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言外之意:这样优秀的学生,前途光辉似锦,去哪里工作都可以,为什么要做乡村教师?
余乐乐只能答:大二去蒲荫支教,一直很想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做点什么。
他在等余乐乐磁望到低头,从守候到放弃。似乎只要还有一天她在等许宸,那么这一天,他就一直在等她。为了她,他可以放弃去省城读研的机会;为了她,他甘心留在这个海边的小城——其实余乐乐不是不知道,假使他愿意,三年后名校硕士毕业的他完全有资格报考省直机关甚至中央部委。如果不是为了她,以连海平的素质与背景,又何必把起点放得如此低?
可是,她竟然无法给他任何的承诺。
至少在她找到自己的方向之前,她无法许诺任何一个方向给连海平。
而他,居然还是肯等。
原来,这世间最让人忧伤的守望,就是这样没有尽头、却又固执倔强的等候。
是的,他们都是骄傲的人,是需要自信和自尊才可以活得下去的人。他们经历过人生的大风大浪,失去亲人、感受背离、体验孤独、弄丢出路,这些平常人或许要用一生来体验的事,他们在20岁之前就已经完成。他们比一般人更理智、更倔强、更坚韧,他们需要一种付出和一种收获来告诉自己:自己的生命充满价值而不是污点与瑕疵。
他们需要生活中那些对等的目光,而不是轻蔑、敌视、鄙弃。
至今,她都记得和许宸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她的小心翼翼,她的三思后行,她和他在一起时要时刻警惕那些自尊的陷阱,这样的日子其实也很累。
只不过,当时他们深爱彼此,所以才肯咬着牙关去扛。
那时,似乎也自欺欺人地不肯去想:生活里,那些现实的打击与不断的风雨或许会渐渐磨掉彼此的与信念,那份曾经宁肯放弃很多东西也要固守的爱情或许未必抵得住日复一日的蹉跎。“贫贱夫百事哀”——这苍茫的生活会告诉你“贫贱”二字并不单指物质上的贫瘠,因为现实的打击与前途的无着或许才是一个男人最致命的伤。
20-3
转眼周一,中文系再次掀起滔天巨浪:余乐乐此前报名参加团市委、教育局、人事局组织的“十三地市乡镇教师支援计划”已顺利通过。八月,她将踏上西行的列车,去距离蒲荫县锦寨乡不远处的一个乡镇做老师。
所有人都惊讶:余乐乐就这么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扔在了偏僻落后的山村?
其实惊讶的又岂止是老师同学——那天在团市委的大厅里报名,余乐乐光辉灿烂的简历,几乎让考惊呆。
一等奖学金、党员、省级三好学生、若干次省级征文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00余篇那天,几乎所有考都问:这么优秀的学生,为什么要来我们这里报名?
这样的未来,不是她要给他的。
所以,他们的生活轨迹使他们注定与那些可以走回头路的人不一样。对他们来说,一旦放弃,就很难再回头了。
那么,现在这样的结局,对彼此,未必不是成全。
只惟独,对连海平不公平。
他对她的等,就好像之前她对许宸的等一样:明知道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许宸这个人了,明知道他就算学成都不一定会回国,可还是有隐隐的不甘心,不想把自己的爱与期待尘埃落定。那么,这样的心情,或许也是连海平的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