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2
“皇上三思。张云飞虽然尾大不掉。但是皇上亲自出迎是做给太后看。做给天下人看!目前太后虽然归政皇上。但是依然大权在握。皇上既然决心维新改革。必然要重新掌权才是。皇上亲自出迎张云飞地话。太后会怎么看?张云飞也是在海外多年地人。对于皇上地维新改革。定然赞成。皇上示好张云飞。太后必然和张云飞心生间隙。同时。皇上这么做。让天下人都觉得皇上是励精图治地有道明君。大义皇上尽占。何乐而不为呢?”
康有为地话说到了光绪帝地心里去了。想要掌权。就得维新改革。而顺利维新改革就需要有实权势力地支持。
见光绪帝似乎被说动。翁同继续说道:“当年先帝雍正亲自出西城十里。为年羹尧亲解战袍。为天下人所传扬。大义占尽。即使后来处死想要造反地年羹尧也就顺理成章。无人反驳。皇上。这是一次大好机会在天下人面前展现皇上地天威地时候啊!”
再加上天津道台谭文焕等一干天津地方官前来码头迎接张云飞,本着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堵墙的道理,于是张云飞下船在天津道逗留了一会儿,和这些官员们彼此认识一下后,便借口太后急召登舰离开。
天津三岔河过后便是京杭大运河的南北分界点,南北运河水就是从这里汇入海河。过了天津,前面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运河了,张云飞举目远望,想到这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大运河,内心忍不住的自豪。千里运河,万里长城,这些无不昭示着缔造它们的民族的伟大之处。
由两艘海巡艇前边开路,沿途各式船只纷纷避而远望,张云飞一行人乘探路号沿着北运河逆水而上,直奔京师外城广渠门水关码头。
~~~~~~~
北京紫禁城勤政殿内,光绪帝不停的来回走动着,满脸的犹豫不决。
汽笛长鸣,护航舰队缓缓靠向大沽口海关码头。举目四望,但见位于海河口两侧的大沽口要塞炮台,森然陡立,气势磅礴。
“这就是大沽口要塞炮台!大清的京津门户,海陆咽喉。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好一个大沽口炮台!”张云飞赞叹道。
一旁的李军撇撇嘴说道:“也没有什么吗?比起珍珠港要塞要差的远了?”
张云飞摇头无语,这大沽口要塞自然比不上珍珠港要塞的规模和武备。张云飞之所以感叹,是因为后世里的大沽口要塞已经消失,这是他重新见证历史上的大沽要塞而禁不住的感叹而已。
大沽口要塞,东濒渤海,西邻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
“皇上,张云飞已经到大沽口了,请皇上早下决断!”军机大臣翁同躬身说道。
一旁的工部侍郎康有为也急忙映衬道:“皇上,不出半日,张云飞便抵京了,还请皇上早做安排!”
光绪帝有些不甘心的说道:“两位爱卿为何要朕这么做呢?难道你们不知道张云飞乃是太后那边的人?”
翁同回答道:“启禀皇上。正是因为张云飞乃是太后那边地人。又是手握重兵地地方大员。皇上才应该亲自出迎。以彰显皇上地博大胸怀!”
光绪帝不满道:“那张云飞如今已经尾大不掉了!朕再亲自出迎接他。岂不是会令他更加嚣张跋扈?”
炮台计有:大沽北岸、南岸、草头沽、石头缝、南滩等共有火炮各型99门驻军三万,以此构成大沽要塞防御体系。1840~1937年,英、法、日等队7次入侵京津其中5次由大沽登陆。一个大沽口要塞,实则一部中国的近代血泪史。而八国联军侵华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条件内容之一即全部拆毁大沽炮台。至此,大清再无大沽口要塞,中华再无海防,世界再无中国。
如今,有张云飞在,历史还会重演吗?
第233章风雨满京畿(上)
本张云飞不打算在天津停留来着,可是他搭乘的旅顺舰由于吨位过大无法通过海河进入运河,只好换乘吃水较浅的探路号巡洋舰,由海巡艇在前边开路,驶进运河。
好在随着大清北洋水师的兴起,朝廷将北运河拓宽凿深,如今吃水浅的兵船可以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