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看剑》--那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在宋朝市民的心目中,成为一名女伎艺人是很不简单的事情。且不说称的上女伎的,几乎都要仪形秀美,光彩溢目,更难得的是女伎要具备多方面的伎艺才能——她要会插科打诨,她可以和雅弦声,她要会翩翻飞剑,她可以填词作赋……
这种以伎艺招徕顾客的女伎,和以调笑卖淫为主的**,是有区别的。不错,在宋代典籍里,“伎”和“妓”是通用的,但在宋代城市中并不等于有伎艺的女子就是**。且不说那些专在瓦子里、露台上献艺的女伎,只说说在宫廷服务的女伎就不同一般——
在一次宋真宗和近臣的宴会上,席间言谈涉及庄子,真宗忽明呈诵《秋水》,马上就来了一位翠环绿衣装扮的小女童。她神色自若,当众朗朗背诵《秋水》,闻者竦立恭听。这位小女童,可称是对《庄子》下过一番工夫的。这只是宫中专门供职的女伎偶然的一次表演。
忻乐楼、和乐楼、遇仙楼、铁屑楼、仁和楼、清风楼、会仙楼、八仙楼、时楼、班楼、潘楼、千春楼、明时楼、长庆楼、红翠楼、玉楼、状元楼、登云楼、得胜楼、庆丰楼、玉川楼、宜城楼、集贤楼、晏宾楼、莲花楼、和丰楼、中和楼、春风楼、太和楼、西楼、太平楼、熙春楼、三元楼、五闲楼、赏心楼、花月楼、日新楼……
这些酒楼中的佼佼者,当属白矾楼,又名丰乐楼。建筑在稠密的店铺民宅区,向空中发展,其结构为三楼相高,五楼相向,高低起伏,参差错落,楼与楼之间,各用飞桥栏槛,明暗相通,西楼第一层高得可以下看皇宫。宋皇宫以高大闻名于世,白矾楼却高过它,这种高度真是骇人!王安中有诗《登丰乐楼》为证:
日边高拥瑞云深,万井喧阗正下临。
金碧楼台虽禁御,烟霞岩洞却山林。
巍然适构千龄运,仰止常倾四海心。
自飘香坊开业六年来,凡有幸踏足慕容凝雪草庐的人,有哪一个不是必恭必敬,竭尽全力想表现出自己的风雅,生恐被这位不染尘俗的慕容小姐出自己身上的一丝不斯文来。
解读穿越时空的赵匡胤乱逛飘香坊之谜
QUOTE: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
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
此地去天真尺五,九霄歧路不容寻。
到了南宋临安,人们在西湖之畔又盖起了一座新的瑰丽宏特、高彻云汉,上可延风月、下可隔嚣埃的丰乐楼。宋朝人民对于酒楼的特殊情怀,可见一般。
这种酒楼,从装饰、环境、服务、酿造、烹调、器皿等各个方面来说,无一不精,无一不美。如《东京梦华录》所记载:“必有厅院,廊庑掩隐,排列小阁子,吊窗花竹,各垂帘幕。”
优秀的园林环境,周到细腻的服务,使人流连忘返。即使王公大臣,乃至九五之尊,也喜欢偷偷前往。大臣鲁肃简公,就对此行为振振有词: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宋话本也以皇帝的微服酒楼为题材,写出了《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可见,酒楼茶肆已经成为宋朝城市里人们不可缺少的场所,同时也成为宋朝都市的代表性建筑物而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作为这个时空的新来者,宋太祖赵匡胤要了解临安,还有比微服酒楼更好的方式么?
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
百般美物珍馐味,四面栏杆彩画檐。
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权威加藤繁博士所作的《宋代都市的发展》论文里,就专设《酒楼》一节,深刻指出:宋代城市中的酒楼,“都是朝者大街,建筑着堂堂的重叠高楼”,“这些情形都是在宋代才开始出现的”。
在宋代以前的城市里,高楼并非没有,但都是皇宫内府,建筑供市民饮酒作乐,专事赢利的又高又大的楼房,是不可想象的。只是到了宋代城市,酒楼作为一个城市繁荣的象征,才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
列举两宋都城中著名酒楼者,数不胜数,主要有: