游春图里的马,画得最好。后人称之为“天下第一马”我又想,官方这样做似乎是对的。宝马归新主,何必见旧人。再说,旧人还被新主划为了右派。
一天晚上,饭后无事,大家在北屋客厅闲坐。警卫秘书王锁柱进来,对父亲说:“有一对夫妇来访。”
“是谁?”我问。父亲接过会客单,那上面在来宾姓名一栏里,填着:潘素。
“快请他们进来。”父亲边说边从沙发上站起来,急步走到庭院,又高叫勤务员赶快把前后院的电灯统统打开,并瞪着眼对我说:“你的老师登门,跟着我做什么?还不快到前面去接!”
潘素既是客气,又是感激地说:“那就多谢了。章部长自己身处逆境,还要去操心别人的事。”
我知道,坐在爸旁边的张伯驹,是不会说这些的。父亲要给他们饯行,约他们后天来吃晚饭,说:“凭个政协常委和350元的工资,我请你们吃一餐饭的能力还是有的。”
张氏夫妇推辞了,说行期紧,还有许多事情等着去处理。今晚就是特来辞行的。送客时,父亲执意送至大门。月亮升起来,树影花香,庭院另有一番朦胧的景致。父亲与张伯驹并排走在前面,俩人一路无话。晚风裹着凉意,轻轻吹拂他俩已经开始灰白的额角。
父亲无论如何要用老别克车,送他们。张伯驹答应了。到了大门口,父亲双手握住张伯驹的手,说:“如果你们夫妇休假回北京,一定要来我这里!”
人走了,灯灭了。我们的家又恢复了宁静。
黑黝黝的院子,刹时变得明晃晃。张伯驹夫妇在光晕树影间,快步而行。我跑了过去。父亲带着兴奋的神情,站在院子的中心。
主宾坐定后,父亲先开口:“这么晚了,你们又徒步而来。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吧?”
潘素告诉我们:她受聘,要到吉林艺术专科学校去教国画。
父亲即问:“那伯驹先生呢?”
“当然,我们是一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