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在醒来的土地上 > 第九节

第九节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报上发的简讯证明了郑璇的话。跟着,省报上以火红的杜鹃花为题,报道了优秀知青郑璇的事迹,说她是山寨贫下中农的好女儿,说她开创一代新风,走着这一代青年的艰苦创业之路。在题目旁边,还登有一张照片,大概是摄影和洗印水平关系,照片模模糊糊,不大清晰,可严欣还能认出,这是她,确确实实是她,他心目中热恋着的郑璇。

这一张报纸送到集体户,在同户的男女知青们中间引起了多么大的震动啊!

他一口气就写好了十个信封,还贴好了邮票。这意思很明白,他希望郑璇每天给他写信,把别后的情况,一一都告诉他。不是说开十天会吗,有十个信封就足够了。

她把信封带走了。在她走后的头几天里,严欣总是沉浸在初恋的欢欣和甜蜜之中,他怀着欣悦的心情,默默地回味着他和郑璇在门前坝土岗上度过的幸福时光。郑璇的一笑,一舒眉,一展手臂,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里;郑璇柔情四溢的眼波,郑璇恳求般真挚的叮咛,郑那自小改不了的习惯,老是捋一束鬓发咬在唇角的动人神态,更使他销魂动魄,久久地凝思不忘。

她没有每天给他来信,离去好几天之后,才来了一封短短的信,而且开头的称呼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只有一个字:"喂!"看得出,就是这孤零零的一个字,也是写完信之后,在其他什么场合匆匆添上去的,墨水蘸得很浓,字迹也比信上的正文潦草些。尽管如此,他还是很高兴,翻来覆去地把信不知看了多少遍。一个人收工后,走在回寨的社员们后面,他拿出来读一遍;躺在床上,他放下了蚊帐,安心凝神地推敲信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天早上醒来,头一件事就是把信从枕下抽出来,读上一遍,再揣进衣兜。知青之间的关系都很随便,尤其是他和顾易、詹宁华还合得来,要是把信留在枕下,不小心被他们翻到,看到信尾签着的那个"璇"字,这两个人不知要说多少闲话和开多少玩笑哩!

严欣怀着乐滋滋颤悠悠的心情,费神地猜测过多少回啊!郑璇不写他的名字,也不像一些情人那样写些肉麻的甜蜜蜜的称呼,只用一个字称呼,说明了她对自己的亲昵和羞涩,也说明了她内心一种惶惑不定的感情。严欣还发现,郑璇的信,和所有与他通信的同学、朋友、家人的信都写得不同,她写的信,用的全是短句,差不多每句话都不超过十个字。在她写的字里行间,明显地透露出一种亲近的、随和的、温柔的情绪。严欣甚至觉得,她的信,比她本人站在自己跟前讲话,还要动人些。

只可惜这样的信来得太少了。不是在郑璇开会的十天里来的信太少,而是在他们之间那次长长的别离中来得太少了。

按说,这一天他也是很劳累了。昨天从省城到县城,在县委宣传部转了个介绍信,住在县招待所,吃过晚饭,新上任的县委书记闻讯来找他,和他摆谈了一阵子,还拜托他,回到山寨上之后,了解一下农民们的情况,离去时路过县城,一定去县委把真实情况讲一下。县委书记告辞之后,严欣上了床,招待所里的被子潮湿,屋里又没个同伴,还愁着今天一早赶到车站买票,他根本没睡好。今天从县城坐上车,已经是午后了,在陡峭的盘山公路上颠簸了三四个小时,下车后急急赶到沙坪寨来。到了沙坪寨,又碰到一连串没想到的事儿,无论是精神上还是体力上,他都感到精疲力尽,可偏偏睡不着。

马铁匠有节奏的呼噜声,潮湿又散发出汗臭味的被子,透着冷风的泥墙,屋内弥漫着的那股苦蒿、湿土味,楼笆竹上耗子偷吃包谷的啃咬声,都刺激着他的神经,使他难以入睡。

这时候,他才真正感到,他离开沙坪寨,毕竟有五年了。插队落户岁月里的一切,他都很难忘怀,但是艰苦生活中很多言说不尽的滋味和细节,他还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了。不重新来一次,他再怎么绞尽脑汁,也想不起透风的泥墙里的啸啸声,想不起贫穷农民屋里那股老是不散的湿气和苦蒿味,想不起被虱子或跳蚤咬过后的那股骚痒和奇痛。自然,不重新来一次,即使他会怀着气恼想到黄文发、罗世庆、"跟屁虫"罗世祥这类人,他也不会像此此刻这样蔑视他们,厌恶他们。这拨人的独断专行,这拨人的土皇帝面目,比环境本身以更强烈的印象刺激着严欣,使他不能静心安睡。

躺着的这阵儿,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感受到,十年动乱,我们国家的肌体上,重又滋生了多少封建主义的毒病。这些毒病,窒息着人民的生机,扼杀着群众的积极性,妨碍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阻挡着一切领域的创新和改革。报上常常讲新旧交替,但他的感觉,从没有今天这样强烈。踏进沙坪寨才多久啊,从黄昏时走进郑璇的家,到这一刻,一共才不过六七个小时。可是集体财产管理的混乱,粗暴地干涉女儿婚姻,野蛮地捆绑吊打,砸门搜屋,他都碰到了。这样的现实,难道不需要变革吗?

连马铁匠这样的老实农民,抡大锤二锤的贫困汉子,都希望吃饱肚皮,都希望有个变化,为啥郑璇就不希望她的生活有所改变呢?她为什么那么认命,那么逆来顺受呢?

省积代会开过了,报纸上也发了消息,上面还捎带提了一句,开会的代表都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去了。严欣怀着急切、焦灼的心情,等待着自己的心上人儿从省城归来。

可是,郑璇没有如期归来。

一封短信告诉了他没有如期而归的原因,她参加了上山下乡优秀知青巡回讲用团,到全省十一个专区、自治州讲用去了。大约要两三个月。

这就是说,他们必须忍受这两三个月的分离。

严欣是多么失望,多么惆怅啊!两三个月,将近一百天,他一个人在令人窒息的沙坪寨生活,该是多么枯燥、乏味啊!

她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显然是和她三十年来走过的这条路有关的。她的出身,她的经历,她的个性,她所处的时代和周围的环境,导致了她必然要走这一条路。我们的社会里,还残存着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个人决不能超脱地远离这种关系而生活。郑璇当年,只可能依附当时的社会条件,只可能顺着人家给她安排好的那条路走下去,一直走到今天。难道她心甘情愿地走这条路吗?不,也不是!当初她也犹豫过,也矛盾过,也痛苦过。

她太幼稚,太单纯,也太相信命运的安排了。

严欣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一想到郑璇,他心中郁积着的沉闷和苦恼便以一股狂猛的势头增长着,头脑发热,耳管里嘤嗡作响,心也跳得更加急骤起来。他哪里还能入睡?只是干瞪着眼,在楼笆竹上耗子啃咬包谷、洋芋的"咂咂"声中,思念着郑璇,思念着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啊,他们之间的裂痕,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细究起来,得从她离寨去省里开积代会算起。

郑璇走了,去开积代会了。她走得那么平常,也没惊动寨邻乡亲,甚至集体户的知识青年们,谁都没想到该去送一送她。在知青们眼里,她带的东西太少了,又不是回上海去探亲,何必兴师动众地欢送呢。被整日的农活累得对啥事都很淡漠的男女知青们,把郑璇去省里开积代会,看得还不如一个人回家探亲呢。

严欣倒是很想去送她,可是她不许,她怕人说闲话,只是叮嘱他,要他开好几个写着自己名字的信封,她抽空可以给他写信。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