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女同胞们,该醒醒了!
<a id="filepos75573" href="#filepos59010">[6]</a> 山岳派: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革命民主派,因坐于会议大厅的最高处得名。——编者注
自1789年以来,作为全民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和男人一样取得了不少成果。就这样,她们成了女公民(citoyennes,应该用阴性形式!),享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结社自由等政治权利,也拥有签署合同、提起诉讼等民事行为能力。换言之,她们不再像旧制度下那样,是法律上的“二等公民”了,只可惜,好景不长……无论如何,法国大革命给予了女性充分的尊严,奠定了女性作为自由个体和权利主体的地位。
<a id="filepos75851" href="#filepos59332">[7]</a> 督政府:指法国大革命中于1795年11月3日至1799年11月9日执掌法国的政府,前承国民公会,后启执政府。
法国大革命之前,国王路易十六主持召开了“三级会议”,需要选举议会代表、编写陈情书,无形中产生了动员民众,提升其政治意识的效果。其中,妇女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她们终于得到了为自己发声的机会,在阶级成员和职业属性之外,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的不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妇女都能参与,有机会表态的除了少数几个妇女团体以外,基本上是寡妇或修女。但不论如何,女性的声音还是被听见了——除了陈情书,她们还印制了大量写有妇女诉求的小册子,控诉阻碍女性的无知之恶,呼吁社会培养更多的助产士,以解决分娩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她们要求离婚权,强烈谴责妇女政治权益的缺失,控诉“三级会议”代表默认不提名女性候选人等不公平现象。
<a id="filepos76137" href="#filepos62665">[8]</a> 纳税投票制是一种特殊的选举模式,区别于普选,在这种模式下,公民只有在纳税超过一定限额后才有资格进行选举。在法国,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时期均实行这一制度,故而学界将两段时期的制度合称“纳税投票君主制”。
<a id="filepos74185" href="#filepos54560">[1]</a> 这是对法国国训“自由、平等、博爱”的改写。fraternité(“博爱”)按词根理解应为“兄弟之爱”,女性主义者们因此创造了与之对应的sororité(“姐妹之爱”),中文通常译为“姐妹情谊”。
自由、平等、姐妹情谊。<a id="filepos54560" href="#filepos74185"><sup><small><a href="#filepos74185">[1]</a></small></sup></a>
<a id="filepos74594" href="#filepos57444">[2]</a> 西耶斯(Emmanuel-Joseph Sieyès,1748—1836),耶稣会修士,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理论家、活动家。
然而,上述这些激动人心的变化始终只涉及少数有机会投身大革命的女性,其中绝大部分是出身城市的积极活动分子,其余的广大妇女则继续过着相对平常的日子。这一点对男性同样适用。无论男女,参与革命的始终只是少数人。然而,女性活动分子和男性活动分子的典型画像并不相同。典型的男性革命斗士年纪大多三四十岁,而典型的女性革命家则分布在两个年龄段上:要么小于25岁,要么超过45岁。想想就明白为什么了:妈妈们有一大家子要照料,没空闹革命。毕竟,拉扯小孩不是大老爷们儿会操心的事情!此外还应当注意的一点是,相比于她们的丈夫,妻子们的政治实践体现出更高的自治特征:在咖啡馆、俱乐部、洗衣房等地方,她们选择与自己并肩商议、了解时事、讨论争辩的,都是自己的女邻居或者女朋友。
<a id="filepos74873" href="#filepos58444">[3]</a> 这句话出自《第二性》(1949)。
法国大革命是一段至关重要的时期,对于女性、女性权利和女性斗争史而言都是如此。女性群体充分参与了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期间,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女性的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平等等议题被提出和讨论。但它也一次次让妇女群体失望,一步步将她们驱逐出去。回顾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女性史,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代议制民主是如何在架空女性的情况下诞生的。
<a id="filepos76586" href="#filepos63626">[9]</a> 无套裤党(法语:sans-culotte):又称长裤汉,法国大革命时期对革命群众的流行称呼。他们主要是城市劳动者,穿粗布长裤,有别于穿丝绒短套裤的贵族富豪,故名。
女公民!
<a id="filepos76957" href="#filepos70930">[10]</a> 原文带有反讽意味。
法国大革命也是一段高度政治化的时期,女性(最起码是那些卷入其中的女性)在其中得到了和男性一样的锻炼:法国大革命提供了公开表达立场和诉求的机会,无论这些诉求是关乎女性境况本身的,还是关乎更普遍的社会议题的。她们汇聚起来,彼此联合,创立了大大小小的女性俱乐部、女性会社(用今天的话说,都遵循非混合原则),比如克莱尔·拉孔布和波利娜·莱昂创立的“共和与革命妇女公民协会”。她们给报纸投稿,编写小册子,旁听国民议会——最初并不禁止妇女。一言以蔽之,法国大革命以自己的逻辑和生态,将妇女改造成了积极的政治参与者,遍布每一个社会阶层,涵盖每一种政治立场。女革命者、女反革命者、女山岳派、女吉伦特派等,纷纷出现……
<a id="filepos75068" href="#filepos58759">[4]</a> 埃贝尔派: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左翼,代表城市平民阶层的利益。——编者注
——克里斯蒂亚娜·托比拉(1952—),法国女政治家、前法国司法部部长
<a id="filepos75331" href="#filepos58859">[5]</a> 忿激派:法国大革命时期代表城乡贫民利益的革命派别。——编者注
我们妇女要在每一件事上占到“一半”……未来,世界将习惯我们女儿的存在,她们不仅会存在,还会无法忽视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