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 >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父亲与马连良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父亲与马连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毒品是情绪的润滑剂。无论你有多大压力,遇到什么样的麻烦,也不管体力如何地不支,心情如何地不好,一针下去,一切都消失了。刚才还无精打采,瞬间即可激情四射。舞台情绪本来就是靠不断的神经活动兴奋点形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必须去主动适应这样一种非常态生活,恐怕是从前的梨园行、眼下演艺界"抽"的主要原因。但是取其提神小利,却忘了成为痼疾之大害。应该说,马连良对大烟的人间至乐与至痛的同一性,是深有体会的。1942年,伪"满洲国"成立十周年,伪总理大臣特请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派遣演艺界前往祝贺。开出的条件,除了包银,还有烟土。当时北平的烟土不好买,马连良为此而动心,也为此而前往。抗战胜利后,1946年有人检举这事,遂以汉奸罪坐了班房。后经回教协会理事长白崇禧的斡旋,1947年才脱了干系。人出来了,家却负了债。马连良的东北演出,在官府眼中是个案子。但在梨园行和一般人看来,就是"谁当皇上,都得听戏"的事儿,与政治无涉。比如:溥仪大婚三天堂会,京中名角齐集。抗战胜利,梅、程曾到南京给蒋介石演出,艺人们也都没觉得这是什么政治行为。同仁为了安慰出狱的马连良,在长安大戏院唱了一场合作戏龙凤呈祥。马连良的前乔玄、后鲁肃,程砚秋的孙尚香,金少山的张飞,李少春的后赵云。演刘备的谭富英,从第一场的"过江"一直唱到后面的"回荆州",卯足了气力,一句一个好。江湖规则,朋友义气,给马连良以万分的感动和一生的感激。

马连良这一趟的"伪满"演出,一直被上边视为"污点"。但为了政治需要,所谓的"污点"有时也是可以拿来利用的。比如,1961年的国庆,全国政协举办的欢迎华侨、港澳同胞归国观光酒会上,官方特地安排溥仪和马连良坐在一起。这一景观,顿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记者和一批又一批的华侨。后来,父亲看到他们拍的一张照片,不禁摇头叹息,道:"亦荣亦辱,非荣非辱。"马连良为了这事,背了半辈子的政治包袱。有"短处"被上边捏着,他也明白自己的"短处"。而自知,知止,从来就是一种聪明。

1953年10月,贺龙率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有四十个团,三千多个艺人和文艺工作者参加。京剧名演员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尽在其内。很想投入新政权的马连良闻讯后,主动要求赴朝慰问演出。齐燕铭批准了他的请求。这是马连良第一次出国,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国。

到了演出的那一天,父亲恰好有外事活动,不能去了。我看戏归来,父亲问:"小愚儿,那罗蕙兰演得怎么样,漂亮吗?"

我说:"漂亮,比马连良还漂亮!"

听了这句话,没看戏的父亲也和我一样高兴地直乐。

马连良有没有短处呢?有短处。短处是抽大烟。这在梨园行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与当今的演艺圈非常相似。他抽,其他几个名角,也抽。

我听说这类事后,很奇怪,问母亲:"听说抽大烟能上瘾。什么叫‘瘾'呀?"

"什么事?"

"想在北京落脚唱戏。"

"这事儿,我爸能行吗?"

"你父亲要请马连良帮忙。"洪秘书这样说。

谈话的时间并不长。主客二人从大客厅出来。父亲对那罗女士说:"有了消息,会通知你的。"遂转身对洪秘书说:"替我送送客人。"

母亲说:"鸦片也好,杜冷丁也好,主要成分都是吗啡。吗啡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一旦占据了人脑,就能产生轻松解放的感觉。而且,这个感觉一生都无法忘记。所以,有了瘾,就有了病,终身不愈。"

"戒得掉吗?"

"戒不掉。"

"为什么?"

母亲犹豫片刻,说:"从医学角度看,现在还没有答案。"母亲还认为,吸毒于社会是罪恶现象;但于个人可能与道德品质无关。由于它是一种疾病,所以,靠说教和硬挺是戒不掉的,特别是对那些特殊身份的人,就更难戒掉了。母亲的话,令我非常吃惊。因为这和政府宣传的完全不同。1949年后,政府虽将抽大烟的名角儿集中起来,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统一进行戒毒,果然收效不大。最后,政府暗中做了妥协,由彭真特批,他们可以"抽"。不过,量小且严格控制。

那罗女士对父亲深鞠一躬,并一再道谢。

没过多久,马连良托人送来四张戏票——是他和罗蕙兰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审头刺汤。

我举着票,嚷着:"爸,咱一起去呀!"

"去呀,去呀!"父亲也跟着叫。

我搂着父亲,大笑。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