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万古雷心想,局势如此严重,殿下居然面无忧色,真亏他沉得住气,且听听他有何妙计破敌。大概除了依仗北平城墙的牢固死守外,还能做什么?
只听燕王笑道:“各位闻听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来犯,一个个忧心忡忡,忧虑我方兵寡将少,何以拒敌。
李大将军还获得了生杀大权,可以就地处置敢于违抗将令的官佐。
这样无比的荣耀和权威,使李景隆风光至极,哪里再把留下的老将们放在眼里。他趾高气扬地率领大军,去平息北地的祸乱。
老将耿炳文只不过阵前失利,他还有足够的兵力与燕王一较长短,凭着他多年的战场历练,燕王要击溃他并不容易。
可是朝廷却免了他的职,使老将军蒙羞于世,告老还乡。
李景隆调集各路兵马,合五十万之众,于九月中旬进驻河间府,命驻守辽东的江阴侯吴高,攻伐永平府,以对北平城形成两角夹击之势。
随后燕王又破了来援之敌,转而进攻真定,三天猛攻不下,怕动摇了士气,率师返回北平。耿炳文虽然失利,但能继续作战。
可是建文帝听信了黄子澄等之言,拜曹国公李景隆为将。
而另一个亲信齐泰却反对,说他只懂文不懂武,不堪当此大任。但黄子澄力主,建文帝采纳,因此李景隆仍然挂了帅印。
李景隆之父李文忠是太祖皇帝姐姐的儿子,是军中的一员勇将,遇敌时意气风发,越是强大的敌人就越是精神振奋,故屡建奇功。
大明立国后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病死,年四十六,死后追封为歧阳王。李景隆是李文忠的长子,袭了曹国公爵位,生得高大健壮,相貌毓秀,举止雍容大度,受太祖赏识,掌左军都督府事。
大军指日北上,燕王宫内,议论纷纷,城中百姓人心惶惶。就是各卫指挥使、都指挥使这些兵官,也一个个忧心忡忡。
敌势太强,大军压境,何以御敌?
燕王召集各将领议事。
万古雷和郭剑平、曹罡、罗斌、耿牛坐在一起,心情也颇为沉重。举事以来,从未面对过这么庞大的兵力,真不知该如何迎敌!
这时,只见燕王面带笑容,在方天岳、孙锐锋、关中四剑和道衍法师、金忠先生陪同下步入议事室,众将当即起立行礼。
他既然做了将军,也就喜读兵书,与人谈起用兵之事,那真是头头是道。他与建文帝是表兄弟,建文帝也深信他有才华,毕竟是将门之子嘛。可惜,他并未继承了乃父的才智。
消息传出,带兵官们不禁愕然。李景隆说穿了不过是个从小锦衣玉食的翩翩佳公子,善于纸上谈兵,口头论攻等,却从未上过战场。
以这样一个纨绔子弟任三军统帅,去征伐久经阵仗、智勇双全的燕王,真叫人啼笑皆非。
因此,经历过沙场的宿将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心中忐忑,一点也提不起精神。
出发之日,建文帝又仿效古代圣明天子的做法,亲率文武百官至江边为李大将军饯行,并亲自为他推车,行古之“推觳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