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MeToo”运动
不,不,我不是在编故事。
沉默不会保护你。<a id="filepos292560" href="#filepos321374"><sup><small><a href="#filepos321374">[2]</a></small></sup></a>
发生过什么,我理应讲一遍。
针对女性的暴力,特别是性暴力,花了很长时间才得到法律的认定和制裁。如今法律总算有所改动,但几个世纪的强奸不治罪传统已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遗毒仍在。当然,也不要以为大法官们一直没有作为。他们做了,只是做得太少,太不够了,而且总要返工。更别提难得正义有几次得到伸张,往往还都是因为被女性抓住了把柄。毕竟,女性赋权的形式之一,就是勇敢地对簿公堂,把那些侵犯、强奸她们的人通通告上法庭。而且不要忘了,虽然这件事关乎所有女性,但始终有一部分女性相比之下更脆弱,更容易成为受害者。她们要么被认为没有社会价值,要么被认为没有那些侵害她们的男人社会价值高。比如平民阶级的妇女、女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群体,以及因种族而受歧视的女性和性工作者,是最经常遭受性暴力的女性,也最容易遭受法律的不公正对待。
<a id="filepos321189" href="#filepos290264">[1]</a> 此处描述参考原版海报。
这样的故事不能重现,
——《妇女之歌》,1971年
光愤怒远远不够。
被奴役、被羞辱、被买卖、被侵犯的,是女人。
我们能否重获安宁,即使打开窗户?
看一张海报。上面一个女人的脸叠着一层环靶的纹路,四周围绕着这些文字<a id="filepos290264" href="#filepos321189"><sup><small><a href="#filepos321189">[1]</a></small></sup></a> :“的确,不是每个女人都被强奸过,可在大街上、工作中,我们哪个女人没被骚扰过、骂过或瞧不起过?哪个女人每次和男友或者丈夫发生关系都是心甘情愿,从来没有身不由己过?哪个女人没有过想出门玩又却步,想旅游又打退堂鼓,就怕遭到侵犯?当广告和色情作品拿女人的身体当卖点,又有哪个女人没被冒犯呢?”你猜这张海报是什么年代的产物?看上去,这些话格外紧跟时事,让人想起2017年那场声势浩大,向整个世界昭告女性作为受害者所经历的一切,揭露凌辱和性暴力的“#MeToo”运动。然而事实上,这张海报要追溯到1976年6月26日的一场集会。那一天,女权主义者们在巴黎的“互助会之家”公开提出了强奸及其相关量刑(不当)的问题。
<a id="filepos321374" href="#filepos292560">[2]</a> 这句话出自《将沉默转变为话语和行动》(1977)。
男根崇拜无处不在,公道正义渺无踪影
<a id="filepos321593" href="#filepos307656">[3]</a> “强奸文化在前进”:暗讽任命达尔马宁的总统马克龙所在的“共和国前进党”(2022年9月正式更名为“复兴党”)。
与此同时,法国是“浪荡子之国”。强奸、淫秽、下流的场景,却可以被描写成风流殷勤,撩拨人心,被比作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见血的捕猎。从肖代洛·德拉克洛到卡萨诺瓦,再到画画的弗拉戈纳尔,都曾为所谓的“法式”诱惑贡献不少骇人的笔墨,贻害无穷。
我们能否重获安宁,即使没有钥匙?
在旧制度下的法国,强奸(当时称为“诱拐”或“奸污”)被视作犯罪,但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人们对强奸口诛笔伐,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总是网开一面。最糟糕的是,强奸被视作是有辱女人名誉的事——所以强奸处女,罪加一等。这也解释了为何平民阶层的女性受害者往往无人在意,因为名誉是属于贵族的价值判定,或者说,人们关心的是被强奸的女人是否“值得敬重”。倘若受害者原本就不被视作“体面”的女人,那么自然不会牵扯到名誉的问题——因为她本来就没有名誉。这样的话,这事就没人理了!不用说,强奸犯自然会借这一点来大做文章,好为自己辩护。直到如今,我们仍旧会在法庭或媒体上看到对强奸受害者“品行”的质疑:从性取向到裙子的长度,全都可以拿来解读,更别提还有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妓女也可以是强奸受害者。在旧制度下,强奸已婚妇女总是首先被认为有损其丈夫或父亲的名声,而不是有损受害者本人的清白。
(副歌)
——奥德丽·洛德(1934—1992),美国学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