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看剑》--那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然而,宋军是有严重的军事弱点的。首先就是宋高宗唯愿以战求和,不惜屈辱苟安的大政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其他的弱点,诸如有的将帅拥兵玩敌,各军不能协同作战等,也就相应地无法解决。
尽管宋军存在弱点,并不影响大局。一个最明显、最基本的史实,就是南宋军力自守有余。宋朝的军队实力,并不逊色于金。
有此情势下,宋高宗完全有多种选择的自由。例如,他可以取守势,却仍维持对金的敌对状态,南北朝的对峙,即早有先例。他也可以争取较为体面的、平等的和议,若无此种和约,则宁愿不和。但是,宋高宗却宁愿以屈辱和议为快。
金朝的另一员大将完颜昌,也在天会九年(1131)三月被缩头湖张荣的梁山泊水军大败,“溺水或陷入泥淖者不可计”,“其气挫折,又马灾多死”,“遂归河北,休兵于宿迁县”。
从此,金人开始调整对宋政策,实行“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
2,宋金军事实力比较
在军事问题上,无非是实力和实力的运用两项变数,而根本不存在常数。在历史上,弱小者敢于横挑强敌,百折不挠,战胜强敌的实例也比比皆是。
纵观北宋末到绍兴和议前的宋金战史,一个基本史实是宋军愈战愈强,而金军愈战愈弱。当金军初入中原时,由于宋徽宗时的专制腐败统治,宋军无疑是一触即溃,或不战而溃,根本没有能力进行野战,只能进行守城战。王禀指挥的太原保卫战,则是当时最悲壮的一幕。
南宋的历史,就在这么一种浓厚的朋党之争的氛围里,拉开了序幕。《挑灯看剑》,也在这么一种历史大背景下展开了。
二宋金关系转化从战争到和议
QUOTE:
第一卷第16章亲征
赵匡胤一挥手,止住了秦喜的话,他目注岳飞,笑道:“岳将军,谁说朕不打金兵,不复河山?”
从建炎元年(1127)冬到翌年春,宗泽以东京留守的身份,事实上主持前沿军事,情况就发生了重大改变,金军对开封发动的最凌厉攻势遭受严重挫败。这与北宋末的开封失守形成鲜明对照。宗泽准备大举北伐,却不幸因心力交瘁而病终。此后,在宋高宗和黄潜善、汪伯彦的昏暗政治下,南宋终于走向蹙地数千里,自黄河退到大江的悲惨局面。
建炎三年(1129)、四年(公元1130)间,金军渡江作战,既是其军事胜利的颠峰,却也走向了物极必反。韩世忠指挥的黄天荡之战,使金军受到挫折,岳飞又麾兵克复建康,将金军全部逐出江南。绍兴元年(1131),张荣率抗金义军在缩头湖一战,赢得全胜,迫使金军退到淮水以北。吴玠军在当年的和尚原之战和绍兴四年(1134)的仙人关之战,使金军蒙受自灭辽破宋以来的两次惨败。当时,金军的主力和基干是女真骑兵,最利于在秋冬季节纵横驰骋于平原地区。
和尚原和仙人关两战是山地战,尚可说是“以失地利而败”,然而到绍兴十年(1140),刘琦军进行的顺昌之战,则开创了在平原地区大败金军的新纪录。
如果说,顺昌之战尚有利用女真人不耐酷暑的天时,而以逸待劳因素,则岳家军大举北伐,又是在闰六月之后的七月,即在最利于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以少击众,先后在郾城和颍昌两次大战中,大破金军主力。面对岳家军的兵威,金军曾被迫放弃开封。
这几场战役,打的是何等痛快淋漓,何等豪情纵生。大宋朝数百万军民的血脉为之澎湃激昂。
他抬起头,朗声说道:“各位卿家都听着,金人乃亡国灭家之仇寇,朕意已决,从今尔后,大宋与金势不两立,诸位卿家,皆须以克复神州、重整河山为己志,有再敢言和议及畏怯避战者,殿前立斩,绝不宽赦!”
赵匡胤附身赵构之后,坚持对金作战,这个时机是否合适?让我们回到过去,从公元1129年开始,一起来看看吧。
1、金人对宋战略调整
金军以宋人废弃张邦昌为借口,第三次大举攻宋之初,军事进展还算顺利,特别是天会七年(1129),宗弼率领一支军队,“如入无人之境”,一直将宋高宗赶入南海。但金人意欲灭亡赵宋政权,另立赵姓以外的傀儡政权,违背宋朝人民的意愿。宋朝军民对赵宋政权忠心耿耿,不管赵构如何怯懦,退缩,不愿意抗金,甚至要向金人投降,他们都没有怨言,仍然将赵宋政权看成是自己国家的象征,民族的希望,仍然以宋高宗为旗帜,并自动地组织起来,坚持英勇顽强的抗金斗争,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
在这种形势下,金军每到一地,都受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不同程度地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史书记载,在宗弼追击宋高宗入海及其北返期间,就受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和打击,“张俊以孤军敢于敌战而有明州城下之捷,陈思恭邀击于吴县而有太湖之捷,牛皋邀击于荆南而有宝丰之捷,岳飞邀击于荆南而有静安之捷,而韩世忠捷于镇江”等。其中韩世忠捷于镇江,就是著名的黄天荡之役,对宗弼的打击十分沉重。史载,宗弼“自江南回,初至江北,每遇亲识,必相持泣下,诉以过江艰危,几不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